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宋朝建立之初為什麼一直想要收復燕雲十六州?這幾個原因很重要!

宋朝建立之初為什麼一直想要收復燕雲十六州?這幾個原因很重要!

公元936年,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後唐河東節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後晉,遼太宗與石敬瑭約為父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使得遼國的疆域擴展到長城沿線,往後中原數個朝代都沒有能夠完全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戰略意義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權感受威脅持續長達二百年。兒皇帝石敬瑭這一舉動讓北宋開國兩代皇帝都十分惱火,都以收復燕雲十六州為己任!

那麼,北宋初期的統治者為什麼要不遺餘力的收復燕雲十六州呢?

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幽雲本是漢地,屬於中華故地的範疇,其地之人皆是漢民,作為漢人正朔王朝,有這個責任解放那一方百姓。宋太祖在位時,群臣上尊號,其中有「一統太平」這4個字,宋太祖當即表示:"燕晉未復,可謂一統太平乎?"不接受此號。這裡「燕晉」里的「燕」就指的是以幽州為中心的幽雲十六州的山前部分(山前表示太行山以東,山後表示太行山以西),「晉」是指北漢以及幽雲十六州的山後部分。燕、晉都是春秋時期的諸侯國,這兩片地方是中華故地,對應的是九州中的幽、並,如今卻不在掌控。 此為政治責任。 後來,遼聖宗與蕭太后改善了幽雲漢民的待遇,消除了一些民族歧視政策,幽雲的漢民不再生活在水深火熱里了,宋軍也無須去「解救」了,但政治道義卻不能因此而消除。

2、幽雲之地歷代都是對抗北方游牧民族的屏障。大家看看長城在哪?基本上就是幽雲十六州的北疆,這片地方的險要有燕山、太行山,憑險而據,進可攻退可守,戰略地位很高。 那麼沒有幽雲十六州又怎麼樣呢? 山後方面還好說,畢竟晉地有兩道屏障,失去了雲、朔、寰、應、蔚等州,還有雁門、飛狐等險要可守。但山前方面就慘了,雙方的邊界不再是長城和高山,而是河北平原上的幾條涉水可渡的小河!這特么還叫國界么? 邊界作為戰場的熱門地帶,是這麼個條件,明顯是對騎兵有利,宋朝騎兵少怎麼辦? 要麼退回城中據守,放棄廣大郊區;要麼與敵在平原上決戰。 問題是,人家騎兵可能不願意跟你決戰,人家機動性好,四處亂跑,你若有備,人家不打,你也追不上人家。你若無備,人家出其不意來打你一下。主動權完全在敵! 還有一招是堅壁清野,放棄廣大郊區和農村,並且把人民都遷走,糧食、物資都運走,運不走的燒掉,長著的莊稼也都毀掉,這招也是屢試不爽的。但不能總用啊,總用這地方就沒人煙了,沒人在此耕作,還不如不要。 於是只有一招,在平原上硬著頭皮跟騎兵對著干。 怎麼對著干?你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人家就等你無備的時候來打你。 只有一個辦法——排大陣! 不要以為北宋的陣圖什麼的完全是皇帝為了束縛將領而搞出來的,這實在是個無奈之舉。 步兵在平原上跟騎兵對抗,完全沒有優勢,只能靠大陣這樣一個移動的「盾牌+活動拒馬+人肉城堡」來彌補自己的劣勢。 所以跟騎兵決戰排大陣是肯定的了,分歧在於怎麼排,宋太宗總覺得自己高明,於是直接給手下布陣,這種事比他不知高多少的宋太祖都沒做過。 總而言之,沒有幽雲十六州,宋朝在山前方面的守備就非常非常地不舒服,進攻時敵方的地形是險要,而防守時己方的地形是無險可守,想守住怎麼辦?排大陣。排大陣要用很多人怎麼辦?增加兵員……後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這是戰略意義。

3.幽雲雖然不算經濟特別發達的地區(北宋經濟中心在江南),但到底是十六個州的稅賦啊。不用解釋了,有和沒有,中央財政收入肯定是大大地不一樣的。這是經濟意義,不是主要原因。

4.這本就是宋太祖、甚至追溯到前朝周世宗的計劃的終極目標,宋太宗本人也需要這個功績來鞏固自己的地位。宋朝建立後,趙匡胤、趙光義和趙普就定下了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統一戰略。宋太祖在掃平南方(除吳越、漳泉兩個親宋勢力之外)後暴死,宋太宗按原定計劃就是要把剩下的骨頭都啃了。這廝本來就有得位不正的嫌疑,必須要功德圓滿才能為自己正名。 但是後來結果是他不能靠功績來鞏固自己的地位,於是只能靠殘害太祖的兒子以及自己的弟弟(按金匱之盟的說法,趙光義之後應傳位給弟弟)來鞏固自己地位了。這是宋朝立國初期的基本國策與宋太宗的個人需要的統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那年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南北朝開始「州」變的越來越多?

TAG:歷史那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