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如果你想讀點《史記》,那麼看這本就對了!

如果你想讀點《史記》,那麼看這本就對了!

這部呈現在讀者面前的《〈史記〉評註讀本》,原為近代一位教師兼編輯工作者秦同培所選輯,而又經過我們以2014年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史記〉文獻研究輯刊》所收1924年上海世界書局石印本為底本進行整理後出版的一個新校本。

《〈史記〉文獻研究輯刊》據以影印的底本,其書名在目錄和正文的首行及書內版心的上端均題為《言文對照〈史記〉評註讀本》,不過,「言文對照」為雙行小字,故此書既可全稱為《言文對照〈史記〉評註讀本》,也可簡稱為《〈史記〉評註讀本》。《〈史記〉文獻研究輯刊》影印本的題名則用簡稱,我們這次整理,也採用簡稱作為這個新校本的書名。

此書首為「編輯大意」,共有八條,分別說明選輯本書的緣由、方法、內容、主旨及目的等。次為「言文對照《史記》評註讀本目錄」,共有一百二十篇題目,或仍襲《史記》舊題,或以人物故事為據另擬新題,而以後者為主。凡屬全錄《史記》本文的篇目,即在題下以小字注一「全」字;凡選錄《史記》本文的篇目,即在題下以小字注為「節某某本紀」「節某某世家」「節某某列傳」等。再次為正文,如本書的全名所示,內容包括原文、評語、注釋、譯俗四部分。

本書實為一種通俗性普及型的《史記》選本,這與選輯者秦同培的生活時代、工作性質和專業知識有著密切的關係。

晚晴時期,西學東漸,西方的各種思想意識已開始衝擊中國這個文明古老大國的國門。當時代的步伐邁入民國後,則國門大開,使西方的思想及制度一涌而入,多被接受。在此大潮下,文化教育事業轉型變化的速度和深度最為突出,成就也最為顯著。在中國的近代化進程中,華東和華南沿海一帶走在了最前面。尤其是位於長江入海口的上海地區,以其得天獨厚的通航及停泊的便利條件,佔得先機,首先建立起近代化的大都市,進而輻射到江浙兩省,由此產生了一批或完全地接受、或有條件地接受西方各種政治思想和社會制度的或為全新式的、或為半新半舊式的知識分子,並身體力行,既積極地宣傳,又努力地實踐。於是,江蘇教育界和出版業湧現出一批被稱為「蘇派」的新式教育家和新式出版商,或在新式學校教書育人,或在新式出版機構編寫和出版新式教材。

其中,江蘇無錫人秦同培則是兼而有之,既先在無錫東林小學堂等新式學校擔任教課老師多年,具有了較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後又在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等新式出版機構擔任編輯多年,具備了很專業的編輯工作經驗。所以,秦同培到世界書局工作後,充分地發揮出自身的優勢,編輯並出版了大量的語文課教材,以及和語文課的教學及學習相關的輔導教案、課外讀物。他憑一己之力編輯的供學校教育使用的語文課本等專業書籍,其數量之多,質量之高,在「蘇派」教育工作者中是名列前茅的。而曾參與編輯的語文教材也有《共和國教科書新國文教授法》《共和國教科書新修身教授法》等多種。另外,秦同培還編撰《〈史記〉評註讀本》《〈國策〉精華》《〈國語〉精華》《評註〈孫子〉讀本》《〈兩漢書〉精華》《〈文選〉讀本》等註譯本,這些顯然是供學生在課下閱讀而能提高古文水平的通俗性普及型的讀物。

秦同培曾在學校教授語文知識,又在出版機構編輯語文課本,自然是很熟悉學生學習的特點和教材使用的情況,於是在編撰《〈史記〉評註讀本》這一部普及型的《史記》選本時,也當然會照顧到學生及一般讀者的接受能力和閱讀特點。今日再來閱讀《〈史記〉評註讀本》,仍舊不難發現這一明顯的特徵,即選文的精華性、評語的簡明化、注釋的廣泛性、譯文的口語化。

先看選文。

如從《秦本紀》中只選出涉及秦繆公的三段文字,分別擬題為《繆公赦食馬之報》《報崤之役》《繆公霸西戎》,即取秦繆公一生的主要事迹揭示明白,一是寫秦繆公以寬恕仁慈之懷重人不重馬,後在危機時刻得到回報;二是寫秦繆公能夠自我檢討而自我悔過,最終取得勝利,報仇雪恨;三是寫秦繆公選賢任能,明君與賢臣契合而獲取霸主地位。不僅文字描寫精采,故事也頗具典型性。

又如《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的事迹頗多,但只從中選出兩段文字,分別擬題為《秦廢封建為郡縣》《秦始皇焚書》,一寫秦始皇立郡縣而統一天下之大功,一寫秦始皇焚燒書籍而破壞文化之大過,僅此二事,即可將秦始皇一生的歷史是非概括明白。

再如從《趙世家》所記載二百多年間的人物故事中僅選了二段文字,分別擬題為《程嬰存孤》《觸龍說趙太后》,一寫在晉國的一場忠奸闘爭中,為救忠臣的遺孤,公孫杵臼慷慨赴死,程嬰忍辱負重,艱難撫養孤兒成人,終於滅了奸臣,報了大仇,使趙家亡而復存,才有了後來戰國七雄的趙國;一寫秦國派兵急攻趙國之時,觸龍用了巧妙的言辭成功地勸說趙太后願意讓小兒子去齊國做人質,以滿足齊國同意出兵救趙的條件。兩段文字的敘寫絕不相類,卻都精采無倫。前者似乎全寫故事,後者似乎全寫對話,但前者在故事的背後暗示人物的心理活動,後者在對話的當中表現家庭人倫的情感。

儘管此書乃《史記》的一個選本,但《史記》中有些傳記,為司馬遷生花妙筆的佳構傑作,故事精采,文字精采,為人處世的思想質量也精采,全篇都是精華,不能截斷,不可節選,故而也就全篇照錄。如《伯夷列傳》《信陵君列傳上》《信陵君列傳中》《信陵君列傳下》《田單列傳》《季布列傳》《欒布列傳》《灌將軍列傳上》《灌將軍列傳下》等,或以敘事勝,或以寫人勝,或以表意勝,或以抒情勝,五彩繽紛,琳琅滿目,不惜筆墨而全錄,以備勝覽。但也有全錄的傳記,可能因見解的不同,在今日看來甚不以為然,如《梁孝王世家》一篇。通觀《〈史記〉評註讀本》之選文,可謂是一部精華濃縮版的《史記》。

再看評語。

從文學的各種角度、史學各個層面對所選篇章進行較全面系統的評述議論,有評議結構脈絡的,有評說修辭用字的,有評論精語警句的,有評述寫作方法的,有評析人物形象的,有評價人物功過的,有分辨是非曲直的,有總結經驗教訓的,還有借古鑒今以針對現實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無論是哪個角度哪個層面,都寫得簡潔明了,平實易懂,不故作深解,并力戒生澀。

如評《秦始皇焚書》一篇:「首段敘青臣之頌,不消幾句而詞意自然豁達,此史筆之變調也。中末兩段,重見古今二字,蓋始皇之所以焚書。以其道古而不言今,是文即以『古今』,二字作骨,故說得極有波瀾。」

又如評《項羽本紀贊》一篇:「通篇以『暴』字作骨,以『興亡』二字為線索,故用褒貶法以證實之。『然羽』一段,正寫其興之暴,極褒項羽『及羽』至『難矣』,是一貶。『自矜』至『過矣』,是二貶。『乃引』至『謬哉』,是三貶。中用『三年』、『五年』響應暴字,一唱三嘆,將全紀神情,完全結束,煞是神筆。」

又如評《程嬰存孤》一篇:「文分三段,首敘事之起原,中寫藏匿趙孤,末述程嬰就死。順次說來,要以屠岸賈之惡,著程嬰之忠。忠臣賊子,界若鴻溝,令讀者頓生尚義之感。」

又如評《韓信之族滅》一篇:「淮陰之死,大不快人意,當時後代皆為之悲傷。呂后亦悍矣,蕭何亦諛從矣。文能道之詳盡,纖悉無遺。而韓信的悔語,尤令人嗚咽流涕。可謂將專制之酷毒,寫得淋漓盡致。」

又如評《淮陰侯傳贊》一篇:「驕盈取損,自滿必敗。史公以此譏韓信,蓋非以成敗論人也。誠至當之語,文極簡潔,極雅麗,頗耐人尋味。」

又如評《灌將軍列傳上》一篇:「前幅寫灌夫之壯勇,波瀾層出,姿態橫生。後幅寫灌夫之剛直,包羅萬象,卻又層次極清。學作紀敘文,能舉頭緒多端之事,絕不陵亂,斯稱能手。史公作傳,能趁勢引入諸瑣細事,益見精神,最是傳記神品。」

又如評《貨殖列傳序》一篇:「財貨為富國之大源,民性之大欲。自淺夫高談德義諱言財利,遂致賤視工商以為末業。於是我國日用百貨之文明,遂永不發達。至今東西洋大通,相形遂劇見其絀,可為浩嘆。史公於千數百載上,竭力著其關係之重要,此種識力,真不易多得!後人乃更有謂史公實識嗜利者,真迂繆甚矣。」將此種種精采中肯之評語,與濃縮精華之史文一一對讀,頗能生髮相得益彰之功效。通閱《〈史記〉評註讀本》之評語,可謂是一部精華濃縮版《史記》的簡明評論集。

再看注釋。

《史記》的撰寫宗旨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可謂包羅萬象,無所不載,對初學者來說,在閱讀理解上具有一定的難度。故史文中凡遇到國家名、民族名、政區名、城市名、帝王名、諸侯名、古人名、制度名、禮儀名、爵位名、官職名、山水名、動物名、植物名、器物名、圖書名、食物名、衣物名、星象名、疾病名等專門名詞術語等和一些古今字、通假字、難認的字、難讀的音等,都有簡明扼要的注釋或講解,涉及的知識範圍很廣。注文細瑣,無需舉證,讀者取觀,自可明白。

惟有注讀音和注地名,需要說明一下。注釋難讀的讀音,使用的是直音法,即用常見易識的同音字標示讀音。有些先出現而已出注的字詞術語,如在後文又出現,就不再作重複注釋,只說明注釋已見前某某篇。特別要注意的是大量的地名注釋。自古以來,歷朝歷代的地名都有所變化,尤其是行政區劃及其名稱,變動更改,特別頻繁。所以,注釋古代地理,自然要說明其地在當代的什麼地方,其名是當代的什麼地名,所用的都是清末民初時期的地理名稱。還有一種較特殊的注文形式,即在注釋一句乃至數句時,只摘出句首的二三個字,以「某某句」「某某二句」等的形式作為注釋詞條。

最後看譯文。

《史記》是用古代書面語即俗稱的文言文寫成,而司馬遷又是寫史傳文的大手筆,語言精闢,文字簡練,修辭多變,再加上古今語法的變化,給初學者的閱讀理解,會造成一定程度的障礙。而在民國初年,提倡人們寫白話文,正是文化界興起的一種時尚。本書在此雙重因素的影響下,把所選之文都譯為白話文,稱作「譯俗」。而且還盡量地口語化,力求鮮活,故譯文和原文在語句之間並不求其一一對應整齊,是按當時的口語習慣翻譯,讀來便會產生平易親近的語感,至少從字面上可進一步幫助初學者的閱讀理解。

先看《項羽初起》篇中的一段原文:「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再對照看「譯俗」之文:「項籍少年的時候,讀書沒有成功,就丟掉書去學劍,又學不成功,項梁不歡喜他。籍道:『讀書只能夠記錄些名姓罷了。劍不過抵敵一人,不夠我學,要學敵得過一萬人的法術才好。』於是項梁便教他些兵法,籍快活極了;但是大略曉得些他的意思,又不肯完全學畢他。」

先看《朱公救中男》篇中的一段原文:「朱公居陶,生少子。少子及壯,而朱公中男殺人,囚於楚。朱公曰:『殺人而死,職也。然吾聞千金之子不死於市。』告其少子往視之。乃裝黃金千溢,置褐器中,載以一牛車。且遣其少子,朱公長男固請欲行,朱公不聽。長男曰:『家有長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遣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殺。其母為言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也,而先空亡長男,奈何?』朱公子不得已而遣長子,為一封書遺故所善庄生。曰:『至則進千金於庄生所,聽其所為,慎無與爭事。』」再對照看「譯俗」之文:「朱公住在定陶的地方,生一個小兒子,到了小兒子壯年了,那朱公的第二個兒子卻殺死一人,因此便關在楚國的牢獄裡,朱公道:『為了殺人辦死罪,這是該當如此的;但是我聽見說有千金家產的兒子,不肯死在市上的。』便告訴小兒子,叫他去看那中兒子,當下又裝了黃金二萬四千兩,放在褐色的器具裡頭,另用一輛牛車載去。並叫小兒子押著同往。朱公的大兒子,知道了一定要求要去,朱公只是不聽他。大兒子道:『一家裡的大兒子叫做家督,現在二弟犯了罪,你不叫我去看他,反叫小弟去,這總是我沒出息的不好』,就要想自殺。他的母親見了大兒子這樣消極,就對朱公道:『現在你差小兒子去,未必能夠救活二兒子,卻先傷掉一個大兒子,怎麼樣好?』朱公聽得這話,沒有別法,就差大兒子去。又寫了一封信,叫他交給從前和他要好的那個朋友庄生,吩咐他道:『你到了,就把這千金放在庄生家裡,任憑他怎麼樣辦,切不可和他爭事!』」

先看《觸龍說趙太后》篇中的一段原文:「左師觸龍言願見太后,太后盛氣而胥之。入,徐趨而坐,自謝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竊自恕,而恐太后體之有所苦也,故願望見太后。』太后曰:『老婦恃輦而行耳。』曰:『食得毋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間者殊不欲食,乃強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於身也。』太后曰:『老婦不能。』太后不和之色少解。左師公曰:『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竊憐愛之,願得補黑衣之缺以衛王宮,昧死以聞。』太后曰:『敬諾。年幾何矣?』對曰:『十五歲矣。雖少,願及未填溝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愛憐少子乎?』對曰:『甚於婦人。』太后笑曰:『婦人異甚。』」再對照看「譯俗」之文:「只有做左師的官,名叫觸龍的,他情願去和太后相見;既然去了,太后一股怒氣,就出來會他。觸龍進去,慢慢兒坐下,自己謝罪道:『老臣有了腳病,常常不能快走,因是不和你相見已長久了,自己寬恕自己。想你也原諒我的苦衷的;只怕你的玉體,有什麼不適意,所以願意再來朝見你太后。」太后道:「老婦只靠著車子代走罷了。』觸龍道:『一天里飲食,難免減少么?」太后道:「每天只是吃些稀飯。』觸龍道:『老臣現在著實不想吃東西,只是每天勉強走了三四里,才稍稍進些歡喜吃的東西。調和著身體呢。』太后道:『這是老婦辦不到了。』這時太后的面色,稍為和平些兒。左師公觸龍道:『老臣有個賤兒子,名叫舒祺,年紀頂輕,沒有什麼出息,但我已經衰老,心裡暗暗歡喜他,可憐他。現在情願叫他充當「黑衣」的職務,保護你王家的宮室。這是我冒了死,也要講給你聽的。』太后道:『我總能應許你,現在他幾歲呢?』觸龍答道:『今年十五歲了,他雖然年紀還輕,但我總趁著我還沒有死的時候,當面來拜託你。』太后道:『堂堂的丈夫,也愛憐小兒子么?』觸龍答道:『弗瞞你說,比那婦人們還要過分些呢!』太后笑道:『婦女們和丈夫是兩樣的,還要加幾倍呢!』」

先看《留侯遇圯上老人》中的一段原文:「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毆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再對照著「譯俗」之文:「良在下邳地方,無聊得很,常常走到下邳的橋上去散步。那橋上有一個老人,穿了褐色的衣服,看見張良走近來,故意把鞋子拋落在橋下,便對張良道:『小孩子!到橋下替我拾鞋子來。』良聽得這話,怔了一怔,要想罵他,只因他年紀已老,便勉勉強強耐著,走下去替他拾鞋子。待張良已經拾得鞋子來了,老人又道:『替我穿起!』張良心想,既然替他拾來,便替他穿了罷,因是跪了下來,就替他穿起。老人當下伸著腳給他著,穿罷,笑了一笑自己走去,良很奇怪他,眼睛對著老人看。老人已經走了一里遠,又折回橋上來對張良道:『你這小孩子很可教導。過了五天,趁天亮時候,仍舊和我相會在這裡!』張良又很奇怪他,便跪下應了一聲諾。等五天已經過來了,那時天纔亮,良便依他的約趕去,那知老人已經先在那裡了。老人怒道:『和我老人訂約,你倒後來,是為了什麼呢?你去罷!過了五天,早些再到這裡來會。』過了五天,剛是雞鳴,良便去了,不想老人又先在那裡。老人又怒道:『你總落後,是為了什麼呢?你去罷!過了五天,再早些來。』五天過來了,天還沒有到半夜,張良便動身趕去了,等了一會,老人也來了。老人很快活的說道:『應該這樣。』」這幾段文字中的人物對話,司馬遷原文已很傳神地寫出各種人物的口吻語氣,頗為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從人物個性化的語言突顯出人物的性格特徵。而譯文既能忠實於原文的意思,又能把逼肖其人的書面語對話,通過再創作而變為又準確又傳神的口語化對話。舉一反三,從輔助閱讀的角度看全書口語化的譯文,對初學者確是大有益處。

秦同培撰寫編輯的著作雖較多,但似乎對《史記》則情有獨鍾,出版《〈史記〉評註讀本》後,又對其進行修訂,於1936年出版《廣注語譯〈史記〉精華》,但刪掉了評語。所以,我們這次仍以選文、評語、注釋、譯文四部分齊全的《〈史記〉評註讀本》為整理對象。經過對國家圖書館、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浙江圖書館的調查,俱未收藏此本,而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的影印本,也未說明依據哪一家圖書館收藏的石印本進行影印的。這次整理採用影印本作為工作底本,以上海圖書館所藏《廣注語譯〈史記〉精華》為參校本,在校記中簡稱《廣注》,也參校中華書局2014年修訂本《史記》,在校記中簡稱今本。凡較明顯的訛誤及讀文則出校說明。凡注文及譯文中的明顯錯字只在校記中加以說明,不改原文。

另外,這次整理時,盡量保持與底本編排體例相一致,只是作一點技術上的處理。如改豎排為橫排,以便適應當今讀者的閱讀習慣。又如改雙行小字為單行小字,以求爽朗閱目的版面效果。再如將注文序號由漢文數字改為阿拉伯數字。底本注文有幾處模糊不清的字,而《廣注》注文卻又不同,對此則不作臆補,用方框代替,一字一框。

趙望秦 陳睿

2016年金秋於陝西師範大學文淵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首陽讀書 的精彩文章:

和谷《人民日報》版散文集《秋聲》出版
程千帆:中國人到了宋代,才在創作實踐中解決了以文字、議論、才學為詩

TAG:首陽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