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珠子——一部神奇的歷史

珠子——一部神奇的歷史

如果你相信珠子作為裝飾品早於人類文明出現,你一定會驚訝於原始人在缺少基本的物質生活條件的遠古時代還會熱衷於裝飾,但是如果你了解了珠子最初的內涵,你就會明白它為什麼會伴隨整個人類的進程。

格羅塞在他的《藝術的起源》中講述了一個故事:達爾文將一塊紅布送給翡濟安人,但令達爾文奇怪的是,那些衣不遮體的土著人並沒有將這塊紅布用來做衣服,而是與同伴將它撕成細條纏繞在凍僵的身體上作為裝飾。

這個故事讓很多人不解,一些文明的學者還把這種穿著和裝飾極不相稱的事實,作為那些天真質樸的野蠻人連必須和浪費也不能分辨的有趣例子。但是他們下結論過於草率了。無論是原始人還是近現代社會中仍未開化的土著人,作為人類,他們都已具備高級的智力行為,從他們對工具的使用和改造、對藝術的創造便可見一斑,所以他們不可能連身體的冷暖需要都不知道。對於這種對裝飾的過度行為,我們應從觀念上去尋找原因。如果我們假設:在我們看來多麼不必要的那些裝飾,在原始人眼裡確有他們必須的功能,那麼早期裝飾一定並不直接與單純的審美有關。弱小無助的原始人在面對大自然的威力時往往求助於神助,如寄望於某種動物,並以之為圖騰來崇拜以對抗來自大自然的威脅。小小的珠子或許也是他們從中發現了神性的寄望之物,於是他們將它們打孔穿系起來,佩戴在身上,企求得到僻佑,或表達某種信仰。當然後來發展出了更多的含義,比如成年、結婚、成為英雄,或年齡、民族、身份的識別,等等。總之,珠子被賦予了某種符號和象徵的意義,特別是在還沒有發明語言的遠古時代。

這樣,我們就對珠子的起源和它早於文明出現有了一個比較合理的解釋。

乞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古老的珠子是在南非布隆波斯一個可以俯瞰印度洋的洞穴中,是距今7.5萬年前的石器時代的貝珠,它們有人工穿孔。而中國境內有考古地層依據的最早的珠子屬於1.8到2萬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他們的裝飾品是一些野獸牙齒、骨管、貝殼、礫石、小石珠,有的還用赭石顏料裝飾過。

最早的珠子。大約7.5萬年前,以天然貝殼打孔而成。南非布隆波斯。

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的裝飾品。它們都是天然材料,有的是利用材料本身的穿孔,比如骨管,而另外一些則是人工製作的打孔。

以珠子徹底世俗化為界,我們可以將中國古代珠子的歷史劃分為兩個階段:唐代以前的上古階段和唐代以降至清代階段。上古時期的珠子所承擔的是神性、權利和等級的嚴肅任務,它們大多隻屬於王室貴族所有;唐代以降的珠子已經世俗化,它們不再集中在少數王室貴族手裡,而是大量分散在民間,其裝飾和審美意義更加突出。

在古代中國,珠玉的價值一直在貴重金屬之上,這與珠玉最早在祭祀中被賦予神性有關。進入文明時代的夏商以後,珠玉除了繼續被賦予神性的價值,又被賦予了新的內容——社會等級的像征,而這種以珠玉標誌社會等級的方法在西周時期達到極致。滿身珠璣玉佩不僅是尊貴的像征,還可以節行止、顯儀範。

夏禹王像。(南宋)馬麟繪。根據當朝皇帝的裝飾冠冕繪製。圖中的夏禹頭戴王冠,身披龍袍,手持玉圭,皇冠上懸垂的白珠為白玉製作。

西周貴族組佩,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出土。為「七橫連珠」組佩,用紅色瑪瑪瑙和藍色費昂斯珠穿綴七件玉璜而成,是西周組佩中比較經典的搭配。河南省博物院藏。

西周貴族組佩上的紅色瑪瑙珠和藍色費昂斯珠。朱曉麗收藏。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各國崛起,戰亂頻仍,孔子感嘆「禮崩樂壞」,呼籲恢復西周明尊卑、別貴賤的禮樂制度,重新定義「君子」的內涵為「仁、義、智、勇、潔」,並以玉比喻之,成為兩千多年來玉備受文人雅士推崇的理由,同時也削減了珠玉的神性,使之邁出走向人性化世俗化的第一步。同時,由於常年戰爭,佩戴煩瑣的組佩不方便,秦國人率先解去了各種佩飾,以「印綬」取代組佩,結束了古典的裝飾制度。

戰國時期的玉組佩。出土于山東曲阜。為戰國時期大為流行的腰佩,由出廓玉壁、玉管、龍形玉佩組成。孔府文物檔案館藏。

秦國春秋時期的亞字形佩。陝西鳳翔縣出土。是西周束絹佩的一種變形,其鏤空工藝和方折的幾何紋樣是秦式玉的特點。

秦陵一號車御官負劍佩綬形象。這種配綬方式方便日常作戰。

漢代沿用了秦人「負劍佩印」的等級制度,但到東漢孝明帝時,輿服佩飾才被正式規定下來並納入朝綱,同時恢復了珠玉的組佩制度。「漢承秦制,用而弗改,故加之以雙印佩刀之飾」。不過漢代在「負劍」上進行了改進,在保留裝飾功能的同時增強了實用的功能,以避免荊軻刺秦,秦王拔劍自衛而不能的尷尬。值得注意的是,漢代珠飾的文化內涵已經發生悄悄的改變,它在繼續保留標誌等級的意義上增添了祥符的寓意和與此相關的題材造型,更多的是信仰、裝飾和奢侈的內涵,它們不一定只佩戴在貴族身上,也可佩戴在官員、商人和平民身上,區別僅在於材質使用的珍貴程度。這一現象標誌著珠玉裝飾向世俗化又邁進了一步。

東漢玉雙卯。也稱雙卯、剛卯。白玉質,由剛卯、嚴卯兩件組成,各刻銘文。安徽亳縣出土。安徽亳州市博物館藏。

東漢司南配。青金石製作。私人收藏。

漢代各種題材的祥符小獸。

魏晉南北朝崇尚簡約,直接影響了珠玉製作的審美取向。「建安七子」中的王粲創建了魏晉時期珠子與玉佩的經典組合,其形式簡約肅靜,擺脫了過去的繁複華麗。六朝時期雖然奢靡成風,但珠子作為裝飾也還不失簡約,它們也不僅僅作為身份的標誌,更多的是被賦予了信仰的意義。珠玉裝飾繼續向世俗化過渡。

東晉時期的玉組佩。南京出土。為王粲創建的組佩形式。

北朝瑪瑙珠串,山西壽陽縣出土,為西亞風格的舶來品。山西博物物館藏。

北朝青州造像的菩薩瓔珞。

唐朝開闢了中國古代歷史的輝煌時代。開元盛世,中外貿易和文化交流頻繁,「萬花筒般的三個世紀」使唐朝呈現出一派霓裳羽衣、珠璣瓔珞的繁華景象。通過絲綢之路,唐朝還大量舶來了西方奢侈品,特別是波斯的金銀飾品。在陝西咸陽出土的墜玉金頭飾最為精緻華美,體現了超高的工藝水平。與此同時,唐朝城市生活和世俗情趣興起,佛教造像出現世俗情態,其中菩薩的瓔珞樣式取消了整體的瓔珞樣式,裝飾重點是頸部的項飾,稱為「珠瓔」,反映了審美風尚的世俗化轉變。我們還可以從唐朝的繪畫作品看到這一時期珠玉裝飾的形態。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中的貴婦,除了滿頭珠璣玉花、金銀珠翠,自臂至腕還帶著金光閃閃的金臂釧(也稱「跳脫」);敦煌壁畫中的西域女供養人,除了像中原貴婦那樣盛裝華麗、頭飾誇張,項鏈的穿戴也極盡能事,甚至手中所持供養物和隨行的華冠也都是珠璣垂懸、滿目琳琅。

唐代墜玉金頭飾。陝西咸陽出土。陝西考古研究所藏。

唐代菩薩立像及所披瓔珞。敦煌莫高窟第45窟。

唐代鑲珠手鐲。《簪花仕女圖》,唐,周昉。貴婦手上帶有兩隻手鐲,為金銀一類貴重金屬製成,並在其上串有白色珠子。

唐代戴「跳脫」的宮女。《步輦圖》,閻立本。

回紇公主隴西李氏供養像。莫高窟第61窟。五代。圖中女性供養人盛裝華服,滿身珠璣。

宋代是文人文化和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時期,也是被西方認為的文雅社會的巔峰期,文人階層的興起助長了各種雅玩的風氣,很多文人衣食無憂,愛好世俗風情,且趣味高雅、品位細膩,對中國古代藝術和雅賞玩好的貢獻最大。在《清明上河圖》中,我們除了可以看到當時東京和臨安的市井喧囂、人聲相聞的繁華盛景,還可以從中看到夾雜在繁華中的金銀鋪、珠子鋪,說明珠玉裝飾不僅世俗化,而且徹底走向了民間。

《清明上河圖》(局部)。北宋,張擇端。

《維摩演教圖卷》中的文殊菩薩。南宋,故宮博物院藏。畫中的文殊菩薩衣飾裝束應該是宋人當時的審美,所戴的瓔珞項飾也出現在宋元時期繪畫作品中世俗人物的項上,即所謂「珠瓔」。

繼宋代的世俗風情之後,元代的這種風氣仍然不減,流行於宋代的珠瓔同樣時興於元代,無論道釋神仙還是世俗人物很多都戴有珠瓔,這一現象從保留至今的元代壁畫中可以找到實證。

元代壁畫中滿身瓔珞的仙道人物。山西永樂宮壁畫,作者為民間畫工馬君詳等。

明代的宮廷流行復古風尚,其組佩延續兩晉制度。明代《輿服志》詳細記載了宮廷的佩飾制度,從皇帝皇后到太子嬪妃、從文武百官到官親命婦,不同場合的不同裝飾都有具體而嚴格的規定,其中都少不了珠璣玉佩。明代也是世俗風情極為豐富的時代,除了皇室,民間對珠飾的喜愛也極為空前,珠飾製作工藝嫻熟,題材世俗化,寓意吉祥,造型簡潔。《金瓶梅》對明代晚期社會各階層的風俗人情有很詳細的描寫,其中對人們對珠子一類的精巧物什的喜愛和雅玩的描述細膩周詳。如其中講述潘金蓮買散珠子回來為自己「穿箍兒戴」的故事,可見「穿箍兒戴」是當時有閑階層婦女中流行的消遣方式,珠子鋪除了供應作坊的批量購買,也為這些有閑婦女的手工消遣提供零售。

明代萬曆皇帝孝靖皇后畫像。孝靖皇后頭戴金鳳冠,滿飾珍珠、點翠、寶石,富麗端莊。

《吹蕭圖》(局部),明代,唐寅。圖中仕女頭戴珍珠連綴的珠翠,頂上金屬項圈,腕上鑲寶石金鐲,與《金瓶梅》中「頭上寶髻巍峨、鳳釵、雙插、珠翠堆滿,胸前綉帶垂金,項牌錯落,裙邊禁步明珠」的描寫一致。

清代宮廷藝術追求趣味性,珠飾的風格有洛可可的繁複精巧和精雕細琢,題材和樣式也更加活潑喜氣,不僅寓意追求吉祥,連題材的名稱都以討得好口彩為風尚。民間珠飾同樣跟隨宮廷風氣,在「工巧之美」上絕不輸給宮廷,在首飾的製作上都以體現好口彩和吉兆象徵的傳統為主。珠飾,再也不是宮廷貴族的專利,早已成為普通民眾的喜好。

清代的朝珠。按照清代的輿服制度,這種用被稱為「東珠」穿成的朝珠,只有皇帝和皇后可以使用。

清代有瑪瑙、翡翠、玉片的銀掛佩。屬民間有辟邪寓意的掛佩。

清代做工精細繁複的首飾,有吉祥的寓意。

這就是《中國古代珠子》給我們講述的故事。作者朱曉麗,為四川大學美術考古學博士,她集十年之功,寫就了這樣一部考據詳實而不失有趣的著作,填補了國內關於中國古代珠子研究領域的空白。朱曉麗說:「如果問我為什麼要寫一本關於中國古代珠子的書,一個淺顯的理由是,它們美麗迷人。然而真正的原因是,在它們美麗的外表背後有一部歷史,而這不是一部單純關於美麗外形的簡單歷史,它一直跟工藝、貿易、信仰、文化、社會背景等諸多方面有關。」

珠子,伴隨人類而出現,與人類一起走進文明,走到現代化的今天,還必將伴隨著人類,走向未來。它的歷史堪稱神奇。你一定還會有很多疑問,比如遠古人類如何為珠子打孔,在物質高度匱乏的情況下他們何以掌握如此高超的技藝?本書將為你解開這些謎團。

而今天,當珠子已成為純粹的裝飾品,不再承擔神性的任務時,你還是無法否認當你擁有它們的時候的神秘初衷,你仍然希望不僅用它們美麗自己,而且希望用它們寄託美好,祈禱明天。

《中國古代珠子》由廣西美術出版社出版。本書入選第三屆「三個一百」原創圖書出版工程,第四屆中華優秀出版物提名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食光便當 教您如何分辨Bento與Box Lunch的本質區別
人和牲口的差別——論語體貼之二十三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