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高手在民間!江津男子鍾情「耍把戲」,一干就是45年

高手在民間!江津男子鍾情「耍把戲」,一干就是45年

8歲學藝,45年堅守,

成就了他的十八般武藝;

猴子爬桿、花鼓丟刀、古彩魔術......

都是他的拿手絕活,

他就是現居白沙鎮松林崗社區

百戲伎藝傳承人李龍祥。

勤學苦練 三代傳人

松林崗社區位於白沙鎮南部,是離鎮中心最遠的一個社區,屬於偏遠山區,這裡的居民沒有太多的娛樂方式,但是卻能經常欣賞到傳統的民間百戲。因為能用牙齒頂起30斤長凳、能用兩根木棍玩轉玻璃杯的百戲伎藝第三代傳人李龍祥就生活在這裡。

李龍祥的表演屬於石蟆百戲伎藝中的一類。石蟆百戲伎藝流傳於江津區白沙和石蟆一帶,整套表演融民間器樂、民間說唱、戲曲音樂、曲藝雜耍等民俗技藝於一體,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

李龍祥自8歲起就跟著爺爺、父親學藝,每天天不亮就開始在院子里下腰、立樁、拿頂,苦練基本功。「由於那個時候我年齡很小,練功時常會哭,那種苦和累讓我產生了放棄的念頭。」李龍祥說,「每當我想放棄的時候,看著爺爺和父親的表演,就又會被這種傳統技藝的魅力所吸引。」就是因為百戲伎藝獨特的魅力,才讓他在這條路上咬牙堅持了下去。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李龍祥便開始跟著父輩到各地表演,每到一處都是人山人海、高朋滿座,一個又一個精彩的節目,為圍觀的人帶去了精彩絕倫的視覺盛宴。看著觀眾發自內心的笑容和驚嘆,他覺得受再多苦都是值得的,也堅定了他要將百戲伎藝發揚光大的決心。

免費開班 再添「新丁」

對現在的年輕人而言,學習百戲伎藝難度大、耗時長、回報低,所以具備資質又願意學習的年輕人極為稀缺。2015年11月,石蟆百戲伎藝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這隻能給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個「名分」,要想讓傳統技藝真正發揚光大、深入人心,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如今,人們的娛樂方式多種多樣,看電影、玩手機,參與各種各樣的娛樂活動,傳統的百戲伎藝已淡出人們的視野。看著以前門庭若市的表演台,如今卻門可羅雀、無人問津,李龍祥意識到百戲伎藝這一項傳統文化正逐漸沒落。「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民族之魂、精神支柱,我們應該繼承和弘揚。」李龍祥說。

作為百戲伎藝的第三代傳人,李龍祥不想以後提起百戲伎藝時,人們想到的只有史書中的隻言片語、博物館裡的影視片段,他決心要尋找和培養百戲伎藝的傳人,繼續把這項傳統文化弘揚下去。

2017年7月1日,李龍祥自掏腰包、製作道具、布置場地,利用自家房屋開起了百戲伎藝培訓班。剛開始,周圍鄰居都只是觀望,沒什麼人來,李龍祥索性開始從自己的孫子、孫女和親戚家的孩子教起,每次練習都有三三兩兩的小孩好奇圍觀。慢慢地,附近居民也知道了這裡有個免費學習技藝的培訓班,不僅可以學一技之長,孩子還能得到很好的照顧,也紛紛將自家孩子送了過去。

目前,李龍祥已經收了20名弟子,最大的12歲,最小的6歲,其中大部分是留守兒童。在李龍祥那裡,他們不但得到了技藝的真傳,更得到了缺失的父愛。「這批孩子雖然小,但學起來都很認真,有好幾個挺有天分的,已經可以獨立完成『猴子爬桿』的整套動作了。」看著院子里勤奮練功的孩子,李龍祥欣慰地說。

展望未來 信心十足

2017年9月,重慶首個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創孵化園落戶白沙鎮,該孵化園將與白沙古鎮的歷史文化相聯動,聚焦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的孵化和培育。「有了這個孵化園,就有了歸屬,我們這些民間藝人就不再是單槍匹馬地幹了,也不會再有人說學雜技沒出路、沒飯吃了。」李龍祥告訴記者。終有一天,江津區傳統技藝大家庭的人丁會越來越興旺。

看著院子里汗如雨下的孩子們,李龍祥的心裡只有一個念頭:一定要傾囊相授,讓他們在這條非遺傳承之路上越走越遠。他希望儘快加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創孵化園,在白沙的元宵節、端午節等大型節慶活動上大顯身手,以後能有更好的發展,得到更廣闊的舞台,讓更多人去了解、學習和欣賞百戲伎藝。

來源:江津日報 重慶白沙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圖片均來自網路及各大主流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為內容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江津在線 E47.CN 江津綜合門戶網站

江津在線微信號,18萬微粉絲與您為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津在線 的精彩文章:

90斤和120斤的妹紙究竟有什麼不同?看完你就明白了

TAG:江津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