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略論人生12件大事(3)好讀書,讀好書,讓知識改變命運

略論人生12件大事(3)好讀書,讀好書,讓知識改變命運

關於人生的十二件終身大事」——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貴人十養生;十一擇業與擇偶,十二趨吉與避凶。君若有幸得其三,順水順風有善終。

今天專論一件事——我雖然不是讀書方面的名家,但對於讀書,有自己特殊感受,可以有自己的不同話語。特別是經過對傳統文化進行了二十餘年的研究和感悟之後,深深覺得,讀書對於任何人而言都是改善先天命運甚至是改變祖宗風水中的不良因素的最佳途徑!

即便出生年月日時(八字)完全相同的人,因家庭出身所帶來氣質、思想和發展不同,也自然而然會給每個人的原始股指不同,爆發力也不相同,出身寒門的人們,似乎註定比出身「高貴」的人差,但有一條路,是通往「高貴」最低的門檻。它公平地擺在每個人面前,那就是讀書。

清代姚文田說:「世上幾百歲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那些傳承數百年都不消滅的名門望族,最大的特點是,積德,讀書!他認為讀書是整個家族素養提升的最重要途徑和永遠的功課。

唐代書法家顏真卿說:「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意思是,要通過讀書參加科舉考試來改變自己和家族的命運,就要趁著年輕沒有負擔記憶力好的黃金時期,不要等到頭髮白了,腎氣衰弱了,志向沒了,書也讀不進去了,那就後悔莫及了!

宋朝的第三代皇帝——宋真宗(素名趙恆)寫過一首人盡皆知的詩歌《勵學篇》: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身居九五之尊,親自寫詩歌,勉勵天下人,努力學習,勤奮讀書,語言淺白曉暢,意味卻是極為深長的!

這首詩歌,給我們指出了讀書的內容——經書,只要認真讀好經書,參加科舉考試人才選拔,一旦金榜題名,那麼,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成功男人的人生物質目標——千鍾粟(高官厚祿)、黃金屋(豪宅)、顏如玉(美妻)、車馬簇(名車)——統統都能實現!總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有「東方莎士比亞」之美稱的湯顯祖曾有詩句描述這首詩帶來的民間反應:「窗間白髮催愁境,燭底蒼頭勸讀書。」一個自己活得不如意的中老年人,正在努力勸誡蠟燭下的孩子,好好讀書,只要好好讀書,就會有比自己更好的未來境遇!

宋真宗的詩歌雖然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戰將及其徒子徒孫們猛烈抨擊,說這樣把讀書人都往科舉考試的獨木橋里趕,只是培養了有利於統治集團利益的兩腳書櫥,導致國家人才結構單一,其所帶來的禍患真不小。可從客觀上來看,能夠站出來說這些話的人,都是秉持了趙恆這一觀點認真讀書讀出了頭的人;倘若讀書之初就因為擔心國家人才架構不合理而主動選擇放棄或者改讀其他書籍,也許,也不會有資格出來為新文化運動鼓與呼。攻克制度堡壘的一定是內部制度的叛逆者,叛逆者在叛逆之前一定是忠誠的執行者。宋朝之所以出現文化的大繁榮,與宋真宗的這首詩歌的主張分不開,宋代,是對知識分子尊重程度最高的一個朝代,這種尊重是由內而外,自上而下的真誠的尊重,並不是像某些批判別人為利己主義者而自己卻為徹頭徹尾的自利主義者那樣,對同為讀書人的尊敬那般虛與委蛇!宋詞里傳達出的文人情懷與個人感情是最為誠摯而真切的,因為每個讀書人都從經典里獲得了屬於自己的啟迪!對於傳統中國里的大多數想要徹底改變自己和家族命運的知識分子而言,努力讀書是最佳選擇,此外,就讀書本身,也有樂趣,而且這種樂趣,能讓人即使未能金榜題名,未能一舉成名天下知,也足以獲得幸福之根源,因為讀書的功效,不光能使得自己這一代的思想認識得到改善,還可以應用到教育自己的兒孫後代中,進而通過下一代甚至下幾代人傳承下去!

南宋大儒朱熹雖說功名不高,但他那「傍百年樹,讀萬卷書」的勇氣和志趣,已然讓人至今感佩!「養心莫若寡慾,至樂無如讀書。」鄭成功的這句話,也告訴我們人生要想度過一個又一個的劫難,最重要的就是讀書養心。

今天我在這裡所談傳統文化意義上的「讀書」,不光是指出聲音讀書,而且是指終身學習,學以致用,通過自身智慧來趨吉避凶,教養後人,知書達理以為人生消災減難。我之所以強調讀書的重要性,是因為,從周易智慧的角度來看,讀書是所有的人為因素中,唯一可以由內而外改變相貌、改變命運,乃至可以改變風水的一項提升戒定慧的活動!

毛與蔣共同的偶像——曾國藩說過: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也就是說,讀書是能改變一個人的精氣神的。再深入一點,讀書本身是可以改變先天的命相和風水的!

為什麼呢?因為風水作用於兒孫的過程,猶如祖宗之思想靈魂藉助江山的信息來編譯,並傳播到同頻道的兒孫後代的言行思想之中;而讀書,則讓人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直接和比自己的祖宗風水更好的思想靈魂進行對話溝通,以最快的速度和有效的角度,接收並改造優化自己的靈魂結構,長時期誦讀並揣摩傳世經典,就能不斷地改進靈魂的綜合素質,進而達到改變精氣神,改變命、運、體相,乃至改變風水的功效!這就是知識改變命運的原理!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無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習新知並學以致用,大腦和技能都向著未來進發,能不身心愉悅嗎?有志同道合的學習者,不遠千里而來,像你一樣接近老師,證明你的選擇是沒有錯的,還可以破除「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的寂寞,這難道不快樂嗎?你雖然有學問,有才華,有品德,但當別人不了解你而給你負面的評價的時候,你能做到不生氣,大度地把消除誤會的問題交給未來時空,這就是君子的風度,有了這種風度,你就能不被外界干擾,專心致志,立功立德立言。——聖人總結給後人的智慧道德精華的《論語》的第一章就是告訴我們:讀書,學習的核心是學會調整情緒,一個人一旦懂得了調節情緒,讓合適的情緒伴隨著,幸福就伴隨始終了!

諸葛亮在《誡子書》里說:「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讀書求學,貴在明確自己的志向在哪裡,而後按照志向的標準要求了甄別哪些書與志向有關,哪些無關;而後把要讀的書讀好,增長有利於志向實現的才幹與品德。與志向無關的書,只作簡單涉獵,有所了解就可以不必深入研讀。

西漢的劉向說:「書猶葯也,善讀之可以醫愚。」讀書如同服藥,是可以醫治愚昧的,而人類命運的很多悲劇,都來自於愚昧,一旦破除了愚昧,悲劇的命運自然為之改變。但真正要實現療效,務必做到「善讀」。

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並教出了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的荀子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告訴我們「善讀書」的方法——博學,並向曾子學習「日三省吾身」,對照檢查自身,反省並改進自己言行習慣與學習習慣:做事要忠誠,交友要誠信,每天要實踐老師傳授的正道。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謙虛,虔誠認錯,對照優秀言行,改正自己的錯誤,這樣才是真正的讀書人。讀書人必須有自己的純粹的人格,不為面子而傷里子,認真理而不講太多的虛情假意!

「精神到處文章老,學問深時意氣平。」清代石韞玉的話語,告訴我們,真正有學問的人,往往能心平氣和地待人接物。鄭板橋則把讀書當做生活不可缺失的活動:「咬成幾句有用書,可以充饑;養培數竿新生竹,直似兒孫。」

東晉術數學問的集大成者葛洪說過「雖天才雋朗,而實須墳誥以廣知。」讀書是陰陽互通的傳承大事,務必長久堅持,不放棄。

張載說過四句特雄霸的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彰顯了儒家讀書人的廣闊胸懷:即為世界確立文化價值,為人民確保生活幸福,傳承文明創造的成果,開闢永久太平的社會!

讀書的內容材料,首推讀傳世經典著作原文。

讀書的原則方法是:堅持反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努力用不同的方言讀,不一定讀懂,只求出聲;先蠶食,後鯨吞。先將經文入腦入心,而後在生活中慢慢體會經義內涵與外延。

讀書最好的心態:不要貪多求快,不急不躁,不期待頓時徹悟。

馬上要坐車離開深圳回家過年了,先寫到這裡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風水文化聊齋 的精彩文章:

風水·堪輿·地理

TAG:風水文化聊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