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改善學習方法,我想搞點事情

改善學習方法,我想搞點事情

這是第16篇文章,做不到日更了怎麼辦……

大家好。在今天的這個音頻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有關提高學習方法的技巧。之所以要講這個話題,是因為我最近聽了許岑老師的一個網路課程,叫做「如何成為有效學習的高手」,感覺很受啟發,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其中主要觀點和我的看法。主講人許岑,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百度一下這個人,他是一個所謂的跨界學習高手,自稱每半年學會一項新技能,並且在網上出了很多關於技能學習的教程。講學習方法的言論相信我們每個人從小就聽過也看過不少,但許老師的這個課程還是非常打動我,一是可操作性很強,二是他背後的思想和我個人的價值觀比較符合。至於我今天為什麼突然要用語音的方式來講述,一會兒在講述過程中會給出答案。

首先說說高效學習的定義: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在相對短的時間內集中注意力,以解決難題為目的,需要勤加練習,有時需要向名師求助。希望大家記住這個定義,這裡面包含了每一個高效學習的必要條件。

高效學習一定離不開最適合自己的方法。許岑區分了兩種學習方法:一種叫結構主義,另一種是自然主義。結構主義適用於數學、物理、經濟學、心理學還有藝術等成體系的理論化、邏輯性較強的學科,講求透過表面現象尋求底層關係,結構主義學習的是一套能夠舉一反三的系統,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創造。

與結構主義相對的方法是自然主義,它的核心在於模仿,注重的是文本本身。這裡的文本指的是知識或技能表面上看起來的樣子,而不講究透過現象看本質。舉例來說,學外語、樂器、書法這些東西,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學習一項技能,需要用到的就是自然主義的方法。它形成的是一種以身體動作為基礎的自動化的記憶,也就是賣油翁所說的「無他,手熟爾」。

我們很多人英語學不好,或者學樂器半途而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把本該用自然主義來學的東西誤用了結構主義的方式。比如很多人學英語都從新概念學起,但絕大多數人最終只學完了第一冊,甚至是第一冊的前幾課,因為新概念這套教材最大的問題就是分成了4冊,如果只有一冊的話也許情況還會好一點。分成4冊就是一種結構主義的教學方式,包括樂器演奏的分級也是,它強調由淺入深,分級其實會給我們造成一定的誤導,實際上這些自然主義的知識本身是不分難度級別的,入門的時候從哪開始差異並不大。只要你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成為專業演奏家,就應該拋棄學院派從基本功開始的那一套,直奔大師,換句話說,要去到哪裡,就從哪裡開始。這裡的大師指你學習的最終目標,指你最感興趣的那部分。

許岑學吉他就是從他最喜歡的名曲開始,每天練一個樂句,3個月下來練會了這首曲子,吉他彈奏水平自然也突飛猛進。因為實在太喜歡這首曲子,一天只練一小段都有巨大的快樂,所以能堅持下來。我記得以前看過民國的某個學術大師講英語課的例子,是誰我忘記了,總之是個很有名的大學者,他教英語的方法就是直接帶著學生讀《傲慢與偏見》這樣的英語文學名著,很多學生都第一次接觸英語,一學期下來,大家的英語都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要去到哪裡就從哪裡開始這句話,包含了興趣和任務的雙重驅動,但這種方法只適用於自然主義,結構主義的知識還是要從基礎開始。

有了方法,但你說我懶癌晚期,學不下去怎麼辦?許岑給出的答案是,不要指望興趣,而是要基於外部驅動,也就是在任務、回報和獎勵的推動下不得不學習。對這一點我深有體會,因為人的興趣是很脆弱的、是會變化的。我們時常有這樣的經歷,突然對一件新東西感興趣,然後就去學習,但這種一時的心血來潮來得快去得也快,真正持久的、能經得住考驗的興趣其實是非常稀缺的。而且興趣這個東西是可以後天培養的,它和成就感密切相關,當我們感到自己在做的事很有意義和價值,做一件事取得了一定成績,興趣自然就會產生。

萬維鋼在他的書里曾經區分過兩種思維模式,一種是文科生思維,他們善於發表評論性的見解,聽上去都有道理但不解決問題。另一種是工程學見解,特點是把具體目標拆解為具體行為,一步一步解決。這種工程學思維就是標準的任務驅動。萬維鋼的書里有不少公開鄙視文科生的言論,我最初看的時候很不服,但隨著時間推移,我越來越覺得他說得基本都是對的。當然這是另一個話題了,我們繼續說回任務驅動。

任務驅動換一種說法,就是要有非常清晰明確的目標。也在開始學習之前,一定要想清楚學會了這件事能做什麼。比如現在我問你:你覺得自己需要學英語嗎?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需要學英語,但認為自己需要學英語就是個特別典型的不明確目標。因為如果沒有工作和生活的任務要求,語言技能學了也會忘。其實想想我們經常會有的學技能衝動的目標都是不明確的,很可能只是因為看到別人都會,就覺得我也要會,或者覺得今天學了明天也許有用,再或許就是一個很偶然的機緣讓你一下產生了興趣,一但熱度過去了也就再難以堅持。

許岑就舉例說,一個40多歲的搖滾歌手讓許教他英語,理由是以後萬一走向世界了,會點英語比較好。許老師就覺得這個想法不切實際,拒絕了他的請求。而這位歌手的太太也想學英語,因為她的孩子上國際學校,她必須學英語才能和學校的外國老師交流。許老師覺得這才是明確目標。他給這位母親制定的方法是,讓她從學校拿些英文資料,然後由老師帶著她一句一句地學習資料中的英文句子,可以想像這個方法的學習效果必然是好於從新概念第一冊開始學起的。前面說到新概念英語分四冊是個很糟糕的教學方法,它的根本問題還是目標不明確,因為沒有人會把學完新概念當成人生目標。

這就引出了任務驅動的三種類型:生活需要、職業強迫和以教為學。上面說的是生活需要,職業強迫大家都很熟悉,舉例來說,一般攝影愛好者攝影技術的提高速度肯定不如報社的圖片新聞記者,這就是為什麼人們格外看重工作對人的歷練的原因。

然而在許多情況下我們並沒有那麼明確的生活和工作的壓力推著我們往前走,那麼這時候就應該假想一個任務驅動,要有自己聘請自己的意識。比如假設你要當著一萬人作報告,這些人里有你所有的領導、長輩和身邊那些比你強的人,你要隔天交代一次,一旦做不好就損失50萬。但這個方法的實際效果我還是比較懷疑的,畢竟一般人的腦補能力沒那麼強大,就算沒做好,也並沒有實際上的損失。

於是許老師又建議了,如果實在不知道學會了能做什麼,至少還可以出教程賣錢啊。這就是外部驅動的第三個來源——以教為學。許岑自己也是一個英語老師,有一次他在面試中遇到一個既能教英語又能教日語的女老師,這個女老師之所以懂日語,是因為之前一個朋友開了個日語培訓班,一個零基礎班,在還有一周就要開課的時候,原本聘請日語老師有事上不了課了,就讓她介紹教日語的老師。她和朋友說,沒事,我也能交,然後立刻去報了個日語零基礎的脫產班,一周後開始給學生講課,一學期下來,學生居然對她還很滿意。聽完這個例子我還是挺震驚的,我們一般人和她的差距主要並不在學習能力上,關鍵是很少有人能有這麼大的勇氣把自己逼到學一周就要教別人的地步,所以我們的學習潛力也就很難被如此充分地激發出來。

但上面他舉的這些例子畢竟還是有些極端,我們想要學習一樣新東西,往往是因為覺得有一定興趣,學會了肯定有好處,但又找不到當下就能實現的作用。這種學會了有好處,不會也損失不大的心態,才是導致我們一次又一次從入門到放棄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們要學會把大目標拆解成小目標,宏大的長期目標會增加過程的痛苦,而每一個小目標的實現都是一次正反饋個過程,更有利於堅持。你可以先從整治自己的身材開始。比如每天做5個俯卧撐,第二天比昨天多做一個。再比如學習自行車和游泳,因為自行車和游泳都屬於找到感覺就能掌握的技能,學會了可以增強自信心。而對於那些需要大量重複才會產生質變的知識,比如讀書,則可以往後放。

這裡我其實非常建議所謂的碎片化學習,就是你發現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或是一個感興趣的知識點,然後通過搜索找到答案。碎片化學習有個顯著的好處就是不需要付出過多的意志力成本,只要有一點基礎就不必從頭開始,哪怕是結構主義的知識,只要有學習的衝動就可以從讓你衝動的地方開始,碎片積累多了體系也會慢慢搭建而成。不僅是只是體系,今天一個成年人可利用學習的時間也一定是碎片化的,我們必須正視一點。那種老想著要等到有大把的充足時間再開始學習的心態,最後往往是連開始的機會都沒有。今天就先和大家分享到這裡,我們明天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學醫的網友說:「靜脈輸液等於自殺」 國家都出手了!
什麼是真正的平淡?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