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被諸葛亮罵死的王朗不光不是諂媚之臣,還是一名忠於漢朝的忠臣

被諸葛亮罵死的王朗不光不是諂媚之臣,還是一名忠於漢朝的忠臣

諸葛亮,實際上是《三國演義》中的主角。為了表現諸葛亮智絕天下的 人物形象,作者從諸多方面對其進行了重點塑造。除了智慧、謀略之外,還突出了諸葛亮的口才。「舌戰群儒」是第一例。而在第九十三回描述的「罵死王朗」則是另外一例。這段章節把諸葛亮出色的口才表現得淋漓盡致,在 此不妨重溫一下:

孔明在車上大笑曰:「吾以為漢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論,豈期出此鄙言!吾有一言,諸軍靜聽:昔日桓、靈之世,漢統陵替,宦官釀禍;國亂歲凶,四方擾攘。黃巾之後,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遷劫漢帝, 殘暴生靈。因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狼心狗行之 輩,滾滾當道,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蒼生塗炭,: 吾素知汝所行: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願食汝肉!今幸天意不絕炎漢,昭烈皇帝繼統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興師 討賊。汝既為諂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 妄稱天數耶!皓首匹夫!蒼髯老賊!汝即日將歸於九泉之下,何面目見二十四帝乎!老賊速退!可教反臣與吾共決勝負!」

諸葛亮的這番言論,正氣凜然,慷慨激昂,義正詞嚴。面對諸葛亮的駁斥,王朗的表現是「氣滿胸膛,大叫一聲,撞死於馬下」。每當讀書至此, 很多讀者都不禁擊節稱讚,無不為諸葛亮的口才而折服。

諸葛亮罵死王朗的故事,在歷史上是真實發生過嗎?通過對各種史料的 分析,可以得出一個肯定的答覆:這個故事是小說家虛構出來的。原因很簡單:在《三國演義》中被罵死的王朗的死亡時間及死亡地點都與歷史記載有明顯的差異。

《三國志?明帝紀》中記載:魏明帝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正月,諸葛亮大軍進犯曹魏邊境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當地軍民紛紛倒戈,依附諸葛亮。魏明帝曹睿派遣大將軍曹真率兵抵禦。左將軍張郃在街亭之戰中打敗馬謖,奪回三郡。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失敗。在這段時間裡,並未出現小 說中所言的王朗隨軍出征的記載。反倒是在《三國志?王朗傳》中說:同年 十一月,司徒王朗病死。可見王朗死亡的時間是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後,因此他就不可能如小說所言是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間死亡的。

另外,《三國演義》里諸葛亮罵王朗「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其實這個記載也是與歷史不符。王朗原本是漢室忠臣。據《三國志》記載,王朗在東漢末年擔任會稽太守,孫策為袁術攻打會稽,功曹虞翻勸他逃跑,王朗認為自己身為漢吏,應該為國守城,拒不投降。戰敗後,他攜老母及家小由海路一直逃到東冶,最終被窮追不捨的孫策逼降,孫策命人將其置留曲阿。曹操於獻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奉獻帝於許縣。 獻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以朝廷名義徵辟王朗。孫策遂派人遣送; 王朗輾轉江海,積年方至。效力曹魏期間,王朗並未參與曹丕篡漢,因此 「同謀篡位」一說並不成立。

第三,小說通過諸葛亮之口痛罵王朗「為諂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苟 圖衣食」,是一個小人,其實歷史上的王朗高風亮節。王朗早年師從楊賜學習 經學,後一度為官。楊賜去世後,王朗為老師舉哀行孝而棄官。可見王朗重 禮。王朗還頗有正義感。《三國志?王朗傳》注引《王朗家傳》說,王朗自 小和沛國名士、莒縣令劉陽交友。當初,劉陽認為曹操將不利於漢室,想除 掉他。劉陽死後,曹操要殺他兒子報仇。其子恐慌,四處逃遁。劉陽故舊雖 多,但無敢收留。只有王朗接納、隱藏他多年。從會稽回許縣後,王朗多次 在曹操面前規勸,曹操才不予追究,劉陽的門戶因此得以保全。

此外,王朗是一個治學嚴謹的學者。《三國志?王朗傳》載錄其有 「《易》《春秋》《孝經》《周官》傳,以及奏議論記」諸作,並稱「咸傳於 世」,在晉代猶置於學官。《三國志?王朗傳》注引《魏略》載:「朗高才博 雅,而性嚴整慷慨,多威儀,恭儉節約,自婚姻中表禮贄無所受。常譏世俗 有好施之名,而不恤窮賤,故用財以周急為先」,可見,王朗還是一個以德立 世、不肯媚俗求名的廉吏。

諸葛亮罵死王朗,是羅貫中特意安排的,原因還是出在王朗身上。理由 有二:

其一,王朗是曹魏重臣。《三國志?王朗傳》記載:王朗早年以才華橫 溢、知識淵博著稱,漢末割據時期的徐州牧陶謙就任命他為會稽太守。曹氏 三代對王朗也非常賞識,從曹操時代的諫議大夫、參司空軍事到曹丕時期的 以軍祭酒領魏郡太守、少府、奉常、大理、司徒,直至最後曹睿時期的司徒, 位高權重。陳壽對他的評價是:「王朗文博富贍,誠皆一時之俊偉也。」這樣 一個在曹魏政權中舉足輕重的人物被小說家安排在與諸葛亮交鋒時被活活罵 死,也能夠體現諸葛亮的能力。

其二,王朗在歷史上雖然未與諸葛亮有過口舌之斗,卻曾有過筆墨之爭。 據《三國志?許靖傳》記載:王朗和蜀漢大臣許靖是舊交。蜀漢政權建立 後,王朗曾經多次寫信規勸許靖等蜀漢大臣投降曹魏,但許靖不與理睬。王 朗不死心,又向諸葛亮發起了挑戰。《諸葛亮集》中說:後主建興元年(公 元223年),魏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等人分别致信 諸葛亮,「陳天命人事,欲使舉國稱藩」。面對曹魏發動的輿論攻勢,諸葛亮 寫了一篇名為《正議》的文章,文章中就有「所謂徒喪文藻煩勞翰墨者矣, 夫大人君子之所不為也」之類的句子,對王朗之流的言論進行反擊。顯然, 這一次筆墨之爭被小說家注意並成為小說中的一個素材。小說家對於這個情 節的虛構還有一個意圖:把這一段對話當作諸葛亮征討曹魏的檄文,借諸葛 亮之口為北伐中原尋找正義的理由。這一點清人毛宗崗的點評非常精準:「今 觀罵王朗一篇,即以此當罵曹丕,即以此當布告之文可耳。」對於罵死王朗這 個情節的安排與設計,小說家可謂是煞費苦心,其效果也是非常明顯的。雖 然「冤枉」了歷史上的王朗,但卻通過藝術的虛構凸顯了諸葛亮的過人之 處,可謂細微之處見功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迷濛歷史堂 的精彩文章:

伊藤博文給李鴻章埋了坑其還茫然不知,甲午戰爭爆發早決於20年前

TAG:迷濛歷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