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不僅是我們的孩子,還是我們的大導師

孩子不僅是我們的孩子,還是我們的大導師

Hello,大家好。今天是農曆臘月二十三,北方小年,祝福北方的朋友們節日快樂。

小時候,

年是爸買回來的肉,

是媽買的新衣裳,

是兜里捨不得花的那幾毛錢,

是那噼里啪啦金花四濺的一掛小洋鞭兒。

小時候年是期盼!

長大了,

年是超市裡的擁擠,

是忙活了半天做好的飯菜誰都吃不下,

是天南地北的奔波,

是黑夜當做白天的混亂!

生活越來越好,

可那份快樂卻離我們越來越遠。

小時候哭著哭著就笑了,

長大了笑著笑著就哭了。

——致我們逝去的童年和快樂!

莎士比亞說:「生活里沒有書籍, 就好像沒有陽光。」一個人少年時期讀的書,是可以改變其一生的。讓心靈真正綻放,用好思想啟迪好思維,這是我們給孩子最重要的人生禮物。

那麼孩子們到底讀什麼書呢?

讀經典,因為它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並且處處閃耀著人性的真善美。

我們的這次寒假班,首推的作者是豐子愷。

為什麼首選豐子愷呢?

豐子愷,是頑強地將童心貫穿一生的人,是那種讓你對熱愛生活永遠投贊成票的人。在他身上,那種對萬物的愛,那種對生活的肯定和修復態度,那種對美的義務,那種對靈魂的許願,皆如此穩定,不依賴任何條件。兒童是他的畫材,也是他的宗教;是他的兒女,也是他的導師;是他的作業,也是他的課本;是他的心靈糖果,也是他思想的字母。

在豐子愷的眼裡,有一顆初心的童幼,才是真的人,才是明亮的人;童年未篡改的人生,才是人生的畫境。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

不畏將來,不念過往。

如此,安好。

有人說,每一位孩子在成長的路上需要一盞明燈,去照亮他的未來人生,那麼我說豐子愷便是這樣的一盞明燈。

若愛,生活哪裡都可愛。

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

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

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

不是世界選擇了你,是你選擇了這個世界。既然無處可躲,不如傻樂。既然無處可逃,不如喜悅。既然沒有凈土,不如靜心。既然沒有如願,不如釋然。

孩子們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難免遇到挫折和憂傷的時候,倘若他們從小培養成這樣的人生基調,何懼未來人生淺灘。

讀一篇經典文章,就是和作者聊天,向他們學習。與豐子愷聊天,絕非簡單地學習他們文章本身,而是學習他的情趣,心性和活法。

每當我們看著豐子愷的漫畫集,總忍不住笑出聲,頭重腳輕的小人兒,如雀、如花、如蜜餞,芬芳的童音、玻璃球似的吵鬧、向日葵般的手臂……被他們簇擁著,幾乎忘了那個時代的愁苦與險惡。

孩子們看漫畫本身沒有對錯之分,主要是看的漫畫在題材上有所選擇。行為本身沒有問題,選擇才是關鍵性因素。

天地間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們的所有物,世間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們最明確,最完全地見到。

人生的美學和美德,在兒童身上的存量是最大的,只有思想成熟並保持一個初心的人,才是美的成年人。

穿越濁世、歷盡劫波的豐子愷,是頑強地將童心貫穿一生的人。他的人生軌跡無時不踐行著: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如此,安好。

師者,師其道!每一位孩子在成長的路上需要一盞明燈,去照亮他的未來人生,豐子愷便是這樣的一盞明燈。

報名參與寒假1+1系列課程

總共22節課程,13節閱讀能力訓練課+9節大師趣課,大師趣事引發孩子們學習經典興趣,能力訓練課,提升孩子們閱讀能力。

原價:188元

現價:158元,拼團價:138元

【課程簡介1-能力提升】

免費試聽課:冰心——我的童年

第一講:豐子愷——山中避雨

第二講:魯迅——父親的病

第三講:巴金——愛爾克的燈光

第四講:巴金——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

第五講:賈平凹——畫家軼事

第六講:宗璞——秋韻

第七講:朱自清——南京

第八講:季羨林——美人松

第九講:梁實秋——雅舍

第十講:老舍——落花生

第十一講:豐子愷——楊柳

第十二講:老舍——寫字

【課程簡介2-大師趣事課】

第一講:老舍——最搞笑的老北京

第二講:梁實秋——說相聲的美食家

第三講:林語堂——發牢騷和玩幽默

第四講:豐子愷——他比你我更天真

第五講:魯迅——不聽話的乖孩子

第六講:巴金——在家、離家和回家

第七講:冰心——爸的兒子和媽的女兒

第八講:汪曾祺——會吃會玩會聊天

第九講:郁達夫——山水裡有什麼

課程中的經典篇章,主要是針對語文課中的作家,但絕不重讀語文課文,是教材的延伸和補充閱讀,既實現了「結合教材,略高於教材」的選文原則,也有指向的拓展和延伸了孩子們的閱讀視野,為下學期做好閱讀與寫作的儲備。

閱讀經典作品是提升閱讀能力的有效方法。這個寒假,跟著金光老師一起重溫經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同游跡 的精彩文章:

TAG:同游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