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凈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一卷 南嶽沙門法照

凈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一卷 南嶽沙門法照

凈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一卷

南嶽沙門法照於上都章敬寺凈土院述

【凈土宗祖師,多有遺著,觀其詩偈,文筆優美,遠超唐宋八家。足可反覆吟詠也。】

1序

夫如來設教,廣略隨根。

終歸乎實相。得真無生者。

孰能與於此哉。

然念佛三昧,是真無上深妙禪門矣。

以彌陀法王,四十八願。

名號為佛事。願力度眾生。

所以五會聲流於常宮。凈教普沾於沙界。

故華嚴經云:三賢乃至一切諸佛,無上菩提。

皆不離念佛、念法、念僧而生。

故法華維摩等經。有以音聲語言,而作佛事。

又聲名句文,為諸教體。

豈同今之學者,紫金之容。都撥為有相。

髻珠之教,懸指為文字。

語無色,則舍於真色。

論無聲,乃厭於梵聲。

生號無為。行稱失道。

即顛墜邪山,良可悲矣。

今則不然。且金剛般若雲:

六度萬行,一切善法,無非佛因。

此是釋迦,三世諸佛,誠諦真言。

足以為信敬。可依行。

今依大無量壽經。五會念佛。

若廣作法事。具在五會法事儀三卷。

啟贊彌陀,觀經廣說由序。問答釋疑,並在彼文。

亦須具寫尋讀,流傳後世。

若略作法事。即依此文。

凡作法事人。若道若俗。多即六七人,少即三五人。

揀取好聲解者。總須威儀齊整,端坐合掌,專心觀佛。齊聲齊和。切不得笑,左右顧視。

起真實悲濟之心。勿為名利。

眾詮一人為座主。稽請莊嚴,經贊法事。須知次第。

一人副座。知香火打磬,同聲唱贊。專知撿挍。

先須焚香,聲磬,召請聖眾。

當座人念佛一聲,白眾云:

敬白道場眾等。總鬚髮至誠心,

端坐合掌。觀想阿彌陀佛,

一切賢聖,如對目前。

若能如是用心,即賢聖降臨。龍天護念。

聽聞經贊法事。令眾等即於言下。

滅無量罪,獲無量福。

心開意解,速證甚深,念佛三昧。

得無生忍,獲大總持。

具六波羅蜜,神通自在。

言訖即打磬一下。作梵了。

念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地藏菩薩。各三、五十聲。

然後至心稽請。

次莊嚴了,依前念佛。

即須觀其道場,徒眾多少。

或晝或夜,或廣或略。

有道場請主。為何善事。切須知。

時別為莊嚴。廣與念誦。

坐道場時。或有兩坐三坐,乃至多坐。

其彌陀觀經。一坐一啟。

散華樂,及諸贊文,總須暗誦。

周而復始。

經贊必須精熟,不得臨時把本。

唯五會妙音,一坐獨作不得聲。

若准一坐。啟經法事即廣略看時。其諸依次誦之。

散華樂為首。其散華樂一坐一。諸寶鳥相好。維摩五會。大小般若。般舟涅槃等贊。一坐兩句為聲打磬。凈土樂六根贊。西方樂。出家樂禮讚等。並四句為準。道場樂一句而已。從彌陀觀維經已後諸贊。皆須第三會念佛和之。誦諸贊了欲散。即誦道場樂。音即高聲。

須第三會念阿彌陀佛三百餘聲。

最後唱西方禮讚天台智者迴向發願文。

取散。智者必須深厭生死。正念思惟,念佛三昧。

普為法界六道怨親。願同生極樂,速成無上菩提。

專心學取五會真聲。傳於未來,廣度群品。

若不師學,濫授與人。轉誤後學,失其宗旨。

即卻招其咎,無利福田。

普勸現在,及以未來道俗。廣作五會真聲。

念佛三昧,理事雙修。

相無相念。即與中道實相,正觀相應。

2五會功德

問曰:五會念佛有何利益?復何所表?

答曰:即於此生,為能離五濁煩惱,

除五苦、斷五蓋、截五趣、凈五眼、

具五根、成五力、得菩提、具五解脫,

速能成就,五分法身。

功德最勝無比。

盡此一形,頓舍最後凡夫之身,

生極樂國,入菩薩聖位,

得不退轉,疾至菩提,

實為佛任此事,終不虛也」。

云何梵

云何得長壽  金剛不壞身

復以何因緣  得大堅固力

云何於此經  究竟到彼岸

願佛開微密  廣為眾生說

贊請文(依各一請一別禮)

南無一心奉請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一心奉請 十方三世諸佛

南無一心奉請阿彌陀佛

南無一心奉請 觀世音菩薩

南無一心奉請 大勢至菩薩

南無一心奉請 十方諸大菩薩摩訶薩

南無一心奉請 十方聲聞緣覺 一切賢聖僧

3  莊嚴文

粵大哉。至理真法一如。化物利人,弘誓各別。

故我釋迦,應生於濁世。

阿彌陀佛,出現於凈土。

凈穢兩殊。利益齊一。

若易修易證真。唯凈土教門。

然彼西方,殊妙難比。

其國土也。嚴以百寶,蓮敷九品以收人。

其名號也。能盪千殃,音開五會而攝物。

故使稱其名者。則十方諸佛,常護其人。

願生其國者。則異華五雲,爭捧其座。

是知:彌陀悲願,不可思議。

實謂。啟三界之橫門。截四生之直路。

故得恆沙諸佛,舒舌證明。勸念彌陀,令生佛國。

若不以斯凈教,所在佛宣。

則何以能令未聞者聞,未見者見。

今之念佛,意在茲焉。

惟願:釋梵護世,衛國衛人。

八部天龍,調風調雨。

伏願皇帝輪寶飛來。韜戈偃鉀。

舜澤遐沾於萬國。堯風遠備於八荒。

太子聲飛洊雷。諸王志堅盤石。

公主銀樓耀彩。卿相永鎮台衡。

無戎節越,長光堯天,永佐郎官侍御。

雲飛省閣,星映天台。

大將高斑,榮耀日新。

台逾百勝長官。馬分駝色,衣含綉文。

亟薄慰等,佐理分憂。清聲遠振。

禪和尚,定水澄凈。禪河廁清,

慈風莫收。慧日長掛。

法和尚,道山彌峻。慧海逾深。

久住人天。常為舟楫。

律和尚,戒珠常凈。無慚照乘之理。定沼恆清。

豈謝滄浪之綠。當寺三綱。

照彰梵字。宿睦乘門。

徒眾稟其清風。寺舍和於水乳。

諸闍梨等,三學圓明。慧燈長映。

願弘斯教,同往凈土。

尼眾等,戒月常明。凝神入定。

恆春道樹。永秀覺華。

諸公等,福霈山嶽。壽齊椿鶴。

夫人娘子,玉質長春。千秋不易。

清信士女等,恆沙業累。聞佛名以冰消。

無量福田,隨念佛而增長。

觀業成就,三昧現前。

若坐若行,常見諸佛。

然願佛日高懸。法輪大闡。

幽塗息苦。錍丘心寧。

希望者,何願不從。

所念者,應時咸遂。

有情有識,同超有漏之因。

此界他方,咸願同生安樂。

阿彌陀佛,福海無邊。

大眾虔誠。普為念阿彌陀佛。

4  散華樂文(依大般若經散華品)

散華樂散華樂

奉請釋迦如來入道場

散華樂 散華樂散華樂

奉請十方如來入道場

散華樂 散華樂散華樂

奉請彌陀如來入道場

散華樂 散華樂散華樂

奉請觀音勢至諸大菩薩 入道場

散華樂

道場莊嚴極清凈 散華樂

天上人間無比量 散華樂

5  五會念佛

(梁漢沙門法照。大曆元年夏四月中起。自南嶽彌陀台般舟道場。依無量壽經作)

問曰。五會念佛,出在何文。

答曰。大無量壽經雲。或有寶樹。車渠為本。紫金為莖。白銀為枝。琉璃為條。水精為葉。珊瑚為華。瑪瑙為實。行行相值。莖莖相望。

枝枝相准。葉葉相向。

華華相順。實實相當。

榮色光耀,不可勝視。

清風時發,出五會音聲。

微妙宮商,自然相和。

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其聞音者,得深法忍。

住不退轉,至成佛道。

又釋五會念佛。五者是數。會者集會。

彼五種音聲。從緩至急。

唯念佛法僧。更無雜念。

念則無念。佛不二門也。

聲則無常。第一義也。

故終日念佛。恆順於真性。

終日願生。常使於妙理。

發心有如此者。必降天魔,擊法鼓。

六種震動,四花繁雨。

金剛寶座,正覺可期也。

故觀經曰。若念佛者。當知此人。

人中分陀利花。名為希有。

觀世音,大勢至。為其勝友。

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是以如來,常於三昧海中。舉網綿乎。

謂父王曰。王今坐禪。但當念佛。

豈同離念,求乎無念。

離生,求於無生。

離相好,求乎法身。

離文字,求乎解脫。

夫如是者,則住於斷滅見。

謗佛毀經。成障法業。墜無間矣。

凡在修道,可不慎毀。可不敬欺。

又觀佛三昧海經雲。此觀佛三昧。

是破戒者護。

失道者依。

煩惱賊中,大勇猛將。

首楞嚴王百千三昧,所出生處。

亦名諸三昧母。

亦名諸三昧王。

亦名諸佛,共所印可定。

亦名如來禪。

非二乘外道等禪。信可知矣。

此五會念佛聲。勢點大盡。長者即是緩念。點小漸短者。即是漸急念。須會此意。

第一會平聲緩念 南無阿彌陀佛

第二會平上聲緩念 南無阿彌陀佛

第三會非緩非急念 南無阿彌陀佛

第四會漸急念 南無阿彌陀佛

第五會四字轉急念 阿彌陀佛

五會念佛竟。即誦寶鳥諸雜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轉經輪凈心療愈救度法 的精彩文章:

蕅益大師對修證念佛三昧的開示

TAG:轉經輪凈心療愈救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