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棋子
這個化名叫王猛的火了,因為他做了很多中國孩子想做但不敢做的事情,控訴父母。
父母,一個神聖的字眼,但很多父母他們只是僅僅停留在字眼上,與神聖差的很遠。
王猛在那封長達15000字的「控訴書」中,而立之年依舊走不出原生傷害的他,把「內向、敏感、不善交際」的自己,形容成傷痕纍纍的「情感孤兒」,從小遭受父母的語言暴力,極少得到安慰和理解;總是生活在父母的控制之中,極少被父母接納和看見;父母以愛的名義裹挾他,卻從不反思這是種傷害;即便他已成年出國,依然無法擺脫父母的監視和掌控……
王猛很不幸,他一直是父母的棋子,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在父母的掌控下,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得不到父母的信任,脫離不了父母的監視。
親愛的父母們,別把我們當棋子,我們是你的孩子。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寫道:「自信須從幼年培養,不然成年後再作補救,往往事倍功半。」
從很大程度上來說,孩子的自信與父母的培養有很大的關係。父母生活中的不經意的言行,都可能摧毀孩子的自信。
「你知道我每天上班多辛苦?賺的錢都給你上學了!」
「你怎麼這麼胖啊」
「沒見過比你還蠢的人」
「哪有你家孩子乖,我這個孩子不行,太任性!」
.......
這些話是不是很常見?很多父母認為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相信孩子。只看到孩子,學習不行:長相不行、交際不行、運動不行、馬虎,粗心。。。。。。如果孩子沒有這些毛病,父母說是不對的;即使孩子真有這些缺點,一直損她、貶她,只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這種不幸真的出現在了身邊,她是一個樂觀開朗的人,但隱藏在內心深處的點點自卑正是來源於她的父母,尤其她的母親情緒無常,很多時候用所謂的愛將她牢牢牽住,經常的懷疑、責罵她,這真的是父母該做的嗎?她是一個有血有肉,有著七情六慾,有著美好追求的人,在人前她真的是光彩奪目,可在人後,父母的控制欲將她捏的遍體鱗傷,看著讓人心疼。
很想給這些父母看看下面的故事:
01
你有沒有出息
我們都愛你
小時候有2個鄰居,一戶人家,父母是典型的虎爸虎媽,對兒子要求特別嚴格。
兒子也聽話懂事,一小就成績優異,考上了重點大學,畢業後去了國外,現在定居加拿大。
還有戶人家,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對孩子沒有什麼要求。兒子學習不太好,但熱愛維修技術,後來讀了技校,畢業後結婚生子,在汽車維修店上班。
以前,鄰居們教育孩子,總喜歡拿第一家的孩子當榜樣,拿第二家的孩子當反面典型。
但如今,定居加拿大的那個孩子,兩三年也難得回來一趟,他父親摔傷腿,他母親心臟病住院,他無法回來,要親戚朋友幫忙。
而在維修店上班的那個孩子,隔三差五就拎著肉和菜回來,幫母親做飯,給父親理髮,總是一副不慌不忙、和氣安穩的樣子。
「孩子有出息,是好事。如果不能,能有顆平和安穩的心,就很好啊。」
為人父母,不要因為沒有活出自己,就想著控制孩子的人生,讓她成為你的替身和榮光。
02
你跟誰結婚
我們都愛你
電影《剩者為王》中,當得知35歲的女兒盛如曦,因為母親的病患和家庭的重負,要嫁給她不喜歡但對她有好感的白醫生時,如曦的父親約見白醫生,說出了這樣一段讓很多人淚目的話。
他說,他和如曦的母親也曾想過,女兒如果遇不到愛的人,找個會過日子的人遷就一生也好。
但他是如曦的父親,30多年前是女兒的到來讓他成為父親。他希望女兒能結一場沒有遺憾的婚姻,能真真正正地幸福,能讓自己無怨無悔地把她的手放到另一個男人手中。
和相愛的人結婚,是女兒多年來堅持的原則。作為父親,他想和女兒一起去守護。如果女兒受挫了,他就陪她哭一場。如果女兒不想哭,他就燒一桌子好吃的菜給她吃。
女兒不該為父母結婚,不該在外面聽了風言風語就想著結婚,而該和喜歡的人結一場白首偕老的婚。
準備結婚的女兒,應該是昂首挺胸地,特別硬氣地,非常憧憬地,就像贏了一樣,帶著喜歡的男生來到他面前,驕傲地說:「爸,我找到了,就是這個人,非他不嫁!」
擁有這樣的父母,何其幸!
為人父母,應該告訴孩子,婚姻是你自己的,你無論堅持多久,都要和喜歡的人在一起。因為,我想看到你幸福的樣子。
在《立》這本書中,作家池莉這樣給女兒寫道:
我對你的愛,是我生命里的每一次呼吸,每一個微笑,每一滴淚水。如果上帝允許,我只會更加愛你!
是的,真正的愛,是信賴和自由。
愛是看見和接納,理解和給予,成全和放手,陪伴和鼓勵,不是忽略和排斥,控制和打擊,索取和佔有,裹挾和監控。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個世界卻並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愛/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TAG:明磊明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