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陽明心學三問

陽明心學三問

第一問:「心外無物」?

先生游南鎮,一友指岩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你沒有看此花時,這朵花和你的心都處於寂靜的狀態。你來看此花時,你的心同此花一起明亮起來。便知道這朵花不在你的心外」。

由此可知王陽明先生並不否定在我們的心外有事物的客觀存在,但是他把這種客觀性叫做一種「寂」的狀態

「寂」是事物存在的一種狀態,所謂的「寂」,那就是不明顯,沒有顯現出來,但是毫無疑問,沒有顯現是一種事物存在狀態。

陽明認為,人只有通過實踐活動使原來不為自己所知(也就是王陽明所謂的「寂」)的事物變為自己所知的(即「明白起來」)的事物,此事物才有意義。這才是「心外無物」的真正含義。

第二問:「知行合一」是脫離實際,陷於空談么?

食味之美惡,必待入口而後知,豈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惡者邪?……路歧之險夷必待身親履歷而後知,豈有不待身親履歷而已先知路歧之險夷者邪?

大體意思是:食物味道的好壞,必然放入口中才能知道,哪有未入口就能知道食物的好壞之理呢?……路途的坎坷曲折,需要親身經歷才能知道,哪有未等親身經歷就先知道路途的坎坷曲折呢?

王陽明又提到:「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

這些話語深刻地體現了「知行合一」所提倡的恰恰是不要脫離實際,不要束手空談,應該投身實踐,這才是正途。

第三問:「致良知」是倡導人性解放么?

「致良知」是陽明心學的精髓所在。

它的提出確實否認了傳統權威的至上性,因為判斷是非的標準不再是孔孟的話,不再是四書五經,而是每個人自己內心的「良知」。

如果良知認為某件事不對,即使是出自聖人之口,它也是錯誤的;如果良知認為某件事正確,即使出自販夫走卒之口,也是正確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乾貨分享】案例分析
春節回家帶點兒啥?老北京人都買這些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