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潔癖或邋遢,可能都不是你的錯

潔癖或邋遢,可能都不是你的錯

本文約2300字,大約需要佔用您6分鐘左右。

一個「太愛乾淨」的男性

這一天,我的諮詢室里來了這樣的一位來訪者。

小夥子不到30歲的樣子,服裝整潔,褲線筆挺,連指甲縫都非常乾淨。我注意到,他坐下前先用小噴壺噴了一點消毒水在皮質沙發上,然後用白色的手絹反覆擦拭後才坐下。在這個過程中,他一直跟我說抱歉,沒有別的意思,就是自己的潔癖特別嚴重。

據他自述,媽媽是醫生,他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要講衛生。大約3、4歲的時候,因為一次上廁所出來沒有洗手,媽媽就狠狠地懲罰了他。從此以後,他只要洗手就必須用香皂或洗手液反覆洗3、4遍,如果不這樣,就感到手上全是細菌,根本沒洗乾淨,特別焦慮,所以,每次都是洗了又洗,這樣心情會好一些。雖然自己明知道沒有必要,可就是控制不住。

隨著年齡越來愈大,他的潔癖越來越嚴重。住校的時候,如果有人坐了他的床鋪,他就會把所有的床上用品全部清洗一遍,因此被同學排擠;工作以後,如果同事動了他的文件和辦公用具,他就對這些東西特別緊張,拿出酒精反覆擦拭,單位組織的各種聯誼、聚會,他從來不參加,在公司人緣不好;他住的地方從不邀請同學和朋友來訪,每天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掃衛生,無暇顧及別的,也沒有什麼業餘愛好。

這麼「愛乾淨」,卻並沒有帶來良好的健康狀況。他經常口腔潰瘍,很容易腹瀉,一有流行感冒,他肯定「中招」。而病癒後,只會進一步加重他潔癖的程度。

他自己對這種生活狀況特別不滿意,也意識到這些行為舉止都不應該出現或者毫無意義,但是內心有著強烈的焦慮感和恐懼感,整天都活得很緊張,「非要這麼做才可以」,自己很無奈,也很苦惱。

顯然,潔癖已經嚴重干擾到他的工作和生活,這位來訪者已經是強迫性神經症患者,以潔癖為主要的癥狀。

關於潔癖/邋遢的錯誤認識

誤區一:潔癖就是太愛乾淨,而邋遢只是不講衛生而已。

事實上,無論是過於重視、還是特別不在乎乾淨整潔,都會影響正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嚴重的話就是一種心理疾病,會對自我認知和社會交往產生尤為嚴重的負面影響。

誤區二:女孩子更容易得潔癖,男孩子更容易邋遢。

潔癖和邋遢與性別無關,有的男性潔癖甚至比女性更嚴重,也有一些女性會比較邋遢,頭髮可以十天八天不洗。

誤區三:潔癖/邋遢,會持續終生,根本治不好。

如果潔癖/邋遢已經發展到心理疾病,那就需要進行臨床的干預和治療,常用的方法有系統脫敏法、厭惡療法和認知療法。系統脫敏法主要是逐漸增加刺激物的量達到「脫敏」的效果,厭惡療法是利用行為主義的理論建立條件反射,而認知療法則是改變不正確的認知。此處不再一一贅述。

潔癖者/邋遢者的真實感受

首先,過度潔癖的人,生活品質並不高。潔癖的做法好像是很衛生,但卻感受不到幸福,只感到緊張和痛苦,覺得活得特別累,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要花在搞衛生上,沒有時間去享受生活,所以,過度的潔癖行為需要矯治。

其次,過度潔癖的人,並不會更健康。人適度地接觸病菌,會使體內產生抗體,和外來病菌進行戰鬥。如果不加選擇地滅菌,就可能給那些抵抗力、適應性、侵襲力強的有害病菌開綠燈,破壞人體內及自然環境的微生物平衡,以致有害的超級細菌大量生存和繁殖,所以,潔癖的人反而容易生病。就像上文的那個男性一樣,越是潔癖,越是體弱。

第三,邋遢的人,其實他們並不喜歡邋遢。與潔癖不同,邋遢的人看起來正好相反,他們的生活髒亂差,走到哪裡都像是颱風過境、一片狼藉,也很不注意自己的個人衛生,常讓別人退避三舍。可是有一點是與潔癖相似的,那就是他們自己也不喜歡自己的樣子,不覺得邋遢是一件好事,也不是純粹的懶惰,而是一種「無法控制」的污穢和髒亂。如果把他們自身和環境變得整潔明亮,他們也會渾身不自在,覺得焦慮和恐懼。

為什麼我們會成為潔癖者/邋遢者?

潔癖/邋遢的成因較多,涉及遺傳因素、心理因素、社會因素、家庭教育、個人性格等多個方面。在這裡,我們結合上面的案例,重點說一下家庭教育因素,因為家庭教育對誘發或加重潔癖/邋遢有著重要作用。

弗洛伊德認為,兒童的性心理發展要經歷5個階段,其中1.5-3歲被他稱為「肛門期」。此時的兒童的性興趣集中在肛門區域,如大便的時候會產生肛門區域粘膜上的愉快感覺,以排泄或者憋著不排泄為快樂,以抹糞或玩弄糞便而感到滿足。

在這段時間裡,父母為了養成子女良好的衛生習慣,經常對幼兒的便溺行為訂立規矩,加以訓練。如果父母的要求能配合幼兒自己控制的能力,良好的習慣可以順利建立,從而使幼兒長大後具有創造性與高效率性。

如果父母訓練過嚴,與兒童發生衝突,則會導致所謂的「肛門期人格」。一種是肛門排放型性格,表現為邋遢、浪費、無條理、放肆、凶暴等; 另一種是肛門便秘型性格,如過分乾淨、過分注意條理和小節、固執、小氣、忍耐等。因此,弗洛伊德特彆強調父母應注意兒童大小便的訓練不宜過早、過嚴。

特別是有些家長具有強迫性人格,對孩子的教育嚴格、古板,甚至有些冷酷,於是孩子謹小慎微,優柔寡斷,過分瑣碎細緻,與他人交往的時候古板固執,缺乏靈活性,在生活上也過分強求有規律的作息制度和衛生習慣,一切務求井井有條,稍有改變就會焦慮不安。

此外,家長的要求過高過嚴,對那些神經質、敏感內向的孩子影響更大。家庭搬遷、親人亡故、父母或自己離異、性生活不協調等引起的心理緊張和情緒波動等,都可以成為誘發潔癖/邋遢的主要原因。

育兒不易。誰能想到小小的排便訓練,竟然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這麼大的困擾和心理傷害。所以,我堅信,科學育兒是一種對人生負責任的態度!

用科學的方式養育孩子,用接納的方式對待自己。因為,無論是潔癖,還是邋遢,可能都不是你的錯……

作者介紹

王明姬,國內著名心理學家,北京大學心理學博士,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客座教授,長期受聘為多家組織的管理諮詢顧問,中央電視台少兒頻道特邀專家。

您的支持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體成長 的精彩文章:

賦予「苟且」生活樂觀的力量(下)
暴飲暴食?煙不離手?其實都怪……

TAG:自體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