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終結:人類誤判心理學

終結:人類誤判心理學

《窮查理寶典》的閱讀結束了,最後一章是查理芒格特地為本書所寫的《人類誤判心理學》。

不得不承認,心理學知識與生活密切相關,幾乎每一天我們都會落入查理所說的「誤判」中。這似乎是生而為人便不可逃避的陷阱,但從另一個角度說,若能真正克服這些本能缺陷,一個人也必定會不凡。

這一點在我的觀念里,只有禪師可以真正做到。

查理的方法其實是個捷徑,用清單的方式列出來,然後一一對照,看自己是否落入陷阱。這個也有前提,就是你對自己足夠真誠。

讓我們看看查理列出的25個清單——

在此,不打算對這25個傾向做逐一列舉講解,查理在書里講解的足夠清楚,而且他不是以枯燥的理論角度。

只簡單談談個人感受最深的四個相關傾向:條件反射,剝奪,社會認同和權威。

01

條件反射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只不過因為中學就學過,人人都知道那麼一點,因此就覺得沒那麼神奇了。

畢竟,誰不知道巴普洛夫的狗在聽到開餐鈴聲時就會分泌唾液呢?記得中學時代,聽到中午下課的鈴聲,同桌也會分泌唾液……

後來的行為主義大師斯金納走的更遠,完成了操作條件反射實驗。這個極度聰明的人,製造了斯金納箱,能夠讓小白鼠自動獲取獎賞。他發現「隨機獎賞建立的行為最難消失」,這對炒股和賭徒的心理進行了近乎完美的解釋。

行為主義大廈建立在獎賞/懲罰的根基之上,同時認為,獎賞比懲罰更有用。

斯金納應用此原理,不僅教會了鴿子迷信(認為只要做某個動作就能夠獲得食物),教會了老鼠瘋狂按按鈕。

喜劇《生活大爆炸》里曾經出現過使用條件反射的橋段。謝耳朵每次在Penny出現自己想要的行為時,就獎賞她一顆巧克力。

在一些心理學療法里,也使用類似手法。比如將內心感受與某個動作進行關聯,反覆多次之後,做那個動作即可出現此感受。其他諸如放鬆療法、系統脫敏法更是直接來源行為主義。

行為主義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可惜的是,當他們企圖將這一套完全加諸於人類時,就出現了問題。

斯金納似乎認為,通過訓練鴿子相同的方式可以訓練出任何性格的人。這一條離經叛道的理念讓他受到了同類的攻擊,他發明的子女控制器飽受非議,以至於後來有人堅信,他的一個女兒因此神經錯亂,自殺身亡。

斯金納正應了查理說的「鎚子綜合症」,企圖以一個理論解釋全世界。而他們追求精確的實驗結論也應了查理的另一個理論,「物理學嫉妒」。這可能就是斯金納失敗的根由。

02

設想一個問題:假設A是你撿到1000元帶來的獲得感,B是你掉了1000元造成的損失感。如果將它們量化,A和B的量是不是相等的?

顯然是不相等的。心理學家證明,失去的痛苦大於獲得的喜悅。

這能解釋,為什麼有很多人會堅持一段早就腐朽的感情。也能解釋,為什麼人失去之後才明白應該珍惜。

有趣的是,廣告人似乎早就明白這一點。他們的話術里,不會說這需要你付出XX元,相反,他們說說往往是,你只需要投資XX元。把原本是失去金錢的痛苦,變成了一次失去投資機會的痛苦。

讓我最為感慨的是當地一家房地產商的套路。他們首先讓你去抽籤,給你一個看起來很珍貴其實毫無用處的編號。這個步驟實際上只是在探測買方市場,看你看起來,是自己獲得了一個購房的機會。

接下來,他們讓所有人集中到一天來選房。於是乎,每個人都以為這個房太火爆了,人太多了。在這個情境的暗示之下,他們會利用緊迫感,不停逼問你要不要,要不要,如果你不要,別人就要了。

在有購房需求,又害怕失去機會的心理下,大眾紛紛掏出錢包……

正如查理所言,如果能夠懂得心理學,很多決策失誤是可以避免的。

03

社會認同和權威並不是一回事,但把他們放到一起說是因為歷史上一個重要的心理學實驗:電擊實驗。

1961年,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助教米格拉姆做了一次轟動心理學界的實驗。

他在沒有事先告知被試真實意圖的情況下,讓被試扮演老師,老師可以在學生答錯之時使用電擊懲罰學生。

實驗場景經過精心設計,比如電擊設備上面的骷顱頭和商標,扮演學生演練如何撕喊,主試的專業裝扮等等。

結果是,60%多的人在白大褂的命令下,無視「學生」痛苦的嘶喊,按下了可能會致命的電擊按鈕。這當中有很多人表示質疑是否致命,但是當得到不會的回答下,他們最終還是按下了按鈕。

這個實驗結果太令人震驚。服從權威的結論後來被用來證明納粹大屠殺的根由。

但正如查理所說,這項實驗至少要應用六項原理才能解釋(他沒指明哪六項)。同樣,這也並不能成為一個人做下可怕之事的借口。

實驗對象後來得知真相,很多人忿忿不平。在心理學界,也有諸多心理學家提出了道德質疑。

有人採訪了當年反抗的人,發現並非因為他們有某種不同的特質。有個人說,其實只是因為害怕自己心臟病發作。

反抗者並不崇高,順從者也不低廉。

有一些順從的人在受訪時說,這個實驗改變了他們的人生。一個同性戀者從此不再隱瞞自己的性取向,並成為同性戀婚姻合法的積極推動者;另一名順從的被試後來成為忠誠的反戰鬥士。

社會心理學家也表示,行為是基於當下場景的那一刻,並不能決定這個人是怎樣的人。實際上,如果抹去他們的記憶重複實驗,當時反抗的人未必會做出相同的決定,而順從的人也可能會反抗。

過去重要嗎?很重要。

我們應該為自己的行為承擔相應的責任和後果,而更加重要的是,我們如何詮釋過往,並指導自己如果在剩下的生命里活出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念心理 的精彩文章:

沒有誰,能超越性格去愛一個人
精讀心流 生命的意義

TAG:一念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