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一個英國人眼中的灌縣
從一個角度來看,都江堰示現了大地對川人的喂育之恩,而二王廟從根本上講是川人世代對這種「喂育之恩」的謝恩之地。莊嚴的神殿,幽雅的庭院,精美亭閣,以及在廟後攀上懸崖的塔尖,都隱沒在高處的柳杉中。1908年,周遊中國的德國人恩斯特·柏石曼來到供奉著李冰父子的都江堰二王廟後,記述說:「這個地方是中國最漂亮的一個廟宇······這兒江河奔流,山峰挺立,清泉爽口,山巒疊嶂。殿堂和廟舍巋然屹立,在這樂園中居住著神靈和聖人。」而在此之前的10年前,英國旅行家伊莎貝拉·伯德(1831年——1904年)便先於柏石曼拜訪過都江堰一帶了。
伊莎貝拉?露西?伯德(IsabellaLucy Bird, 1831~1904),1831年10月15日出生於英國約克郡(Yorkshire)。全名伊莎貝拉?露西?伯德?畢曉普(IsabellaLucy Bird Bishop),畢曉普(Bishop)是她50歲結婚後的夫姓,所以也被人稱為畢曉普夫人(Mrs.John F.Bishop)。伊莎貝拉?伯德(Isabella Bird)一生週遊世界,著述頗多,1892年她成為第一個加入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的女性。1896年,六十多歲的她不顧當時身患多種疾病,以異於常人的超拔毅力完成了長江流域的漫長旅行,以下內容,便是她遊歷灌縣後的細微記述。
伊麗莎白·伯德
是第一個加入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的女性
這是我在遠東見到的最美的建築群了
灌縣(2347英尺高)是中國位置最佳的城市之一,在成都平原的西北角,直接處於北面合圍的群山之下,實際上,群山的支脈剛好攀越過美麗的卧龍峽,從那裡,解除約束的岷江暴發全力歡快地流向整個平原。從綿竹大路上進人灌縣的入口,沒有好看的景物,而從成都到灌縣+的大路,我走過了3次,要從6座美麗的牌坊下面穿過,牌坊非常精巧.飾有在鬆軟的灰色砂岩上堪稱絕美的深浮雕。
灌縣土地廟(1896)
都江堰二王廟彩繪梁架(1896)
灌縣廊橋(1896)
除了地理位置,灌縣是個不引入注日的城鎮,它的街道狹窄而骯髒,店鋪很小,它有種邊區村落的意味,彷彿有點遙遠,這部分是真的。它可能有22000人.並不是個富庶的城市,郊外富人的私宅不多。
但它卻頗負盛名,首先因為它是最古老的,也許在中國是最重要的工程的起點;其次,是作為與北方的藏族的一大貿易中心,在冬天達到高潮,多達500人的藏民帶著氂牛,在城牆外紮營。藏民以羊毛、毛皮、皮革、麝香、鹿角、大黃和許多其他藥品交換茶葉、黃銅器、少量的絲綢和布。藏葯馳名全中國。就我個人在西藏的觀察,藏民要喝大量的茶,奶茶必不可少。西藏每年從內地獲得茶葉22000000磅。茶葉的錢則用大量羊毛來抵償,羊毛極臟,不得不洗掉15%。那是在海拔9000至12000英尺高度放牧獲得的。
成都文殊院的天王塑像(1896)
紀念李冰和他兒子的廟宇是灌縣的光榮。李冰是原來蜀國即古四川的地方長官,是一位偉大的工程師,他和他的兒子一道使成都平原免乾旱澇災害達兩千年。正好在灌縣的上面,有個頗具傳奇色彩的峽谷,高峭的絕壁呈灰色,下面是岷江的支流,冰冷、清澈的江水洶湧奔騰,但仍然有來自上游的筏子和船隻運載著石灰和煤碳。在右岸,懸崖高處,具有浪漫色彩的地方是座獨特的廟宇,有美麗的琉璃屋頂,綠色的瓦,這是為了紀念李冰和他的兒子而建立的,他兒子的名字已完全湮沒於歷史的長河中,只知道是「二郎」。在這段危險的峽谷上游,岷江大約有200碼寬,多山的河岸差不多雜草叢生,在去西藏的道路交匯點上,有—座非常美麗的竹懸橋,大約200步長;中國最輝煌的寺廟屹立在樹木森森的優美階地上,成排的柳杉和其他異域情調的樹木使寺院生色,庭院里有1棵周長18英尺的柚樹。莊嚴的神殿,幽雅的庭院,精美亭閣,以及在廟後攀上懸崖的塔尖,都隱沒在高處的柳杉中,這是我在遠東見到的最美的建築群了。
成都水磨坊(1896)
這座巍峨的寺廟纖塵不染,維護十分完好。極好的藝術品和蕨類植物環繞的水池裝飾著庭院,山上引來的活水從石雕的蛇嘴流出,宏偉的石階梯一層又—層通向前廳,30個神殿前的長明燈和香柱彷彿永不熄滅,每年數萬來自平原各地和平原以外的香客,帶著祭品到祭壇致敬。
川西道旁(1896)
』
這座廟宇給我留下了美與雄渾的印象,是自然與藝術結合的產物。外面,參天樹木以其濃密的枝葉使較小的建築景觀迷失其中,汩汩的水聲,鮮花怒放的灌木,濃烈的芳香飄浮在潮濕、靜寂的空氣中。屋頂上有精雕細琢的小尖塔和人物形象,甚至各道門前面的屏風都是精工雕飾的花格窗,而內部的美則是過去老一套的描述:非常光潔的黑漆圓柱,屋頂是雕工和漆工營造的完美奇蹟,一切可利用的空間都被盛譽的匾額和過去總督的贈品所佔據,而神殿確實被富麗的彩漆描畫得金碧輝煌,各代帝王御賜的錦幛在前面飄動。偉大工程師和他的兒子的雕像的對面,是用塗漆的浮雕雕成的最精細的長廊;在柱子上,在游廊里,凡是空間容許使用裝飾的地方,都有雕鑿成字或描金記錄的李冰的名言:「深淘灘,低作堰」。
川西綿竹廊橋(1896)
每年3月末或4月初,有個盛大的典禮
成都平原是中國最富饒的平原。大約100英里長70或80英里寬,範圍大約有2500平方英里。—年可收三熟或四熟。主要物產是大米、絲綢、鴉片、煙草、糖、紅薯、靛青、桑皮紙、菜油和其他油類、玉米、棉花,還有各種水果和根莖作物,香瓜和西瓜產量驚人。豐富的水力產生了不少麵粉和油磨坊,平原上道路四通八達,交通密集,船可以從灌縣、成都和江口到達長江。
川西藏區喇嘛廟的跳神面具(1896)
多彩的樹林中能看到桔子,混雜在鮮艷的枝葉中,桑樹很多;到處都在紡紗織布,土地絕對沒有雜草,看起來彷彿是用泥刀和耙子在耕作,如愛默生曾貼切地說,「耕種是用鉛筆而不是犁」。常有一些小廟,或不如說是神龕,由實體的磚石造成,供奉土地神,偶像上附有露天的浮雕,龕前香火不斷。整個白天,獨輪手拖長的吱嘎聲沒有片刻的安靜,農業欣欣向榮,平原是一幅鄉村和平安寧的圖畫。
李冰和「二郎」早在公元前完成的灌溉工程,四百萬人不僅依賴它而繁榮,依賴它而生存。老實說,如果沒有這些工程,平原的東、西應是沼澤,北面是無水的荒漠,這片無限肥沃和富庶的廣大地區,免於旱澇災害歷兩千餘年,是這兩位工程天才的豐碑,這句『探淘灘,低作堰」的格言,如被普遍運用於桀驁不馴的江河,應能拯救世界於洪荒和毀滅了。李冰的格言經久不變,被貫徹了21個世紀,這在中國是罕有的。石頭修築的堤壩保持低矮並長期進行維護。李冰在灌縣上游懸崖的堅硬岩石上,開鑿出一條100英尺深的峽谷,建成了人造的岷江河床,在每一年的,11月,用一道屏障封閉這條峽谷,次年3月,以輔助的方式將水流引開,眾人小心地挖掘淤泥,直到挖到沉在河床里的兩根鐵柱——這標誌著應有的淤積度,一年深達五六英尺的淤泥才算被清除。整個平原都要捐助這項昂貴的工程,一個叫水利府(或「水路長官」)的高級官吏,負責這項工程。
理縣的古建築(1896)
3月末或4月初,有個盛大的典禮,有時總督蒞臨,當冬天水壩挖掘時,岷江的強大水流被人為的手段加以控制,用水壩和石頭護岸,將其分流,再予分流,使其轉向,加以約束,憑藉12英尺的落差送入數不清的溝渠和溪流,直至沒有一塊土地沒有持續的供水為止,或者成都平原的每英畝土地上沒有聽不到來自西藏高原清亮的流水那汩汩的音樂聲——水如此充足,以至於儘管周圍都鬧乾旱,這片廣袤的綠洲依然是富饒美麗的天府之國。
在灌縣,對傳教士的誹滂被傳播並為人相信,最特別的誹謗就是他們偷吃幼兒,或者用小兒的眼睛和心臟做葯,這種說法在灌縣不脛而走,廣為傳播......
川西高原的藏式聚落(1896)
城外是美麗的峽谷,壯麗的二王廟掩沒在薄霧中,從那裡飄出濃郁的梔子花香氣。一切植被都受到適宜的溫度和濕度的影響,很豐美,與其他地方一樣,路邊盛開著銀蓮花。攀援的玫瑰正在開花,由於濕氣而沉甸甸的,幾乎就懸掛在我們頭上。岩上遍布葉蕨,濃密得像綿羊的毛,兔腳蕨與常見的植物一起出現。我們由西門出灌縣,西門附近有座非常精美的廟宇,油漆廊柱和屋頂結成一體。經過了岷江時,能看到李冰為保護堤岸的簡易發明,很多圓柱狀竹籠里裝著人頭大的石塊,我們通過一條非常美麗的竹弔橋,它在我們腳下幾乎不算晃動。
《跨越長江流域》
是伊莎貝拉·伯德中國探險旅行的佳作
竹橋是岷江上游的特色,非常優美,特別是在相當高的地方跨越時。較好的橋,在兩邊石頭橋墩處蓋有橋頭屋。六根胳膊般粗的竹索,由固定的強力絞盤牢牢地拉緊,橫跨在江上,當竹索『松垮」的時候,可用絞盤重新拉緊。這些竹索由里里外外垂直縛定的木板條加以固定。厚木板橫鋪在下邊的竹索上,路面隨竹索的曲線而彎曲。由於江面很寬,灌縣竹橋用石墩分為很多節。
萬縣拱橋(1896)
長江三峽(1896)
伊莎貝拉?伯德
1831年10月15日出生於英國約克郡
欄目/文化力文/圖/伊莎貝拉·伯德譯/卓廉士黃剛
編輯/羅方美


TAG:讀城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