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稀土挖走了,留下的礦山怎麼辦?

稀土挖走了,留下的礦山怎麼辦?

說起稀土元素,小夥伴們可能會感覺到比較陌生。但你們是否還記得高中化學課本後面附頁的元素周期表?是否還對被單獨列在下面的鑭系元素有些許印象?

元素周期表

化學元素周期表中的鑭系元素——鑭(La)、鈰(Ce)、鐠(Pr)、釹(Nd)、鉕(Pm)、釤(Sm)、銪(Eu)、釓(Gd)、鋱(Tb)、鏑(Dy)、鈥(Ho)、鉺(Er)、銩(Tm)、鐿(Yb)、鑥(Lu),以及與鑭系的15個元素密切相關的元素—釔(Y)和鈧(Sc)共17種元素,稱為稀土元素。

稀土元素廣泛用於農業、航天、電子製造業、運輸業和醫療業等,對高新技術和經濟有相當重要的意義,被稱為「工業黃金」。我國是世界第一大稀土資源國,素有「稀土王國」之稱。我國已探明的稀土資源儲量為4300萬噸,佔世界總儲量的43%,且我國的稀土元素的年產量已經佔到世界總產量的95%以上。

離子吸附型稀土礦是一種新型稀土礦,礦床中稀土氧化物的重量百分比一般在0.05-0.3之間。這種稀土易為強電解質交換而轉入溶液,不需要破碎、選礦等工藝過程,而是直接浸取即可獲得混合稀土氧化物。其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紅壤區,包括江西、湖南、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市自治區。

贛南地區是重要的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區之一,儲量佔全國離子型稀土礦的40%左右。該地區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採用池浸開採工藝,開採稀土時剝離表層土被,對礦體開挖,開採後的礦山基本被夷為平地,而浸泡之後的棄渣則形成規模龐大的尾礦堆,這種開採方式被形象地稱為「搬山運動」。 池浸工藝每開採1噸稀土,要破壞200平方米的地表植被,剝離300平方米表土,造成2000立方米尾砂,每年造成1200萬立方米的水土流失。由於原有植被被破壞,尾礦堆中含有酸性較強的化學物質,植物很難生長,礦區地表基本荒漠化,即使採礦擾動已經停止,生態環境仍長年無法恢復;加上贛南稀土礦山大部分缺少防治措施,每到雨季便泥流成河,造成極其嚴重的水土流失。

贛南稀土礦區現狀圖

贛南稀土礦區大量的水土流失不僅帶來了土壤侵蝕、河床抬高、水庫淤塞、大量耕地被沖毀和掩埋等危害,使土壤肥力流失、耕地面積逐漸減少,而且伴隨著水沙過程帶來了嚴重的污染。由於採礦過程中使用硫酸銨、碳酸氫銨作為浸礦液置換稀土元素,稀土尾礦堆中含有大量酸性的 NH4+和 SO42-。在雨水沖刷和地表徑流的作用下,NH4+、SO42-和泥沙進入周圍的水體和土壤,使得水環境和土壤受到嚴重的污染,生態環境趨於惡化。

科學地對稀土尾礦水土流失帶來的污染問題進行研究,是治理尾礦環境的前提。近期,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梁音研究員課題組在贛南一稀土尾礦區開展了相關實驗。

科研人員採集和處理了降雨後的徑流和泥沙樣品,分析了礦堆浸出物(NH4+和SO42-)沿水流路徑的分布特徵及遷移機制。研究發現,在礦堆不同的部位(堆頂、堆下沖溝、堆外沖刷區),NH4+和 SO42-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徵。 NH4+含量由堆頂、沖溝,到堆外沖刷區依次增大,SO42-含量則由堆頂、堆外沖刷區,到沖溝依次減少。如下圖所示,在典型的降雨事件中,NH4+和 SO42-具有不同的遷移機制。NH4+主要隨徑流中的泥沙移動,而 SO42-的主要隨徑流遷移。溶解態 NH4+和 SO42-的濃度隨徑流距離的增大而降低,而吸附態均未表現出明顯的規律,但其濃度隨著泥沙中細顆粒含量的變化而變化。

示意圖

相關結果發表在Solid Earth上。在我國南方,這樣的稀土尾礦區可能還有很多,希望這項成果能為我國南方稀土尾礦區土壤侵蝕和土壤污染的防治提供科學依據,並應用於當地的生態環境修復中,再現青山綠水。

來源: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之聲 的精彩文章:

植被恢復對土壤碳固持影響研究取得進展
中科院將拍賣1006件專利 創歷史新高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