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國民黨敗退台灣後居然留下這樣一支部隊,引發解放軍跨境作戰殲滅

國民黨敗退台灣後居然留下這樣一支部隊,引發解放軍跨境作戰殲滅

【軍武次位面】作者:liutang2020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雲南邊防部隊,自1950年起便對盤踞在緬北地區、長期竄犯襲擾雲南邊境地區的國民黨軍殘部,進行了長期的反竄擾作戰。上世紀50至60年代,雲南邊防部隊對逃緬國民黨軍共進行大小戰鬥1302次,殲滅2.98萬餘人(擊斃4208人,擊傷1656人,俘虜7696人,迫降1.63萬人)。

其中,1960年11月至1961年2月,解放軍昆明軍區部隊為保障中緬兩國勘界與樹立界樁的工作順利進行,進入緬甸北部地區對逃緬國民黨軍進行勘界警衛作戰。這次作戰是一次跨國界軍事行動,也是我軍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山地叢林作戰,作戰規模雖然不大,但在共和國的戰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1950年春,國民黨軍第8軍、第26軍在滇南戰役失敗後,其殘部共1400餘人越境逃往緬甸北部。台灣國民黨當局於當年9月派原第8軍軍長李彌到緬北整頓部隊,並搜羅外逃至緬北的地主和土匪武裝,組成所謂「反共救國軍」,由李彌任總指揮,直屬台灣「國防部」領導。此後逃緬國民黨軍不斷向雲南邊境地區實施武裝竄犯和襲擾,並派遣零散人員入境搜羅情報,進行策反等破壞活動。

逃緬國民黨軍當時盤踞的緬北地區,為現在的緬北撣邦靠近中緬、緬老、緬泰邊界地區,這一地區由湄公河連接著中、緬、老、泰四國,也是「金三角」地區的所在

1951年5月底,逃緬國民黨軍6000餘人越過國境線,對雲南邊境地區實施武裝竄犯。雲南軍區根據中央軍委和西南軍區命令,抽調13軍、14軍以及公安部隊和思茅軍分區等單位共8個團到位待機,並於當年6月上旬至7月下旬對該股頑匪進行圍剿,殲敵740餘人。遭解放軍打擊後,殘敵稍作接觸便逃回緬北地區,此後未敢再進行大規模竄擾。

1953年1月,逃緬國民黨軍兵力發展到約1.85萬人,編有1個總部、1個指揮部、3個軍區、4個師16個縱隊。逃緬國民黨軍在緬北地區長期盤踞,緬甸政府曾派兵圍剿,甚至重金招募印度士兵參與圍剿,但作戰失利。緬甸政府向聯合國提出控訴後,迫於美國壓力,台灣國民黨當局將李彌所部5400餘人撤往台灣,但仍在緬北留下一部分國民黨殘餘武裝。

圖為1953年11月準備撤離緬北的國民黨軍殘部

1955年,蔣介石想利用中緬邊境的國民黨軍殘部,從緬甸向雲南進行所謂「反攻」,配合台灣國民黨軍隊「反攻大陸」。台灣當局派遣原第8軍副軍長、號稱「游擊戰專家」的柳元麟前往緬北搜羅殘部,到1957年,逃緬國民黨軍整編為3個軍部、10個師、7個獨立團,共3824人。1960年7月,台灣當局將特種作戰部隊一個大隊400人空運至緬北,當年11月柳元麟部已擴充至9400餘人。

圖為柳元麟

中國和緬甸邊境線長達2000多公里,由於歷史上兩國關係十分友好,中緬之間沒有十分明確的疆界。1955年年底,在中緬邊界南段未定界的黃果園附近,雙方邊防部隊由於大霧而產生誤會,進而引發了一次武裝衝突。「黃果園事件」後,促使中緬雙方進一步加快邊界的勘察工作。1960年,中緬雙方在進行邊界聯合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時,談及勘界警衛問題,中方表示要給予盤踞緬北的逃緬國民黨軍必要打擊,緬方表示同意。

1960年10月1日,中緬兩國政府正式簽署邊界條約、正式劃定邊界。但緬北山區的國民黨軍殘部不斷在邊境地區進行襲擾和破壞活動,不僅嚴重威脅邊境地區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也危及對勘界人員生命和勘界工作的展開。11月4日,中緬邊界聯合委員會警衛問題專門小組在雲南昆明市簽訂關於中國人民解放軍與緬甸國防軍聯合作戰,殲滅盤踞於緬北地區國民黨軍殘部的協議。

1960年10月1日,中緬兩國簽署邊界條約,但勘界工作受到逃緬國民黨軍的嚴重威脅,中方遂決定與緬方聯合作戰,殲滅緬北國民黨軍殘部

根據上述中緬協議和中央軍委指示,昆明軍區決定以步兵第117、第118團,第116團1個營及邊防第9、第10、第11團,在中緬邊境丙段30~62號界樁之間緬境一側(正面300千米,縱深20千米),對逃緬國民黨軍柳元麟部進行圍殲戰。中央軍委對參戰部隊的要求十分明確,強調將衝擊強度壓低,把20千米的出擊縱深用紅線標出,明確了突擊行動不準越過20千米紅線。

昆明軍區制定的警衛作戰方案,參戰部隊將採取突擊隊方式進入緬北行動,確定以3個戰群22個突擊隊,奔襲國民黨殘軍的16個據點。軍委和總參在審議作戰方案時,確定了國民黨殘軍設在孟瓦、陣馬、孟育、踏板賣的據點為重點打擊對象;還擬定了重點捕殲的6名敵軍師級軍官的名單。中方還向緬方提出建議,建議緬軍加強在中方設定的紅線以南加強兵力進行圍堵。

圖為黎錫福少將,時任昆明軍區前方指揮所指揮,負責指揮此次跨越中緬邊界作戰

1960年11月22日,參戰部隊按照預定作戰方案跨越國境線,對逃緬國民黨軍的第1、第4軍軍部和第2、第3、第5、第6師師部及所屬的8個團、8個行動隊(約800人)發起突然攻擊。解放軍22支突擊隊快速奔襲逃緬國民黨軍16個據點,最早的戰鬥在11月22日4時50分就開始了,最晚的7時50分才交火。16個撲擊點,只有兩個撲空。

由於解放軍的撲擊實出殘軍意外,參戰部隊當天即殲敵過半,並攻佔所有據點,並擊斃敵師長兩名,但柳元麟並不在紅線之內。國民黨殘軍遭突擊隊打擊後,多數稍作接觸便脫離戰鬥退至紅線以南,部分殘敵分散進入深山密林躲藏,解放軍隨即轉入對紅線以內國民黨殘軍的清剿行動。到1961年1月20日,解放軍結束第一次作戰,共殲敵467人。

第一次作戰結束後,中方參戰部隊根據命令暫時留在20千米紅線以北地區。與此同時,緬軍於1961年1月發動了「湄公河戰役」,組織1萬餘人對逃緬國民黨軍進行清剿。柳元麟部佯裝敗退,引誘緬軍進入王南昆狹窄低洼地帶,並將緬軍包圍壓縮在王南昆至芒林的狹長山道間。被圍緬軍陷入孤立無援狀態,遠程大炮和飛機無法發揮作用,緬方隨後向中方提出中方部隊越過紅線南下殲滅國民黨殘軍第3、第5軍,解救被困緬軍。

1961年1月25日,根據緬甸政府請求,人民解放軍參戰部隊在第一次作戰線以南,向湄公河以西以北的國民黨殘軍柳元麟部發起進攻,主要打擊柳元麟總部及所屬第1、第2、第4軍等3000餘人。此次作戰解放軍越過原定紅線向南深入,作戰區域為原始森林,地形起伏大,道路情況複雜,容易迷失方向。且山區多大霧,能見度不高,而敵人對當地環境非常熟悉,所以在各種主客觀因素影響下,參戰部隊的第二次作戰並不順利。

圖為中緬勘界警衛作戰示意圖,作戰分兩個階段進行

柳元麟部在遭解放軍第一次打擊後,便制定了遇解放軍攻擊即逃,在逃中頑抗,以頑抗掩護逃脫,如解放軍窮追不捨,就退入寮國境內暫避的「保山計劃」。所以1月25日、26日,解放軍先後攻佔巴西里、叭坎亮、索永、南昆、孟白寮等據點,但僅殲敵274名,柳元麟部多數匪特分散逃往寮國、泰國。不過柳元麟部對緬軍的包圍因我軍進攻發起而解除,逃緬國民黨軍在緬北的巢穴被解放軍搗毀。

1961年2月9日,人民解放軍完成勘界警衛作戰任務,參戰部隊全部撤回中國境內。中緬勘界警衛作戰歷時80天,共殲滅逃緬國民黨軍740餘人,協助緬甸國防軍解放3萬多平方千米土地,保障了聯合勘界工作的順利進行。此次作戰,還摧毀了逃緬國民黨軍在緬北地區的據點,僥倖逃脫的柳元麟,此後率4500餘名殘軍撤回台灣,殘留在緬泰老等國的剩餘殘軍,此後也無力再對雲南邊境進行成規模竄擾。

中緬勘界警衛作戰,對人民解放軍在熱帶山嶽叢林地帶的作戰能力是一次全面檢驗。部隊在作戰中所獲得的經驗和教訓,以及暴露出的各種問題,對我軍進行熱帶山嶽叢林作戰的學習和探索具有指導意義。昆明軍區以這次作戰的經驗和教訓,深入地進行總結,並開展針對性技戰術訓練。這對昆明軍區後來進行援老抗美、援越抗美,以及對越自衛還擊作戰,都起到了積極意義。

更多有趣好玩的軍事文章、視頻、圖片、電影、遊戲,請關注「軍武次位面」微信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武次位面 的精彩文章:

有瞄準鏡就可以為所欲為?是的,有瞄準鏡更容易吃到雞
貧窮開發了我的想像力!為此中國把三大游擊神器魔改了個遍

TAG:軍武次位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