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寫一首書的影像詩:2018年台北書展上值得你關注的十本書

寫一首書的影像詩:2018年台北書展上值得你關注的十本書

《未竟的奇蹟》

李宗榮/著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2017年11月

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傳統上台灣被視為後發追趕型經濟體的成功樣本、「奇蹟典範」;但1990年政治自由化、經濟開放之後,台灣卻逐漸走向衰落,不僅難以奢望再造繁榮,甚至連「健康衰老」都成奢望。這一轉折是如何發生的?這其中,政府產業政策、國企/黨產私有化、家族企業為主導的經濟結構、資本市場由小散為主轉向機構資本主導、台資走向大陸……各自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台灣中研院社會學所的年輕學者李宗榮、林宗弘邀請26位來自社會學與經濟領域的學者,合寫了這本《未竟的奇蹟: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試圖對上述問題做出解答,可以視為對過去幾十年來台灣政府奉行的新自由主義經濟社會政策最全面、深入的反思。自去年底該書出版以來,40天內已加印3次!

當然,如果能將《未竟的奇蹟》與另一本著作《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對照來看,會有更強的背景感和更明顯的衝擊。

(書評君採訪了該書主編之一李宗榮先生,詳細內容過完年後擇期發布,敬請期待)

《商人與共產革命》

李達嘉/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15年7月

在中國,每次政經周期更迭,政商關係必是熱點議題之一。也因此,仔細審視執政的中國共產黨與商人階層關係的演變,便尤為必要。而這一議題,傳統上在海峽兩岸各有一套「標準話語體系」。本書中,作者(台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考察了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如何運用與商人的聯合戰線來擴充實力、進行無產階級革命。

本書指出,雖然中共以達到資產階級為目標,但因為無產階級力量的不足,「統一戰線」在實踐過程中卻是在政治和社會層面同時並進,在發展工人運動和革命的過程中,也頗注重與商人建立聯合陣線。這樣的合作看似與共產黨的目標矛盾,但卻是實際存在過的革命手段,只是隨著「北伐」和革命的不斷演進,最終二者矛盾凸顯,才分道揚鑣。

《近代東西思想交流中的傳播者》

楊貞德/主編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018年1月

即便不追溯到遙遠的過去,僅近代以來,西學東漸勢頭之猛、持續時間之長,都足夠引人矚目。而近代東西方的思想文化交流,與無數個人承擔起聯繫東西雙方的譯介和解釋角色,有重大關係。這些傳播者——例如:傳教士、外交官,特別是留學生與新興知識分子——既是傳入外來文化的媒介,也在有意無意間推動了本土文化的變遷。

本書即關注東西思想文化交流中的這些傳播者:嚴復、張相文、張君勱、羅隆基、王國維、蔡元培、唐君毅、泰戈爾……不同於以往的研究中主要是重視他們思想的影響和思想在傳播過程中的改變,而是主要探索他們思想所從出之世界,與他們所傳播之地的關係,更為留意思想交流過程中各種力量和因素的交錯、糾結,籍以揭示傳播者如何根據時空條件和所使用的語言,在外來的思想文化中有所選擇與發揮。

《鄧小平:革命人生》

(俄)潘佐夫、(美)梁思文/著

吳潤睿/譯

聯經出版社

2016年8月

這是生於莫斯科、任教於美國的著名歷史學者亞歷山大·潘佐夫繼《毛澤東傳》之後又一部中共政治人物的傳記,使用大量蘇共和共產國際早期的解密檔案與獨家訪談資料,試圖完整解讀鄧小平的一生:從布爾什維克派到「毛派」、再到最終成為「務實派」的傳奇一生。本書提供了大量細節,尤其呈現了鄧小平成為最高政治領導人的政治生涯。

《捨我其誰:胡適》

江勇振/著

聯經出版社

2018年1月

胡適是中國近代史上著述最多、影響最大、自傳材料最豐富的名人之一,同時也是最被人顧盼、窺伺、爭議的名人。2011年開始,台灣聯經出版社開始出版哈佛大學博士、美國印第安那州私立德堡大學歷史系教授江勇振先生的胡適傳記——《捨我其誰:胡適》,用詳實的材料和嚴謹的考證,意圖重新詮釋胡適的思想、全面改寫胡適的一生,澄清以往關於胡適的許多重大誤會。

2017年,《捨我其誰:胡適》的第四部、也是最後一部《國師策士:1932—1962》在台灣與作者見面,從而使這套詳實的胡適傳記全部出齊。大陸之前曾分別引進該書的第一、第二部,期待能將剩餘兩部引進,為有關胡適的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的爭論定讞。

《從漢城到燕京》

吳政緯/著

秀威資訊

2017年7月

或許是受海外學界思潮影響,最近幾年華文學術界也興起了從域外看中國的潮流,不過大多是從以地中海、大西洋文明為中心的視角,或者以內亞、蒙古,甚至是日本的視角來看中原,而罕見從朝鮮這一傳統儒化最深的域外國家來看中國。因此,台灣青年學者、台大歷史學博士吳政緯的這本《從漢城到燕京——朝鮮使者眼中的東亞世界》堪稱填補了一個空白。

作者利用明清時期朝鮮使者出使期間留下的觀察記錄為依據,以朝鮮「他者」視角,跳出「中華」思維,從世界史的格局呈現16—18世紀對於東亞的另類觀察,探索朝鮮人心中的中國與「天下」。在寫法上,作者有意學習宮崎市定的通俗歷史寫法,篇章布局巧妙,從而使本書非常適合大眾讀者。(順便安利下作者的另一部著作《眷眷明朝》,也很有趣。)

《貿易大歷史》

(美)威廉·伯恩斯坦/著

潘勛/譯

大牌出版社

2018年1月

本書主題宏大,試圖用貿易的視角重新審視一遍世界史——因為貿易就是人類財富的流動,它的方向、強度、方式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人類歷史。在這個宏大視角下,作者用超常的胃口囊括了人類在進行貿易的歷史上大量的技術細節,呈現了從埃及尼羅河貿易、古希臘地中海貿易、絲綢之路貿易到大航海、工業時代的一系列世界貿易故事,勾勒出一系列有趣的世界史圖景。

本書作者雖擁有醫學博士學位,卻並非學院派學者,而是鑽研投資多年的財顧問和財經作家,長期為媒體撰稿,因此本書行文生動精彩,可讀性強。

《土地正義》

徐世榮/著

遠足文化

2016年9月

出身於台灣雲林農村的徐世榮教授在田野調查中,逐漸發現,雖然台灣政權幾度輪替,但農民的土地和家園遭侵奪的案例,卻仍持續上演。他在書中檢視了近代以來台灣的土地開發過程中處處充斥的看不見的「合法掠奪」:從日據時期糖業株式會社半強迫徵收土地,到光復後的土改、經年累月的浮泛的土地徵收,都是政權掠奪炒作土地的工具。而土地炒作的背後往往是為了拉攏地方政治勢力,被犧牲的自然是弱勢民眾。也因此,談論台灣的土地政策,即是在談論土地的轉型正義。

本屆台北書展期間,該書被出版社推薦給台灣地區領導人「小英」女士;但顯然更值得推薦給土地權利有限、土地問題劇烈持續頻發的大陸讀者——雖然我們沒有條件談論土地正義,但我們至少應該知道還有「土地正義」的存在。

《和比戰難?》

邵銘煌/著

政大出版社

2017年9月

自古以來,面臨戰爭,戰與和都是始終存在的兩大基本選擇,抗日戰爭期間,亦不例外。上自達官顯貴,下至升斗小民,希望和談者一直大有人在,只是在抗戰浪潮之下,言和形同賣國漢奸,沒多少人敢公開倡議。

台灣政治大學檔案學研究所副教授邵銘煌爬梳鉤沉,根據中日文獻,梳理出抗戰期間在「抗戰」遮蔽之下的和談潛流:除汪精衛外,從蔣介石、孔祥熙、何應欽到張群、陳佈雷、戴笠、張季鸞,或直接或間接涉入的秘密和談活動,從而呈現出抗戰的另一個面向。

《嘉年華的誕生》

(美)芭芭拉.艾倫瑞克(Barbara Ehrenreich) / 著

胡?諄 /譯

左岸文化

2015年2月

對於中國人而言,雖然「嘉年華」是舶來品,但絲毫不影響其在中國大陸如雨後春筍般勃興。事實上,數千年來,人類一直通過盛宴、裝扮、舞蹈來狂歡慶祝,滿足集體歡愉的慾望:從希臘人對狄奧尼索斯的崇拜,到中世紀熱愛跳舞的基督徒,狂歡一直是西方文化的精髓之一。

但歐洲從十六世紀起,忽然開始將集體慶祝活動視為外來野蠻文化,教會將慶典活動驅逐到教堂外的街道上,自此成為「嘉年華」。宗教改革後,新教徒也將嘉年華視為罪惡,歐洲殖民者對各地原住民的舞蹈儀式更是欲除之而後快。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從1960年代的叛逆搖滾,到1980年代的體育嘉年華,都在滿足人類集體狂歡的慾望。

當然,好書實在太多,上述只是其中一部分,在割捨的其他作品中,書評君尤其捨不得的是《獨裁者的進化》、《意外的國父》、《烏托邦的幻滅:延安一代士林》。

紙城。有趣,但不低俗;嚴肅,卻不正襟危坐。這裡有一些拒絕無病呻吟的文藝生活,一捧拿得起放不下的審美趣味,或者再加一點無傷大雅的吃喝玩樂。歡迎入住紙城,讓我們輕盈、透明地生活在別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濟觀察報書評 的精彩文章:

千瘡百孔的政治正確背後:從古典種族主義到文化種族主義的世界

TAG:經濟觀察報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