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陌上花齋讀《阿房宮賦》:辛苦驪山山下土,阿房才廢又華清

陌上花齋讀《阿房宮賦》:辛苦驪山山下土,阿房才廢又華清

阿房宮賦

辛苦驪山山下土,阿房才廢又華清

杜牧生在晚唐,初唐的甜蜜憧憬、盛唐的萬丈豪情和中唐的復興之夢都已盡數消散,那時的唐帝國如同天邊緩緩墜落夕陽,杜牧有心報國卻終究無力回天,他只能將秦淮夜色、南朝煙雨和錦繡長安寫入詩行,供後人借鑒。

驪山形如駿馬,氣象森嚴,在詩家和史家眼中,驪山上的兩座建築和驪山同樣著名,蘇軾詩曰「辛苦驪山山下土,阿房才廢又華清」。《阿房宮賦》太過著名,若依我一解,此篇有濃濃的借古諷今情懷,文章筆筆寫阿房,卻處處可見華清宮的影子,杜牧是在借秦國舊事探索大唐的盛衰之理。

廢墟在普通人的眼裡只是廢墟,但是在詩人眼中,廢墟是時光的見證人,秦磚漢瓦講述興亡的故事,斷壁殘垣訴說著歷史的滄桑,阿房宮的廢墟早已化作塵埃,但它永遠是一座矗立在無數詩人心中廢墟。一千一百多年前,年輕的杜牧站在驪山腳下,眼見青山巍峨,亘古不變,他思索著古今盛衰之理,此刻阿房宮的興亡如同一幅巨大的畫卷,在他眼前徐徐展開。

全文共四段:第一段寫阿房宮的宏偉壯麗和浩大規模;第二段寫阿房宮中的富麗奢侈;第三段寫詩人心中的悲憤之情和阿房宮的灰飛煙滅;第四段寫作者評論六國和秦朝的滅亡原因。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卧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台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開篇四句氣象不凡,猶如鏡頭語言,六國紛紛臣服,秦國自孝公變法以來歷時百餘年終於一統天下。與之相映的是,這邊蜀地的樹木彷彿一夜間被砍光,那邊一座宏偉的宮殿瞬間拔地而起。

「覆壓三百餘里」六句總寫阿房宮的廣闊與高峻,阿房宮綿延三百里,彷彿能觸及天日,宮殿依山而建與咸陽相連,渭水與樊水兩條大河在宮內靜靜流淌。

「五步一樓」十句寫阿房宮內繁複的各色建築,近看宮內樓台林立,遠觀走廊曲曲折折如同絲綢迴環,仰望則到處都是如鷹喙般尖銳聳立的房檐。宮內建築均依地形而建,盤旋迴環,如蜂房,似水渦,望之一片眼花繚亂。

在「長橋卧波」十三句中,詩人運用比喻和對比手法反覆描繪阿房宮的廣闊壯麗。長橋卧波,如龍盤雲中,行空復道,如雨後彩虹,然詩人偏以問句出之,乃是為了突出心中感嘆,這樣龐大的宮殿,難怪身處其中會不辨西東。

以下「歌台暖響」四句兩兩對比,寫同在一座宮殿中,同在一個時刻,這邊笙歌一片春光融融,那邊卻是冷宮寂寂風雨凄凄。讀罷此段,只覺阿房宮之雄偉壯麗猶在我想像之外。

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第一段寫宮殿建築,第二段則寫宮內的美人和珍寶,「妃嬪媵嬙」十六句寫阿房宮中美女如雲的情形。

六國宗室女兒辭別故園,雲集咸陽,成為宮中妃嬪。阿房宮中的生活是何其奢華,「明星熒熒」八句寫她們晨起梳妝,銅鏡泛光猶如明星點點,青絲微綰如綠雲朵朵,她們倒掉的脂水令渭水泛起一層油光,她們點燃的香料令整座宮殿煙霧繚繞。阿房宮中的歲月又是何其寂寞,「雷霆乍驚」九句寫她們都是無數深宮后妃中的一個,轆轆車輪聲聽來如同驚雷,但那輛馬車從來沒有在自己門前停留過,車輪聲越來越小,越來越遠,最後不知所終。

於是她們精心梳妝,倚門而立,盼望見始皇一面,雖然「三十六年」數字誇張,但是不知始皇是何模樣的必然大有人在。在秦始皇看來,這些美麗的六國妃嬪不過是阿房宮中漂亮的擺設。

「燕趙之收藏」九句寫宮中珍寶堆積如山,這些珍寶從何而來?從六國而來。燕趙、韓魏、齊楚均有過強盛之時,各國不知從百姓那裡搜颳了多少奇珍異寶,不成想最後為他人作了嫁衣裳。

「鼎鐺玉石,金塊珠礫」只短短八字便寫出秦之揮霍奢靡,寶鼎如同鐵鍋,美玉賤如土石,金子像鐵塊,珍珠如砂礫。「秦人視之,亦不甚惜」有兩層含義:一是秦國強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些珍寶確實不足掛齒;二是秦皇驕奢,他當然有不可一世的資本,終結了五百多年的分裂亂世,這是三皇五帝都不曾建立的千秋功業。但是歷史無數次地證明,君王驕奢常常是一個國家由盛而衰的前奏。

那時的秦帝國可謂烈火烹油,鮮花著錦。此刻讓我們簡單回顧一下秦國崛起的歷史吧,秦國先人本為周天子牧馬,因飼養戰馬有功受封,戰國初年秦國貧弱為六國不恥,秦孝公啟用商鞅力行變法,秦國絕處逢生,後歷經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數代君主勵精圖治,至嬴政時期秦國終於具備一統天下的實力。然始皇統一六國後並沒有廣施懷柔政策令百姓休養生息,反而大興土木宮室,百姓深受徭役之苦幾無活路,秦國焉能不亡?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第三段是作者的感嘆,詩人的滿腔悲憤噴薄而出。「一人之心」六句猶如當面質問秦始皇,「人同此心啊!你高高在上,看不見腳下普普通通的萬千百姓,你要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難道天下百姓的死活就不值一提嗎!」「奈何」兩句以「錙銖」「泥沙」對比,寫秦搜刮酷烈,得到後又隨意揮霍,這樣的一個王朝已處在極其危險的邊緣。

曾有歷史學家統計過,僅修築驪山陵墓一項工程便要徵調七十萬民夫,每個民夫需要五個農戶供養,而當時秦國的總人口也不到四百萬,「使負棟之柱」十二句便是以六組對比寫秦始皇耗盡天下人力物力供自己享樂。宮殿的柱子、架梁的椽子、釘頭榫卯、參差瓦縫、直欄橫檻、管弦嘔啞均是第一段中阿房宮內的景象,但代價是秦國賴以崛起富強的耕戰系統被徹底破壞,秦國覆滅只在早晚。

秦法日益嚴苛,天下人敢怒不敢言,而秦始皇、秦二世卻沒有半分收斂,秦國如同一輛失控的馬車,不辨方向一路狂奔,終於「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天下三戶,亡秦必楚」的詛咒一一應驗,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農民起義點燃反秦烽火,項羽在巨鹿之戰中消滅秦軍主力,他佔領咸陽後將阿房宮付之一炬,大火三月不滅。

阿房宮猶如秦帝國的縮影,曾經的隔離天日、曾經的廊腰縵回、曾經的朝歌夜弦都在一把大火中灰飛煙滅, 之前種種描繪都是在為此刻鋪墊,阿房宮有多壯麗,它的覆滅就有多震撼。杜牧感嘆阿房宮與秦國的盛衰,他又何嘗不是在借秦國舊事抒寫心中的巨大惋惜,唐與秦的盛衰輪迴如出一轍。大唐最強盛時,大明宮前萬國來朝,親手締造了開元盛世的唐玄宗在驪山修築華清宮,從此君王不早朝,安史之亂驚天動地而來,大唐自輝煌巔峰跌入萬丈深淵。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杜牧是詩人,他也注過《孫子兵法》,因而杜牧的詩文總帶幾分兵家與史家的犀利睿智。第四段是杜牧的史評,「滅六國者」四句指出朝代興亡的根本原因,六國破滅根源在自己,秦國崩塌根源也在自己,當然擊碎盛唐美夢的人也不是安祿山,任何一個王朝的衰落均是由於自身奢靡腐敗,並非全因外力。

詩人禁不住想像,若六國愛惜百姓便不會被秦消滅,若秦與民休息也不會十五年就土崩瓦解,若玄宗能始終親賢臣遠小人,天下也不會兵連禍結。只是歷史從來沒有「如果」。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是全篇結語,秦的衰亡為後人提供了無數教訓,但可悲的是後人「哀之而不鑒之」,唐太宗曾曰「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話音落地不足百年,玄宗好大喜功,對外輕啟戰端,內部則朝政腐朽,於是唐玄宗本人也成了後世的典型反面教材。「後人而復哀後人」是一句無奈慨嘆,詩人惟願後世讀者以史為鑒,哀之而後鑒之。

這篇《阿房宮賦》辭藻華美,情與理完美融合,文氣跌宕,歷經千年依舊動人。

輸入文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陌上花開人未歸 的精彩文章:

TAG:陌上花開人未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