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流年似水。舊時年味片段,雜記

流年似水。舊時年味片段,雜記

子曰簡介:一個文字的助手,笨笨的助手。某些時候,文字們找到這個笨笨的她,希望藉由她的手指,從遙遠的無形的世界來到這裡。寫文讀文,因為——它們來了~~~

流年似水

——舊時年味片段及雜記

文子曰

1

小時候(1980年代),臨近過年大人們幾乎每一天都在忙碌似的,先是掃房,接下來的幾天,又有一系列的新變化來迎接新年。窗上換了新窗帘,桌上添了新茶盞,牆上換了新年曆,床上擺了新衣裳······每天進家和平常不一樣了,一進院子遠遠的就飄來各種年的味道,蒸饅頭,做碗肉,炸各式各樣的面點,煮瓜子,炒花生······

在山西過年,大人們準備的年貨顯得更豐富。爸爸買來白白的球形的糖瓜,買來焦糖色圓柱形的麥芽糖,我喜歡吃麥芽糖,因為上面沾滿了芝麻,白糖瓜上是沒有的。除了這些,平日里不是很常見的各式各樣好吃又好看穿著各種花衣裳的糖果們也開始出現。還有鞭炮,花炮也有,記不得名字了。大個的二踢腳、通天雷我是不敢放的,只敢黏糊著跟在哥哥和他的小夥伴後邊半捂了耳朵遠遠的看。有一種紅色的小鞭炮,我是敢玩的,燃一根香,拿一串炮,不敢整掛整掛的放,要拆成一顆一顆的,找到一處磚縫,把一顆小炮放進縫裡,閃著身子,用香頭點燃捻子,然後迅速躲到一邊去等著它啪的一聲脆響。這種小鞭炮的聲音也是小小的,如果二踢腳是大狼狗,它也就是個小泰迪,危險小,可人,也就適合給小孩子或者小姑娘玩玩過過新年放鞭炮的癮,大一點的男孩子是不屑於放它的。放大炮雖然過癮刺激,但危險也大,鄰家的一位哥哥就是因為放了通天雷很不幸的把一隻手的四根手指炸成了一個肉團,只剩下一根拇指是健全的。有好一陣子哥哥也被剝奪了放大炮的權利,由爸爸帶著才可以放。每一掛鞭里都有一些點不燃的或者掉了炮捻的廢炮,這樣的廢炮在我們這些小孩子眼裡也是好東西,撿起來,攢夠一小把,從中間一掰兩半,不掰斷,連著一層皮,做成一個箭頭的樣子,箭頭們兩兩相對,幾個圍成一圈,像盛開的一朵花,拿香點燃其中一個箭頭裡的火藥,整朵花便被陸續而迅速地點燃了,孩子們很享受這親手制的花炮,現在不知道還有沒有孩子會把那些廢炮撿到一起做成自製的花炮了。環境保護的需要,放炮也已經不再被提倡了。

在那個經濟不是很富裕的年代,無論大人還是孩子,創造力在有意無意間被現實的生活很自然地激發出來,舊衣服拆了做成鞋底、書包、布玩偶等等,孩子們用秸稈自製玩具眼鏡、蟈蟈籠子、燈籠,一截鐵絲纏繞成一把手槍,幾塊玻璃加一些花紙就成了萬花筒,廢木板改造成滑冰車·······現在經濟條件好了,貨品供應更是豐富到讓人們出現了選擇障礙症的地步,昔日尋常百姓家為了生活所需不得不手工製作的日常物件早已成了價格不菲的手工藝品。過著慢時光慢慢用手工製做一件東西彷彿成了今日奢侈的事情,現代人的時間是忙碌的,生活過得擠擠挨挨,追追趕趕的,人們又開始嚮往過去的慢時光了,木心先生的詩《從前慢》道出了很多人的心聲,成了這個時代匆忙的人們內心裡嚮往的恬靜,素樸,而又不失精緻的慢生活。

2

香是爸爸特意買來點燃鞭炮用的,鄰家的香與我家的一樣,但不是用來燃放鞭炮的,而是用來做香火的。鄰家是山西本地人,是上了年紀的一對爺爺奶奶,保留著許多老輩的傳統。印象中他家的廳堂有一座小小的佛龕,常年有香燭燃著,一進門就有一股特殊的香火氣,每到年節鄰家的老奶奶必要穿戴齊整在龕前跪拜,口裡默默念叨著什麼。老奶奶面相依稀記得,慈愛,和自己的姥姥一般,也是裹了小腳的,說一口山西洪洞縣方言,我不知道那龕里供奉的是哪尊神佛,人生第一次見到的佛龕就是鄰家爺爺奶奶家裡的這一尊了,那時不明白佛是什麼,只從電影里和姥姥的口中依稀知道有佛這一概念,有善惡因果的模糊概念,所以把佛和神秘的力量聯繫在一起,和神神鬼鬼聯繫在一起,每次從佛龕前經過,就會不自覺的去聯想各種鬼怪故事,慌慌忙忙的緊走幾步,不去看他,快速從佛龕前走過去。關於佛,兒時就是這樣的一點認知。等長大了讀了一點點書,才知道佛學是很深奧的,完全不是神話一般的存在。那些從來沒有了解過佛學,沒有對佛學有過任何修行參悟的人,只在他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帶有某種目的去寺廟裡上香以求得佛的特殊恩典,類似於給佛行賄一般,所謂「臨時抱佛腳」吧,總是感覺與「信仰」沒多少關係,倒是與「利用」距離更近些,如果佛真的如他所認為的是神一般的存在,有著無盡的法力可以施與人間,估計對那些出於利用為目的的臨時供奉也是不屑的吧。

3

喜迎新春

春滿乾坤福滿門

天增歲月人增壽

新年,家裡要貼對聯。不用去買,爸爸寫得一手還不錯的毛筆字,不僅家裡的對聯、福字不用去買,街坊鄰居的也一併不用去買。找個周末,爸爸支起一張大桌子,鋪開裁好的紅紙,研了磨,爸爸把各家選好的對聯一一書寫上去。現在家裡貼的對聯都是買來的了,市面上賣的對聯一年比一年更豐富,家裡選的對聯內容也換過多次,但印象最深刻的依舊是兒時看著父親親手寫的那一副: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紅紙黑墨,今日回憶起來,墨香依稀。

4

山西人很會做麵食,過年時做的麵食花樣尤其多。我們住過的洪洞縣,當地人過年有蒸花饃的習俗,飛禽走獸,花鳥魚蟲無所不能做成栩栩如生的花饃,有的人家還要把剛出籠的花饃趁熱點染描畫上色,每年春節我家都會收到當地老鄉送來的花饃,那點了彩的,就是一件精緻的工藝品,總要留到不得不吃的時候才戀戀不捨得吃掉,可惜沒有照片留存下來,此去經年,花饃的味道、樣貌依舊記得,不知山西洪洞縣昔日的舊鄰可還安好?媽媽和姥姥漸漸的也學會了做花饃,只是不點彩,只蒸素凈的白花饃,我也在一邊瞎幫忙,倒是也學會了做小兔子、花花朵朵這些簡單的花饃,至今都還會做。還有一種當地老鄉送的麵食,叫做石子饃,有五香的和甜味的兩種,吃起來又酥又脆,咸香可口,吃完了還想再吃,所以很期待自己家裡也做,可是大人們一次也沒有做過,大概是嫌準備做石子饃的鵝卵石太麻煩吧,鵝卵石要足夠多,還要大小合適,還要足夠圓滑,具體不知道什麼原因,總之家裡沒做過,熱心的山西當地鄰居們誰家做了,就相當於我家也做了。

另外,還有一種必須要提一提的麵食,它的外觀是一頁小舟的樣子,油炸的小舟,沿小舟舟身側面中間部位(相當於舟幫部位)包著一圈薄薄的皮,是純白面做的,所以炸成後顏色偏於金黃,小舟的主幹——舟身部分是深焦糖色的,舟身的成分有白面,玉米面還有紅糖,所以經油炸之後,就變成了深焦糖色,小舟的正中間開了一道口,這大約是為了油炸時整體更易炸透,但是小舟就成了不能阻水的假舟了,但這並不妨礙我喜歡它,因為它實在是好吃,相比而言,我不太喜歡外邊的純麵皮,為了儘快抵達我愛吃的舟身中部,把一頁小舟掰成兩半兒,這樣就能最迅速得吃到我最愛的部位,咬一口,酥酥的渣子跟著掉下來,香香甜甜,很能滿足兒時的口感需求。它的名字我一直搞不清,因為洪洞老鄉送給我們吃的時候說的是當地人的土語,它土語的名字發音我記不得了,又很可惜當時小隻顧著吃沒有留心向當地人討問它名字的文字版,所以只能描述一下它是一種怎樣的食物,如果哪一天再回舊地,一定要好好討教下它的名字,也不知這小吃食是否還在民間存在。

兒時在姥姥的家鄉也吃過好幾種麵食,除了饅頭、烙餅、春餅、紅豆包、糖三角,還有發糕、棗糕,還有一種是紅黏高粱面做的餑餑,裡面包的陷大多是紅豆的,有時候也用花腰豆做餡,我小時候喜歡吃花腰豆的,大約是因為花腰豆做得少的緣故。還有一種只在很小的時候吃過,姥姥家鄉叫做撒狀的,不知道成分是什麼,大約是混合的糧食做成的,口感勁道帶著淡淡的甜味,除了兒時在姥姥家吃過,至今再也沒能在其他的地方吃到過,即使再回到姥姥的家鄉也再未見到過,更別說可以再細細地品味它的美味了,真是懷念。

流年似水。有些好東西,沒有了就是沒有了,再也找不回了。

子曰寫於2018-1-29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陰驛站 的精彩文章:

TAG:光陰驛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