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漢唐征服朝鮮半島,卻促進了日本的飛躍

漢唐征服朝鮮半島,卻促進了日本的飛躍

作者/西法麥田

編者/陳露

編者按:不同文明間的交流可以促進文明的演化,國際關係與戰爭,又是交流模式中極為重要的一種。中原王朝對朝鮮半島的征服,在為半島人民帶來苦難的同時,也播撒了文明的種子,為百濟的興起埋下伏筆。因國際關係及戰爭的需要,倭國與百濟締結了緊密的同盟,這一同盟雖未能拯救百濟的國運,但卻促進了日本這個獨特文明的滋長。本文便是以百濟與倭國之關係為軸心,敘述了東北亞地域文化交涉的傳奇歷史。

日本歷史上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彌生飛躍,在此之前日本是漫長的繩文時代,尚處於原始社會,但自公元前300年開始,日本列島上便發生了近乎飛躍式的社會變化。

經過研究,人們認為這是居住在大陸上的渡來人渡過大海,征服處於原始社會的繩文人,直接將大陸上的各種制度技術移植到日本列島上來。由此可見,日本文明在形成之處,便於大陸結下了不解之緣。

中原文化在東北亞的擴散

1

秦始皇和漢武帝的開拓政策,導致了大批燕齊流民流向四夷,間接促進了落後地區的發展。這批移民在傳播文明中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可以在歷史文獻記載中屢屢看見,「辰韓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適馬韓,馬韓割東界地與之」。

漢四郡的建立與廢置,不僅促進了北方的勾麗胡的發展,而且在南方促進了三韓的發展,中原文明的不斷外流對於這些落後地區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與此同時,大量夫餘人不斷南下,深入半島南方,最遠可至漢江流域,甚至有一種說法認為日本天皇也來自於夫餘人,即「騎馬民族征服說」。

人類歷史上的的帝國總是以朝貢與否看做是否臣服的標誌,三韓早在漢武帝之前便向漢帝國朝貢以示臣服,日本列島上的國家至少在東漢光武帝時期也向中原帝國進行朝貢,表明了他們都已服從中原帝國的體系。

當時從遠東地區向中原地區交流的通道主要是走陸路,即從各個方向彙集到遼東,再從遼東進入遼西,然後再進入中原內地,當時海運也只能貼著海岸線進行,通過貼著渤海海峽的各個島嶼而到中原內地。這樣的交通道路即是中原帝國文化與技術的傳播道路,也是帝國秩序主動或被動的傳播方向。

隨著交流的不斷加深,帝國原有的技術優勢和制度優勢逐漸擴散開來。蠻夷種族經過不斷學習和模仿,原有的各種差距不斷被拉平,這對於帝國的統治是極其危險的。

首先接受到這種技術優勢和制度優勢,並加以模仿和學習的部族,將會對於周圍的部族形成壓倒性的優勢,也會對於帝國的統治形成極大的衝擊。

大約在公元前1世紀,南下的夫餘人高朱蒙逐漸統一各個部族,形成高勾麗王國,隨即便對於帝國的遼東形成了極大的威脅,造成了第一玄菟郡和第二玄菟郡的先後滅亡;大約2世紀位於帶方郡南部的百濟(伯濟),利用其靠近漢人聚居區的優勢,方便接受各種中原文明,逐漸吞併馬韓諸國。

大約在3世紀中葉,新羅六部合併為一個國家,逐漸吞併辰韓十二國;大約4世紀中葉,大和政權逐漸統一了日本列島上的一些小國,可見技術傳播的路徑和其影響之巨大。

中原亂局與百濟崛起

2

184年,漢帝國發生黃巾大亂,遠在遼東的公孫氏家族趁機取其漢郡,實行割據遼東政策。公孫家族在遼東曾經大破高勾麗,破其國,焚燒邑落,和親百濟和扶余,以其女宗之,又據遠東諸國進貢的要道,使東夷小國的進貢轉移到公孫家族的統治中去。

公孫家族的統治結束了自新朝以來遼東局勢不斷潰敗,民眾不斷逃亡韓濊的歷史,這是當地漢人再次在遼東勢力恢復的標誌。

百濟作為帶方郡南部的一個較為強大的國家,自然被遼東的公孫家族拉攏,以作為在馬韓中的代言人,又因為其處於交通要道,那些自半島南方和日本列島上進貢的小國總要經歷此地,一來二往肯定認識了百濟國。

百濟在此過程中積累了許多外交經驗,這對於其後的歷史發展有著及其重要的影響。

238年魏帝國收復遼東,滅亡公孫家族,這場戰爭雖然恢復了帝國在遼東的統治,卻對於遼東的經營無疑是一場災難。司馬懿屠遼東,「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餘人皆殺之,以為京觀」,遼東漢人在此的百年經營經此打擊一蹶不振,導致了高勾麗和韓濊的再次崛起。

此後不久就發生了規模很是龐大的叛亂事件。高勾麗,「高句驪數侵叛」;韓人,「攻帶方郡崎離營」、「太守弓遵、樂浪太守劉茂興兵伐之,遵戰死」。雖然帝國成功鎮壓了叛亂,但也表明在遼東的統治極其不穩定,一旦帝國勢力衰退,又無當地勢力的支撐,遼東地區就會很快陷於韓濊蠻族的海洋之中。

五胡亂華期間,中原大亂,帝國無力管理遼東,遼東被慕容部鮮卑所據,樂浪帶方則處於高勾麗與百濟的爭奪之中。

311年高勾麗奪取西安平縣,隔絕了樂浪郡和遼東郡的交通往來,帝國在樂浪、帶方的統治陷於困境。313年樂浪太守帥眾西遷投降慕容鮮卑,高勾麗聯合百濟共同進攻遺留在當地的漢人遺民。

自246年韓人叛亂,帝國軍隊「滅韓」以來,馬韓盟主月支國的覆滅為百濟不斷向馬韓諸國擴張提供了便利,馬韓諸國盟主的繼任者支侵國也無法阻止百濟人的南進。

當時中原處於大亂,竊據中原的胡人不懂航海,高勾麗人處于山地之中也難以知曉,唯有百濟地理位置優越,國都臨近漢江,便於航運,在當時百濟人壟斷了遠東地區的海運業。

從後來百濟頻繁的到訪倭國,又越過高勾麗和北魏這兩個敵對勢力的封鎖,多次頑強的去朝貢南朝,可以看出其作為一個小國航海業的發達。當時主要有兩條海運道路通向半島――北道和北南道。

北道是從山東半島經過渤海海峽,然後沿著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沿海海岸,路途較長,但比較安全;北南道是從山東成山角,橫跨黃海,直接到仁川灣附近,路途較短,但風險也大。百濟利用其發達的航海業,不斷學習中原文明,然後作為二道手販子,將這些文明經過自己的加工改造後再輻射到周邊各個地區。

倭國與百濟的歷史淵源

3

日本列島作為中原文明傳播鏈條中傳播較為晚的地區,自然更迫切需要更多的技術制度。因此日本便對於離得最近的朝鮮列島南部地區,有了極其濃厚的興趣,神功皇后征韓一說可見一斑。

新羅離日本最近,歷史上的關係最為難解,除了考慮到倭人長期的侵襲奪取人口和生產生活資料外,可能是新羅史家刪除了不少歷史資料,但也遺留下了不少片語,比如「瓠公者,未詳其族姓,本倭人」、「脫解尼師今立,時年六十二,姓昔,妃阿孝夫人。脫解本多婆那國所生也,其國在倭國東北一千里」,反映了關係的密切。

由弁韓與部分馬韓發展起來的任那與伽耶諸國,由於力量弱小分裂為許多國家外,還因為擁有豐富的鐵礦資源,因而可能最遲4世紀末已被倭國所奴役,此外還有大批擁有高度文明的渡來人自此渡海而來倭國,「領己國之人夫百二十縣而歸化」、「召弓月之人於加羅」。

任那與伽耶的地位諸來有兩種說法,一是作為倭國的發源地,在倭國征服日本列島後,反過來征服了故地,二是倭國為了同大陸地區交流,征服了任那,將其作為殖民地。

百濟除了航海業很發達外,還很注意利用各種手段擴展自身的影響力,百濟在同日本交往的時期便體現了這一點。

現日本珍藏有近肖古王贈送的七枝刀,又據記載,近仇首王曾經派流亡漢人王仁攜帶《論語》十卷赴倭國,可見百濟在巧妙的運用其軟實力方面的確有一手。倭國最遲於百濟近肖古王時期便同百濟建立了關係往來,深深捲入了半島爭霸戰中去了。

辰斯王之死和阿莘王的繼位,可以看做是倭國插手百濟內政的開始。高勾麗的廣開土大王高談德的快速崛起,不斷向南方進行擴張,百濟首先成為了一個受害者,「殘主困逼,獻出男女生口一千人,細布千匹。歸王自誓,從今以後,永為奴客」。

倭國為了救援百濟,不斷出兵攻擊新羅和高勾麗本土,掠奪人口,目的可能在於迫使高勾麗回兵,減輕百濟本土所受壓力,好太王碑文上有記載,「百殘違誓,與倭和通」、「倭不軌,侵入帶方界」。

百濟霸權消失的如此迅速,勢力喪失的如此之快,面對北方不斷南下的高勾麗人,百濟除了聯合東南地區的新羅外,繼續保持與倭國的關係,以其為後援也是一種明智的政策。

好太王碑摹本

腆支王作為阿莘王的長子,從倭國歸來,聽聞國內發生動亂,便在倭國支持下登上百濟王位,這又是一起倭國扶植百濟的例證。

毗有王時期百濟似乎對倭國有所不滿,倭國派出使者責罰百濟,毗有王以王族成員到倭國為質。毗有王的舉動可能是因為面對北方高勾麗的壓力尋求與新羅結盟,而新羅與倭國關係一直處於緊張狀況,因此也就有了這一行為。

蓋鹵王時期於466年又派出王弟昆支去倭國,昆支在倭國得到了重用,還在當地生兒育女,後東城王就是其第二子。當時已經基本統一日本列島的大和政權,在百濟協助下,13次向南朝進貢,以求獲取名分,在半島爭霸中處於有利地位,並消化日本列島上的大量渡來人。

百濟朝貢南朝33次,朝貢北朝5次,其中北魏僅僅1次,北周與北齊各2次。史書上記載的北魏與百濟的戰爭,很有可能是北魏水軍在海岸線附近企圖抓獲朝貢南朝的百濟使者而引發的爭鬥,高勾麗可能也有參與其中。

475年蓋鹵王被殺,百濟都城被破,文斤王為避高勾麗兵鋒南遷南方,百濟王權旁落,勢力大衰。面對北方不斷南下的兵鋒,百濟和新羅除了反擊之外,百濟還多次前往倭國尋求支援。倭國在百濟經受高勾麗的摧殘後的復興中做出過巨大貢獻,479年護送在日本生活多年的東城王回國繼位。

百濟復興期間,多次遣使出使倭國,促進了兩國關係的發展。百濟處於復興的同時,倭國繼雄略天皇后,國內處於極度的混亂之中,被譽為王室罪人的武烈天皇繼位後更是如此,日本王系的中斷可見此時倭國國內的混亂。

507年據說是應神天皇的五世孫的繼體天皇繼位,王權旁落於大伴氏、蘇我氏和物部氏手中,周圍豪族又對王位繼承不滿。倭國處於混亂之時,對於半島南方的任那的掌握衰弱不堪,這對於復興中的百濟與日漸崛起的新羅無疑是個好消息。

512年,擴展勢力的百濟利用大和政權內部剛剛經歷的混亂,取得了任那四縣,「冬十二月,百濟遣使貢調,別表請任那國上哆唎、下哆唎、娑陀、牟婁四縣」,次年又取帶沙、己汶之地。

日漸強大的新羅利用分化瓦解聯姻吞併的策略逐漸蠶食任那與伽耶諸國,伴跂國又敢於對抗倭國的命令。527年倭國企圖出兵半島,卻在此刻爆發了磬井之亂,國內的局勢阻擋了倭國的出兵,此後更是在大伴氏、蘇我氏和物部氏的爭權奪利中,對於半島經營心有餘而力不足。

541年和544年倭國兩度和百濟聖王發起任那復興運動,卻因為兩國核心利益不同而先後失敗。532年以金官為首的洛東江流域上游流域被新羅吞併,562年以加羅為首的洛東江下游流域被新羅吞併,倭國在任那和伽耶幾百年的勢力就此消失,大陸政策歸於失敗。

551年的半島霸權轉換事件之中,百濟人和高勾麗人成為最大的輸家,新羅則成為最大的贏者。551年趁著高勾麗自陽原王繼位以來的混亂和高勾麗人移兵遼東造成南方兵力的空虛之際,百濟聯合新羅攻取了不僅肥沃而且極其重要的漢江流域。

此戰以百濟和新羅的勝利而結束,但之後的發展卻令人跌破眼鏡,原本被認為是實力最為弱小的新羅搞了一系列大新聞:

553年,「取百濟東北鄙,置新州,以阿飡武力為軍主」,攻取了百濟剛剛恢復的漢江流域六郡。

554年,「裨將三年山郡高幹都刀急擊殺百濟王,於是諸軍乘勝大克之,斬佐平四人,士卒二萬九千六百人,匹馬無反者」,新羅斬殺百濟聖王,以其頭置匣中埋於國道,以供萬人踐踏。

555年,置完山州於比斯伐。

556年,置比列忽州,以沙飡成宗為軍主。

557年以國原為小京。

562年,滅亡最後的伽耶和任那,使其成為了一個地名。

568年真興王出狩北方,在現在朝鮮咸鏡南道的黃草嶺、摩雲嶺以及咸興等地立碑以示紀念……

新羅實力不斷崛起,大有滅亡高勾麗、百濟,一統半島之勢。新羅於554年管山城之役大破百濟,導致百濟復興至此結束,百年聯盟因此破滅。

554年與555年,復興中斷的百濟被新羅入侵,百濟遣使赴倭國乞兵,倭國先後派兵萬餘渡海助百濟作戰。可見若無倭國幫忙,恐怕百濟不知能夠撐到何時。新羅咄咄逼人的擴張接連損壞了高勾麗、百濟和倭國的利益,三國結合起來,共同對付強大的新羅,此乃新羅所謂「百年國難時期」。

倭國變局與百濟敗亡

1

522年隨著佛教傳入日本,日本原有的神靈體系受到了衝擊,這也是渡來人與大和豪族之間矛盾的爆發。渡來人大多信仰佛教,大和豪族大多信仰原始宗教,但多神教很難抵過高級宗教的衝擊,日本的八百萬神也難當釋迦牟尼尊者的威力。

神道的建國神話

代表著更高文明體系的佛教很快獲得了大和豪族的信仰,這對於渡來人在大和政權王庭取得勢力極為有利。大和政權在崛起過程中,不斷征服臨近國家,使用部落傳統將其分封給各個豪族,又因為有大批渡來人自朝鮮半島渡海而來,帶來更高級的文明體系,使用中原傳統進行生產生活。

兩種體系混合在一起,不斷發酵,導致大約佔人口一半以上的部民與奴隸不斷發生暴動和逃亡,嚴重影響了倭國實力的發展。

蘇我氏與渡來人之間不明不白的關係導致其與渡來人關係密切,更加站在傳播佛教的一邊,物部氏代表傳統部落傳統,站在八百萬神的原始宗教一邊。蘇我氏不斷進行改革,傳播佛教,與代表原始宗教的物部氏發生戰爭,587年物部氏滅亡,代表渡來人的蘇我氏掌握了日本中央王權,以佛教為代表的更高文明體系戰勝了八百萬神的遠古宗教文明體系。

蘇我氏掌握政權後,利用幾位天皇的權威和聖德太子的知識,不斷模仿中原帝國進行改革,以增進中央集權,削弱地方貴族勢力,解放部民和奴隸。蘇我氏的改革在損害地方貴族的同時,也在損害自己的勢力。

削弱地方貴族,加強中央集權固然可以讓蘇我氏掌握更多的權力,但也讓蘇我氏更加顯眼,再加上蘇我氏大多驕橫跋扈,殺害天皇和王子,為朝臣與貴族所痛恨,改革的受益者也因其加強天皇的權威而忘記了蘇我氏的幕後指揮。

645年蘇我蝦夷被殺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自507年繼體天皇登基以來先後由大伴氏、物部氏和蘇我氏專權的時代結束了,一個更新的時代將會來臨,而這個新時代的來臨將會是一場及其巨大而又天翻地覆的戰爭為標誌的。

自570年高勾麗使者來倭國後,聯合高勾麗、百濟三國共同夾擊鼎盛的新羅就成為了一個大勢。600年、602年倭國先後出兵新羅,但都以失敗告終。612年隋帝楊廣率領113萬天兵天將出征高勾麗,拉開了中原王朝改變海東勢力結構的開始。

蘇我一族的滅亡

雖然高勾麗戰爭以隋帝國的失敗而告終,但也讓處於「百年國難期間」的新羅看到了解決三韓統一的機遇。642年高勾麗聯合百濟進攻新羅,高勾麗下三十餘城,百濟下四十餘城,似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645年,"蓋蘇文弒其君,賊其大臣,殘虐其民,今又違我詔命,不可以不討",唐太宗帥軍討伐高勾麗,拉開海東地區三十一年戰爭。

唐軍因高勾麗山城體系難以在遼東取得突破,便在新羅引誘下攻打百濟,以求南北夾擊高勾麗。660年唐帝國滅亡百濟,隨即百濟展開復國運動,遠在日本的王子也紛紛歸來,領導反抗運動,日本也屢屢派兵相助。663年白江口之戰,倭軍與百濟軍大敗,百濟復國運動走向失敗。

日本聯繫大陸的臍帶就此被切斷,被迫直接走向中原,類似於英法百年戰爭結束後的英格蘭,失去了大陸領土的羈絆卻得到了一個更加廣闊的天地。從中原南方通向日本的大洋道與南洋道的開通,使得日本不再通過朝鮮半島聯繫中原帝國,可以直接聯繫中原地區,後鑒真大和尚東渡日本也走的這條道路。

朝鮮半島從此不再作為倭國獲取中原技術和文化發展的生命線,變化成為其北方的半島鄰國。作為第二波渡來人的餘緒,百濟人和高勾麗人遺民的流亡宣告了第二批渡來人勢力的衰退,彌生人既然可以直接同大陸交流,他們也就失去了中介作用。

自漢武帝時期開始的中原技術外流和文化外流終於結出了成熟的果實,這也就是日本與百濟兼與海東三國關係的實質吧!

歡迎大家參加三國杯徵文活動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宴 的精彩文章:

為何曹操一早就認定劉備是英雄?因為他倆曾有美好的當初|文史宴

TAG:文史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