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寒假讀書‖呂志遠:在古詩中旅行——50首唐詩簡析

寒假讀書‖呂志遠:在古詩中旅行——50首唐詩簡析

在古詩中旅行

——50首唐詩簡析

呂志遠

GIF

緣起:不恨古人不曾見我,唯恨我不曾見古人,只好借古人的酒杯,澆自己心中的塊壘。品古詩,就是想通過我對古人心事的解讀,來表達我的明明滅滅的心事。人生如是,悲也好,喜也罷,這都是屬於我一個人的閱讀體驗。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這首詩狀描出晝夜和冬春交替過程中的景象,寫得很有盛唐氣象。王灣是初唐詩人,那時的唐詩正在鬱郁華華的生長。一個「生」字,還可以想到,一個「入」字,自詩人以來千載以降,已沒有第二人了。殘夜未盡,太陽已從海上升起,似乎為暗夜帶來光明;江南春早,舊年尚未逝去,可是江上已有春意。時序的匆匆交替,不曾為誰作片刻停留。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皆寂,唯聞鐘磬音。」這首詩用力不重,就把這麼美的一個寺院,說真切了。破山寺在虞山上面,原來是南齊人家的住宅。大概是這個緣故,破山寺的美總是出人意料。一路走過去,會有很多的驚喜。歐陽修就很喜歡此句,也許他老人家明白,心裡的那些詩意,大多零零落落。零落的詩意,可以成群列隊而來的確實不多。據唐詩紀事所載,歐陽永叔云:吾嘗愛建「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欲效其語作一聯,久不可得,始知造意者,難工也。丹陽尹璠撰《河嶽英靈集》,把建詩放在卷首,他也愛其「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句。但是,高才而無貴位,誠哉斯言。建淪於一尉,悲夫!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十六歲的弱冠少年白居易說得磊落從容,很有力量。直達人的內心,自然也就達到了詩的內心。世間萬物因果輪迴,但無論怎樣,都擺脫不了「生死」這個大問題。當然,這個問題也是人類的最大劫難!此詩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也是唐詩的代表作,一代代中國人從孩提時代,都感覺到了這首詩的溫潤與厚重。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此詩是孟浩然的名作。五言詩天下稱其盡善。唐代格律詩可以存在的理由,一個是杜甫,一個是孟浩然。他倆對格律詩的駕馭能力,同樣都很經典。只是杜甫講究文本,浩然貼切自然。他們還各有不同的抱負,杜甫也寫過洞庭湖: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紀曉嵐說,此二人一個寫湖,一個寫的是海。杜甫胸懷天下蒼生,他的詩往往誇張。而孟浩然呢?他成全的只是一個自我。這首招隱詩是寫給丞相張九齡的,寫得真切大氣。天底下,誰不想功成名就呢?尹璠云:余嘗謂禰衡不遇,趙壹無祿,其過在人。及觀襄陽孟氏,謙恭有據,才名日高,竟終於布衣!這是孟浩然的不幸,也是那個時代的不幸!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此詩寫於大曆二年秋,當時詩人病卧夔州,老來無所依靠,但他卻寫出了唐詩七律的壓卷之作。詩中的每個字都協律、都對仗。這種協、這種對,表面上看去不動聲色,內里卻又極為準確精當。唐代最偉大的詩人杜甫,他的最偉大的詩篇,卻是出現在了中唐。一個人只要內心偉岸,無論生活是怎樣的潦倒漂泊,都決定他依舊可以遠眺,可以俯瞰。可是盛唐清澈的天空,此時看去,已經混沌一片。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此詩是一首家喻戶曉的田園詩。孟浩然寫出了開元盛世下的農村景象,也寫出了詩人生活在民間的痛快心情。當然,這種痛快的心情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後天的提純及升華。人是社會中的人,在與友人散漫的交往中,總會讓人心神具爽,天人合一。「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讀著就很親切、眼饞,讓人心儀而嚮往之。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錦瑟的音色美得過於凄涼,改成二十五弦也已經很久了,怎麼又見到了五十弦?這五十弦的音色就像人的生命一樣,凄美得難以承受。李商隱是寫律詩的奇才,他像一道彩虹高高懸掛在晚唐的天空。在他短暫的一生里,窮盡了律詩的變化,用盡了律詩的張力,把自己鍛造成一座奇峰,支撐起晚唐的詩苑不至於過於逼仄。「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人生有時真的很諷刺,抓在手裡的往往不大珍惜,等到不再擁有了,方領會到當時樸實的美好和那份簡單的真。其實,一個人如果能善待他人,就等於在善待自己。莫要空留下「人生若只如初見」的嘆息,那樣才真叫人傷感。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年輕時就有「此子必為天下文宗」的美譽。他崇尚漢魏詩風,是唐代偉大的詩人。金元好問的「沈宋橫馳翰墨場,風流初不廢齊梁。論功若准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比較中肯地評價了他作為唐詩革新先驅者的巨大貢獻。前人說此詩「胸中自有萬古,眼底空無一人」,其實不然。此詩說的是一種偉大的寂寞。在幽州台(就是燕昭王禮賢樂毅的黃金台),他愴然天地過於久遠,只留下渺小的他,在短暫的生命里獨自流淚,不能和自己敬仰的人在同一個時空里相遇,空留下一腔抱負無處請纓。詩人在這首詩里極高傲,又極自卑,這就是偉大詩人的生命特徵,也是才高位卑者無奈的悲鳴。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是一首最本真的唐詩。這首詩讓一代代中國人,從孩提時代就認識了李白,認識了唐詩。這首詩寫的是中國人的鄉愁。鄉愁是什麼?鄉愁是一層暖暖的寂寞和寧靜感,鄉愁里沒有悲傷。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一個魂牽夢縈的故鄉。故鄉是什麼?故鄉是一個人的來處,是一個人直涉的圓點;故鄉是一口古井,是村口白髮蒼蒼的母親;故鄉是心頭皎潔的明月,是縈繞在心頭的陳年舊夢。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是盛唐大詩人,可惜流傳下來的詩作並不多。《唐詩紀事》只存其寥寥四首,實在是與其盛名不符。但縱是如此,他的詩與他的人一樣,仍然可以包容天地。這首詩說的是一種境界,因為他說得深入人心,他的盛名也就很不意外地流傳下來。其實,鸛雀樓的舊址在黃河東岸的蒲州,那裡是看不到「依山盡」和「入海流」的。但王之渙說他能,我們姑且相信他好了。風景在心中,在心的現場,這是一個偉岸詩人內心爆發的力量。

「清溪深不測,隱處唯孤雲。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茅亭宿花影,葯院滋苔紋。余亦謝時去,西山鸞鶴群。」常建和王昌齡為唐開元十五年同科進士,也是一生的知己。他們一同在武昌的樊山隱居。這首詩是王昌齡去世後,常建又回到同隱的地方,一個人孤孤單單寫下的。據說詩人還住了一夜,在隱居處留下了他一個人的留連和懷念。常建的詩「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這首詩當時就很有名,被認為是山水詩的名作。其實,這首詩不只是山水詩,它還留下了常建的感懷和對友人的一片深情。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此詩是革新家柳宗元的名作,也是他的一幅自畫像。他用詩畫出了自己的清高和孤傲,也畫出了一個男人不屈的意志。雖然柳宗元的詩「為其文所累」,但是只要有這樣一首小詩行世,柳宗元就可以稱得上真正的詩人。因為這樣的詩,不是存在於發黃的典籍里,而是存在於寒江之上、冰雪天地之間,它提攜歷代的孩童,什麼叫操守。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這首詩可謂是唐詩的一張名片。詩中有問有答,有「尋」,也有尋人的「不遇」。「松下」可謂是眼前景;「採藥」只能到雲生長的地方,可謂是遠景。全詩的妙趣,就在童子說的「不知處」了。賈島早年做過和尚,很懂得不知處的含義,應該是有感而發的吧。試想,煙水供養的隱者,誰又能說清他的行蹤呢。說「尋」,說「不遇」,就已經足夠。如果再啰嗦點別的,就好像畫蛇添足了。對一生苦吟的詩人來說,這首詩可謂出自天然而透出情趣,妙!

「楚江微雨里,建業暮鍾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這是一首雨中送別友人的詩,詩中描寫暮雨中的景象,手法妙絕,讀後如見一千二百多年前一幅煙雨送客圖。送別送一首說雨的詩,惆悵里依然揣著盛唐的遺韻。因為是韋應物的緣故,平凡的李曹是幸運的,他就一直活在唐詩里,讓後世的人記住了李曹。這首詩里,人是一雙眼,心是一盞燈。滿眼水氣,滿心清淚,天人如此不堪,此詩已經說絕。前兩聯自成絕句,還能分題賦詩,還能夠做到不流於斧鑿,足見出大家的風範。大境界的詩人,我很喜歡。

「雞鳴紫陌曙光寒,鶯囀皇州春色闌。金闕曉鍾開萬戶,玉階仙仗擁千官。花迎劍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乾。獨有鳳凰池上客,陽春一曲和皆難。」唐肅宗收復長安,中書省賈至舍人作《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詩。大亂剛過,人心不免激動。時岑參從邊塞歸來,由杜甫等推薦任右補闕,這才有了岑參、王維和杜甫的和詩。賈至不必說了,三首和詩,岑參第一。這位邊塞詩人,歷來高亢豪邁,此等詩作雖為他人作嫁衣裳,但也頗為典雅得體。詩中聲色鳳儀、一派皇州春色的描寫,可見詩人內心裡對盛唐氣象很是深刻的。其筆力最得南宋愛國詩人陸遊的稱讚,「以為太白、子美之後一人而已」。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報道山中去,歸時每日斜。」這首詩是皎然的名作,和諧流動,極像六朝具備律詩聲調的五言古。皎然本姓謝,在唐代和尚里,文名最高。他自誇是謝靈運、謝朓的子孫,為時人所重。陸鴻漸就是陸羽,就是寫《茶經》的那個人。那人很清雅,連和尚也去找他。這首詩也是「尋」,也是「不遇」,與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恰為同趣。其實,這首詩和太白的《夜泊牛渚懷古》一樣,通篇不求對仗,卻也平仄和律。這樣的詩寫好了,同樣也有力量。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大中二年,在李商隱35歲那年秋天,他在巴蜀一帶漫遊。這首詩是寫給妻子王氏的,是他的一首抒情短章。這首詩即景見情,清空微妙。語言樸實自然,不加修飾。這首詩美得出奇,是一種時空交錯的美麗。詩中兩個「巴山夜雨」(前一個是眼前景,後一個是日後可以想見的景緻),重複出現,令人迴腸盪氣。李商隱長於用典、隱喻,曲折幽深,而這首詩卻表現了他的質樸、自然的另一面。全詩表達了一種對幸福的遙望。其實,人的生命都是連著舊時的昨日,沒有昨日,就不會有人的當下和未來。李商隱把自己的昨日留給自己,交給妻子,他做到了對幸福的守望,這是我喜歡這首詩的最好的理由。

「手植千樹桑,文杏作中梁。頻年徭役重,盡屬富家郎。富家田業廣,用此買金章。昨日門前過,軒車滿垂楊。歸來說向家,兒孫竟咨嗟。不見千樹桑,一浦芙蓉花。」於濆,字子漪,咸通二年進士,做過「泗州判官」之類的小官。他是晚唐的一位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真當備矇瞍之誦」(賀裳語)。可是《唐詩三百首》中,於濆的詩沒有一首收錄。遍查《唐詩紀事》,存其詩作也僅寥寥三首。這首詩是一首樸質剛健的五言古,如今讀來也很給力。這首詩為我們重新領會「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作了最好、最現實的詮釋。「不見千樹桑,一浦芙蓉花」,既是田翁一家的感慨,也道出了詩人的感慨。像於濆這樣的詩人,生年不為人所重,後世也幾乎湮沒無聞,是很可惜的,如今想來,怎一個「嘆」字道得!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唯留楚客悲。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這是一篇堪稱唐詩精品的七律。詩的內容,與作者的遷謫生涯有關。草是秋天的,林是清寒的,漢文薄情,湘水無情,在不露痕迹的典故里流淌,全是中唐的氣氛,也是劉長卿的內心景象。「寒林空見日斜時」,不僅是詩人眼前所見,也是李唐王朝國事危殆的真實寫照。「憐君何事到天涯」,這裡的「君」,是說賈誼,也像在說他自己。更可能是他寫的是賈誼,無意間把自己也寫進去了。這就是劉長卿,對現實是清醒的,對身處的環境是無能為力的。我們今人讀著這故為設問的結尾,彷彿聽到了他傷心哀惋的嘆喟。

「道由白雲盡,春與青溪長。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此詩原題《歸桃源鄉》,不知何種原因,今已闕題,它是劉眘虛的代表作。盛唐的詩往往是流水花開,渾然天成的。全詩皆用景語織成,沒有一句直接抒情,然而情韻盈然,意境幽美,讀起來居然還能感受到盛唐的雍容與典雅。據《唐詩紀事》記載,劉眘虛「雖有文章盛名,但流落不偶」。他為人淡泊,壯年辭官歸田,寄情山水,與時人孟浩然、王昌齡等交情深厚,留下了不少詩境清淡的唱和之作。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此詩一作《江上贈李龜年》,是王維五言絕句中的上乘之作。詩人寫出了他對美好的人、美好的情誼的思念,因而這種思念也就有了溫暖、圓潤的感覺。據說,唐安史之亂後,李龜年(時為著名宮廷歌者)流落江南,經常演唱它,聽者無不動容。詩中「春」,有的版本寫作「秋」的,內心蕭瑟的王維可能會用「秋」的吧,只是那樣一位大境界的詩人,心中一定藏著愛,所以「春」應是他人間的一大情懷。其實,「春」是不可阻擋的,人間所有的美好,都值得我們終生去懷念。

「流落征南將,曾驅十萬師。罷歸無舊業,老去戀明時。獨立三邊靜,輕生一劍知。茫茫江漢上,日暮欲何之。」此詩是劉長卿的名作,文字乾淨,精幹強悍,是一首很經典的五言律詩。壯士蒼涼回首,是很可以積聚力量的。全詩寫的是一個退伍老兵李中丞,我卻讀出了劉長卿本人的蒼涼背影。他的內心的暗淡和蒼涼,是會開出花來的。雖然這花可能是卑微的、無奈的,但一定是最真實的。這就是自詡為「五言長城」的劉長卿隱於歷史深處的背影,他不僅僅是憑著才力在做詩,他還把一個真實的自己與李中丞一同做在了詩心裡。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全詩文字簡潔、意象獨特,表現出一種閱盡滄桑變化之後的沉思。劉禹錫是中唐大詩人,性格剛毅,素有「詩豪」之稱。他筆下的王謝是晉時的兩大士族,世居秦淮河邊的烏衣巷。王謝屋檐上來去的燕子,是只認舊壘、不識人家的。這世界縱是物不換星不移,可人間煙火也已飄零了一茬又一茬。劉禹錫是有大歷史感的詩人,有著精細入微的神覺和舉重若輕的力量。雖然他只說了司空見慣的燕子,但是他居然讓我們看到了他能想到的所有。整首詩靜靜地立著,很深的感慨引而不發,所有的風濤和巨浪在詩人的心裡,都可以波瀾不驚。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少時即以詩文出名,尤擅長七絕。他一生翰林詩酒,平安富貴,在廟堂里活得好不自在,是杜甫筆下的「醉中八仙」之首。在他八十六歲那年,終於圓了回家的夢。可是,離開家的時間太久了,他記憶中的家園已經模糊一片。離別前玄宗不舍,還寫詩送他。《回鄉偶書》或是他到家的時候寫的,或是他即興口占的,無從知道了。他一生愛說笑,又有嬉笑皆能成詩的本領,為文做詩一向由著自己的性子來。在村口他見到一個小孩,以為是客人來了。這情景讓他想起了小時候離家前的模樣,不知不覺人怎麼就老了呢?全詩有問不答,戛然而止,只留下哀婉的餘音繞梁千載。從這首詩里,我們可以領會到「偶」字的含義,體會出花半開的韻味。這就是含蓄的妙趣吧。

「玉樓天半起笙歌,風送宮嬪笑語和。月殿影開聞夜漏,水精簾卷近秋河。」這首詩寫得比較含蓄,主題隱晦,確實不太好把握。其實,這是著作郎顧況的一首宮詞。寫宮詞,寫哀怨的會長命得多。不過,縱是宮裡的生活,也不是每分鐘都要以淚洗面的,快樂的時候也委實不少。顧況的七絕素來清新自然,多有佳作。嚴羽說顧況的詩多在元、白之上,稍有盛唐風骨處。這首詩確實寫得光輝燦爛,詩的內心怕是遺落到了前世的前世。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韋應物,有過大經歷的詩人。他是唐代詩人中與陶淵明心情、文字最吻合的一個。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回歸了田園,而韋應物終老在蘇州刺史的任上,他可以稱得上是大隱了。這首詩是他在滁州刺史任上寫的。這滁州的西澗原本沒有什麼勝跡,可是,韋應物覺得有,那就真有了。這人間所謂的勝景不在天工,不在人為,而在心造。當然,這勝跡的最緊要處,就是那橫著的空空的渡船。這「橫」字承載了詩人對西澗所有美好的記憶,所謂情雅成詩,因而成就了此篇佳構的詩心。在這裡,「橫」不僅容納了船的指向和姿態,而且表達了詩人橫過歷史的不死的雄心。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這是偉大詩人杜甫生命最後一年的作品。很難說這是一首詩,它只是杜甫生命歷程中一段飄渺的思緒,可是,這思緒卻聯繫著一個王朝的興衰。這首七絕,不期然成了史詩,成了中國人的獨有的史詩。杜甫晚年見到了和他一樣流浪著的歌者李龜年,想起了盛唐時的兩次相見。落花時節的江南,他鄉遇故知,對經歷了繁華盛事的歌者和詩人來說,又怎能不感到傷感呢?杜甫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裡,是住在船上的,船就是他的家。他上不了岸,因為沒有人肯收留他。這是詩人的不幸,也是那個時代的不幸。詩人的晚年起居,原本就像夢遊,如同魚在水中,甘苦誰知。活在水上就比活在水下幸福嗎?詩人到死也沒有說,他卻讓後人學會了思索。

「清時有味是無能,閑愛孤雲靜愛僧。欲把一麾江海去,樂游原上望昭陵。」此詩是杜牧的代表作,也是一首偉大的唐詩。宣宗大中四年的秋天,四十八歲的杜牧,赴任湖州刺史,行前遊了長安樂游原。樂游原在長安城南,地勢高敞,很適合眺望,是當時的遊覽勝地。全詩的心緒,豐盈細膩,是晚唐大詩人內心涌動的盛唐詩韻。杜牧是懂兵的詩人,內心裡是有抱負的,可惜生在了晚唐,只能與英雄隔世對話了。他登高縱目遠眺,西望昭陵,自有其很深的寓意在。詩作寫成不到兩年,詩人就病故了,距一個王朝的滅亡也只剩下幾十年的光景。他的幸或不幸,誰又能說得清。詩中所謂的「清時」,是一個無能為力的時代。夕陽下山的結局,是一個時代的宿命,無論是誰,都是無法改變的。

「嵩雲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休問梁園舊賓客,茂陵秋雨病相如。」義山一生落魄,可謂與令狐父子有關。司馬相如是漢代詩人最傑出的代表,在這裡,義山利用相如最突出的角色,不用冗長的修飾對比,就描寫出人生的大悲痛。「梁園舊賓客」表現出司馬相如的歡樂往昔,可是,歡樂對照的存留僅僅是作為「休問」之事,它直涉詩人痛苦的詩心,因為這種回憶只能使他更加痛苦。全詩沒有一處說悲,可這悲在字裡行間處處隱含著,它溢滿了悲傷的真情。義山希望修補兄弟情誼的信件,發出去後,為什麼卻是泥牛入海,沒有迴音呢?其實,我們應該懂得,人與人的交往原本會出現很多意外,可是義山為此付出了畢生的代價,悲夫!黨爭,國家社稷之陣痛,歷來如是。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此乃一等的好詩,只有一等的詩人方能寫出。在盛唐的天空,王維的詩品遠在李杜之上,只是到了宋代或明代才漸漸退居李杜之後。輞川本是宋之問的別墅,王維得到了,就住在那裡,過起了半官半隱的日子。那時他已經四十一歲了,他的妻子已經去世,也沒有孩子,輞川別業是他塵世中最後的心靈家園。當然,如果做官做成弄臣樣,詩的境界也就小了,就算有一等的才氣,也寫不出這麼好的大境界。王維的詩自然入畫,含蓄雋永,清新秀麗,不似杜詩用力過猛。他為人自然,一生事佛不輟,晚年奉佛日篤,故其詩中自有禪意。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此詩寫的是一種思念。溫潤的情思因為執著而通透,就可成詩。就像山水畫中的水彩,因為好,可知五色斑斕;對人心而言,因為難,方知五味雜陳。「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早已成為曠世名句。兩個生命過程、兩種意象的組合,表達出精神世界對結果無望仍在追求的無奈。俗語云,棋成兩眼就能成活,但那叫苦活。李商隱總是在緊要處放出勝負手,讓思念的底蘊透出一種變化的張力。失望之於希望還可以稱得上並不太壞的歸宿,而絕望呢?明知無望,仍在痛苦的堅守、等候,難道這就是詩人無可挽回的宿命?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此詩寫得氣魄宏大、意境高邈,不愧為唐代七律的開卷之作。整首詩的思緒有一股大丈夫的豪情和不死的雄心。清人蘅塘退士(原名徐洙)編選的《唐詩三百首》把此詩列為七律的首篇,可謂名副其實。從詩的內容看,寫黃鶴的不見回還,寫故鄉的漸行漸遠,表達出一千古通理,人無法回到當初出發的原點,無法踏入同一條河流。這是人類內心的隱痛,可是,詩人表現得意氣飛揚,就像做了一個夢,他把夢輕輕放飛在初唐的天空。崔顥詩名很大,但事迹流傳甚少。據《唐詩紀事》載,「擢進士第,有文無行,終司勛員外郎。」崔顥早年就暴得大名,但嗜酒、嗜賭和輕浮的作風為時論所薄,最終搞得連自己的生年後人都不能考,嘆。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不太喜歡寫律詩,可他的七絕在唐詩中卻是最出色的。七絕這種題材,李白可能認為可以容納他的大自由。豪放傲岸的大詩人,是不太喜歡被束縛的,他一向視「自由」為生命,又怎麼喜歡被格律的框框束縛呢。此詩又名「早發白帝城」,是詩人流放夜郎途中,在白帝城遇赦後寫就的一首快詩。也許只有超一等的才氣、超一流的筆端,才能這樣揮灑出重獲自由的那份大驚喜。從這首詩作里,還能讀出一個六十歲老人的天真,一個天真的詩人垂暮之年還在天真地歌唱。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此詩寫於公元763年的春天,是杜甫平生的第一快詩。官軍終於擊敗了叛軍,安史之亂走到了盡頭。「忽傳」是久違的好消息,對流離顛沛之中的半百之人,一個位卑卻有著憂國之心的老者而言,「初聞」之後,詩人內心的狂喜是不言自明的,表現出來的肢體語言是手舞足蹈、瘋瘋癲癲的,但讓人覺得瘋得可敬可愛。可以這樣說,唐人和唐詩是有福的,因為能擁有這樣一個偉大的詩人。這個人的快樂,竟是整個時代的快樂;這個人的詩,竟是編年史詩。此詩的開頭似驚雷,結尾像天開,人間的大胸懷,竟可以讓唐詩美得這般奇崛。

「荒戍落黃葉,浩然離故關。高風漢陽渡,初日郢門山。江上幾人在,天涯孤棹還。何當重相見,樽酒慰離顏。」這首詩寫離別寫得很浩然。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與朋友的見面,沒有客套,沒有生疏,還能讓人重拾昔日的美好。只是來去匆匆的相見,又怎能化開彼此的思念。這是溫庭筠的一首送別詩。友人要東歸故地,詩中表達了對友人的深摯情誼。溫庭筠的詩素來以濃艷著稱,只是他描畫的晚唐景象,濃艷中見蒼涼。由此可窺見晚唐詩的慵懶,儘管還有浩然的心胸,畢竟不及盛唐的渾厚大氣和意氣飛揚。下山的夕陽儘管很美,畢竟離黃昏不遠了。「樽酒慰離顏」,已能看出當時詩人的心緒很疲憊。晚唐詩人心中的隱痛雖然不曾說出,但我卻看得分明,正如天上這皎潔的月光。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詩題又作「涼州詞」,樂府曲名。這首七絕闊大的眼界和胸襟,確實震撼人心,被太炎先生譽為「絕句之最」。王之渙,盛唐著名詩人,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據《唐詩紀事》雲,他「與王昌齡、崔國輔聯唱迭和,名動一時」。可是如此有才華之人,終不見用,天亦不假其年,嘆。這首詩用詞十分樸實,然造境極為深遠。「黃河之水天上來」,李白的目光是由遠及近,那是大境界;王之渙的目光是由近及遠,是遠眺,也是大境界。黃河的高遠反襯出孤城的渺小,同樣,這荒原的茫茫也反襯出人在荒城的微不足道。「羌笛何須怨楊柳」和「春風不度玉門關」,是當時就公認的好句,隱含了王之渙的高貴的悲愴,與陳子昂的不同,但這種悲愴給唐人心痛的感覺比今人體會到的要真切得多。

「十年離亂後,長大一相逢。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鍾。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古時男人是要行走他鄉的,這在盛世是壯遊,在亂世就是漂泊。中唐時候的詩,大曆十才子是一個標誌。十才子的詩,在數量方面唐代第一,水準也高,可惜題材太窄,大抵寫的就是自己的漂泊。論李益的詩力,在大曆十才子中當勝一籌。這首詩寫的也是中唐的漂泊:干戈不止,年華空老,滄海桑田,暮鍾秋山。人在時空之間交錯、離合,儘管有短暫的交匯,依然要為各自的生活繼續漂泊下去。李益的七絕可抗太白、龍標。他對文字的掌控,可以讓他的詩近乎白話,這是李益的獨門功夫。「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是歷代傳誦的名句,語言凝練,可謂「漂泊到此自成絕唱」。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的這首短古詩,寫的是一個送別場景。在他50歲那年,溧陽縣衙里無涯的思念,促使他寫成了《遊子吟》。千年以降,今人可以不識孟郊的真實面目,可就連咿咿呀呀的學前孩童也能背誦他的這首詩,這就是孟郊的力量。為出門的孩子縫衣裳,針線縫得儘可能的密,可是又怕這衣裳太牢靠了,孩子少了回家的念頭。這就是母親,天底下最偉大的愛。而母愛,人類永恆的主題,它不可複製,也無法替代。可以這樣說,這首詩是不會死的,只要有人活著,它就會流傳下去。這首詩出生在唐代,是唐代的光榮。這首詩是唐詩,也是唐詩的光榮。因為它可以提攜歷代,讓歷代的中國人知道什麼樣的東東叫作詩。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余心。」初唐四傑中,駱賓王的身世是有過大出入的。做官,坐牢,後來又造反,寫討伐武則天的檄文。武氏看後長嘆,「宰相安得失此人!」再後來呢?《新唐書》說他兵敗亡命天涯,不知所之。宋之問說他在靈隱寺做了和尚。睿宗曾在全國搜求他的文章,得數百篇。他的文章,素來就寫得精準、周密。他的詩也是這樣,能把蟬寫到極致,甚至連蟬的羽翼、嗓音都現出了原形,文壇領袖的大手筆的確讓人嘆為觀止。其幽禁之所,在序中說,「有周召伯之甘棠,而無有司為其平反,見秋蟬而自怨,嗟乎!」前人說他的詩,「雅、工」的評語是很恰當的。讀著這首詩,我很願意相信駱賓王是在靈隱寺安度晚年的,因為他的詩很精緻,而精緻,是很可能避禍的。

「悵卧新春白袷衣,白門寥落意多違。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遠路應悲春畹晚,殘宵猶得夢依稀。玉璫緘札何由達,萬里雲羅一雁飛。」這是一首懷遠的詩。這首詩不像義山「綉織麗字,鑲嵌典故,包藏綿密,幽深晦澀」的風格,很像他的隨手拈出,來表達寥落的思緒和寂寞的哀愁。今人金性堯說,這首詩「設色尤好,可以入畫」,這樣的評價可謂中肯。唐詩里說紅樓的很少見,八百年後曹雪芹的《紅樓夢》,應是隔世的知音吧。這首詩一個是清艷,一個是入畫,是義山的才華剛好能達到的程度,可以說,這首詩是義山詩中的絕品。「悵卧」表面上是對「白門寥落」的惆悵,其實卻是對「意多違」的惆悵。詩人不幸陷入朋黨之爭的漩渦,他一生的遭遇並不稱心,空留下一腔的抱負而無處請纓。透過他的「悵卧」「白門寥落」可以想見曾經「白門」歡聲過的情景,透過「悵卧」「意多違」可以想見他的曾經「意不違」的時光,如此說來,那應該是義山生命中美麗如花的日子吧。是的,這就是一種生命的姿態,義山用詩篇為生命中的過往祭奠。雖然在與歲月的較量中敗陣下來,義山卻以另一種方式留存,當下的我不是哀嘆這種時光的失去,而是慶幸它曾經的出現。雖然人的命運是無可把捉與不可預知的,但正是透過義山的孤獨與哀愁,我能感受到另一種精神在,一種與哀愁相依相存比肩站立的消解哀愁的力量。這種力量與哀愁交替上升,在消解中產生,在產生中消解,固化為一種生命的特質。這就是義山這首詩留給我的感受,那飄渺的美麗的哀愁!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王勃,一個弱冠少年,很幸福地生在初唐。那時大家都很意氣風發,有一個「律詩」的東西,也在那兒鬱郁華華的生長著。初唐的天空,真的讓人很神往。在它的天空里有一種東西叫包容。能容納下這樣一位才華橫溢而又桀驁不馴的少年,是初唐的光榮。這首詩借用曹植的《贈白馬王彪》的意境,而措辭卻更為洗鍊、蘊藉而從容。「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長命的名句,它讓我們漸漸懂得,這世間人與人之間還存在著比黃金更珍貴的東西,它的名字叫「知己」。讀著這樣詩,「初唐四傑」名列之冠的王勃盛名可謂不虛。這首詩每個字都很有力量,它牽引著我的眼睛,讓我的眼眶蓄滿淚水,為這樣一個司空見慣的送別場景。是的,這首詩並不怎麼對仗,可能正是這不對仗,形成了一種無阻的氣場,很自然的蓬勃起來,讓這首詩靜靜地矗立,形成一座高峰。世間的事真的很諷刺,在很多時候,往往是我們自己制定的規則在捉弄著我們自己。

「山石犖确行徑微,黃昏到寺蝙蝠飛。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梔子肥。僧言古壁佛畫好,以火來照所見稀。鋪床拂席置羹飯,疏糲亦足飽我飢。夜深靜卧百蟲絕,清月出嶺光入扉。天明獨去無道路,出入高下窮煙霏。山紅澗碧紛爛漫,時見松櫪皆十圍。當流赤足踏澗石,水聲激激風吹衣。人生如此自可樂,豈必局束為人羈。嗟哉吾黨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歸。」韓愈(768—824),唐古文運動積極倡導者。李杜去後,韓愈以他雄渾的氣魄,硬朗和奇崛的文字,堅守著唐詩的尊嚴。只是他的文字太堅韌,太純粹,因而他的這首古風更像是一篇協韻的散文。以文為詩,杜甫做過嘗試,韓愈更進了一步。晚唐詩人杜牧把韓文與杜詩並列,稱為「杜詩韓筆」,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這首詩寫於801年夏秋之交,韓愈時年33歲。全詩狀描出他在那一天下午游山,在惠林寺里住了一夜,次日早晨出山歸家途中的所見所感。這是一首樸素簡凈的記游詩。這首詩的前兩聯歷來被詩家稱道,在我看來,簡直是一首很好的七絕。這是一次很平常的出行,但在他看來,一切都是夏花爛漫,賞心悅目的景緻。「嗟哉吾黨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歸」,詩人甚至還道出了流連忘返之意,能過這樣一種生活,為何還要受人約束呢,老馬戀槽還有什麼勁!全詩以此作結,可謂讓人耳聰目明。讀到此處,我會心地笑了。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這是張旭的一首寫景詩,通篇借用晉人陶潛的《桃花源記》的意境,如今讀來,越發顯得空靈自然,蘊藉不覺。全詩構思巧妙、婉曲見長,境界幽深、畫意正濃。清人蘅塘退士評價這首詩「四句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記》」。張旭的詩今存六首,都是寫景的絕句。詩人偉大的貢獻是狂草,被譽為「草聖」,他的字,李白的詩和裴旻的劍舞並稱「三絕」。這首詩頭一聯竟也有了狂草的筆調。「飛橋」和「漁船」,一個是線條的流動,一個是墨色的停頓。接下來,張旭順勢畫出一條桃花溪,順便還用硃砂構出滿眼的粉紅,在悠悠的溪水裡艷艷地流淌。一個搜尋著的夢,至此尋了三百年,在他的筆下,從容展開成了一幅畫,在瀲灧的唐詩里,開成了一朵花來。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這首詩一向被譽為含蘊無窮的唐詩傑作。長慶四年,劉禹錫由謫所夔州調任和州刺史,這是他途經西塞山而作。劉禹錫是杜甫的繼承者。大詩人的萬古塵念,都是有來龍去脈的。這首懷古詩,俯瞰古今,筋脈開張,有很深的寓意在。此詩表面寫的是歷史變遷,世事無常,但劉禹錫是一個關注國事的大詩人,他直面李唐王朝當時藩鎮割據的局面,「四海為家」的太平景象之下,已經植入了動亂的基因,他對現實政治是有清醒認識的。晉滅東吳的最後一戰,劉禹錫僅用了二十八個字,石頭城的天空就變了顏色。他的這首詩應該是史詩,和杜甫一樣的史詩。「人世幾回傷往事」是全詩的詩眼,但我認為,這還不是劉禹錫創作的真實目的,他憂傷的是「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他詰問的是「後人」何時是個頭?由此可知劉禹錫的懷古實因傷今以警示朝廷,由此可見劉禹錫的抱負、見識和不凡的膽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張九齡(678—740),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和詩人。他是玄宗朝有聲譽的宰相之一,以敢言直諫而出名,曾預料安祿山的反叛,主張早除禍患,然而不為玄宗採納。在他58歲那年,終於做完了他的賢相,也預示著一個偉大時代的結束。這首詩清淡平和,情意沉著纏綿而不見感傷,語言自然渾成而不露痕迹。「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早已成千古佳句。張九齡生活在律詩還很青澀的年代,他的這首詩很容易被看成兩首絕句,前一首是天人海月,大寫意;後一首是詩人在一個有月的夜晚一宿未睡,工筆。詩中的「情人」是張九齡的自稱。他的這種「情人」之「情」,是公忠體國之情,透露出他深藏多年、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這首詩「卒章言志」也很清楚,詩人就是想把「盈手」的月光贈送玄宗,希望玄宗不要再被「浮雲」障目了。後來安祿山果然反叛,玄宗深悔不曾聽他的忠告,倉皇奔蜀,痛哭之餘,唯有遣使去曲江祭奠這位故人,也算是對張九齡這首詩的回復,只是玄宗醒悟得太遲了。總為浮雲遮蔽眼,醒來已是兩重天,痛哉斯言!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701—761),人稱詩佛,官終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736年,張九齡罷相事件,對年輕的詩人打擊很大,他甚至在《寄荊州張丞相》詩中「方將與農圃,藝植老丘園」,就表達出了對官場的厭倦和失望。可是他又不能完全退出官場,只能過一種吏隱的日子。也許正是王維的這種經歷造就了他的山水詩中透出一股禪味。《鳥鳴澗》就是這樣。詩中雖然描寫的是一個山澗,一輪明月照亮幽谷,引來谷中鳥鳴。鳥鳴之後,幽谷又越發陷入一種寂靜之中。但是寂靜之中仍會生出一種聲音,詩人眼中的宇宙是那樣深邃、廣袤,好像這人間的一切都要融化在永恆的靜謐和廣漠之中,因而這首詩就會給人從此岸通向彼岸、從剎那通向永恆、從有限通向無限的感覺。「通向」是一種信仰,意味著彼岸的成立。彼岸的消失即信仰的終結、拯救和放棄。這就是這首小詩因為禪趣的介入帶給我的啟示。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李賀(790—816),中唐浪漫主義詩人,素有「詩鬼」之稱。唐宗室鄭王李亮後裔,至他生活的年代,其家道早已沒落,有時竟不能免於饑寒。李賀少年時就因才華出眾而名動京師。父名晉肅,因晉與進同音,被競爭者讒言,竟不得登第。他一生愁苦抑鬱,體弱多病,只做過3年小小的奉禮郎。他對這種低微的差事很不滿意,憤憤辭官,歸隱老家福昌昌谷的田園,卒年27歲。作為草根的代表,李賀位卑不敢忘憂國,他把自己的家國之痛和悲苦遭遇,寫在了這首詩里。他通過兩個設問句表達的情感竟是那樣酣暢淋漓。他知道,凌煙閣里沒有書生意氣,天安門也不相信眼淚,要想開創一番事業,他只能棄筆從戎。可是歷史仍然給他開了一個小小的玩笑,在他來去匆匆的生命里,時運並沒有給他請纓的機會,他留給世人的,仍然是他那很有品位的牢騷和「泥金泰山頂」的不朽詩篇。清人蘅塘退士編選《唐詩三百首》,不知是何種緣由,李賀的詩沒有一篇選入,但我認為,這絲毫不損李賀的詩品,反而讓這本詩選顯得不夠經典。長吉之瑰詭,天地間森然難尋,可嘆,可悲!

「前年戍月支,城下沒全師。藩漢斷消息,死生長別離。無人收廢賬,歸馬識殘旗。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時。」張籍的身世有點奇特,中過進士,卻一生貧賤。他出生寒微,常年屈居下僚,做「太常太祝」的小官十年未遷,又以目疾幾乎失明,可謂命運多舛。與他相知、相交、相親的白居易還為他「十年未改舊官銜」抱打不平呢。張籍又是中唐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把社會現實作為創作主旨的詩人,刻意學習杜甫,對當時的社會矛盾、人民的苦難有較深的了解。他的詩風通俗淺近而又峭煉含蓄,常以口語入詩。王安石評價他的詩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沒藩故人》這首詩,寫了一個認識的人去邊塞打仗,聽說他在的部隊,去年全軍覆沒了,可是他的死訊久久沒有到來。死訊沒來,誰也不指望他死啊!可是生的希望又越發渺茫,所以哭出來的淚就更加傷心了。這就是張籍的詩,有著悲天憫人的情懷,有著發自內心的、不加雕飾的仁愛和同情。這樣一個內心敏感而又帶點傷感的人,這樣一個至死都在苦學杜工部的老頭,這樣一個困頓貧病的小官吏,能寫出和杜甫一樣的中唐史詩,還是值得稱道的。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這首詩是朱慶餘的名作。在考試前寫給水部員外郎張籍的,希望得到推薦,以增加中進士的機會。這首詩寫了一個細節,說新娘要見公婆,梳妝完了特地問新郎:自己的模樣得體嗎?「畫眉」用的是張敞為妻子畫眉的典故。張敞與張籍同姓,朱慶餘的這一問就更見出巧思。果然張籍答詩一首:「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朱慶餘為越州人,即現在的浙江紹興人,張籍用了西施的典故,把朱氏比作越州鏡湖的西施,也是有道理的。朱慶餘與張籍,二人之交可謂知音。張籍欣賞他的詩,索朱氏的新舊篇什,留二十餘章,置於袖中,逢人就推薦。時人以張籍名重,皆錄而詠之。從此朱慶餘就有了詩名,在826年中了進士。這首詩用來尋功名,還算委婉。張籍的答謝,頗為巧妙,提攜後進,他素來不遺餘力。文人相重,一時傳為佳話。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台類轉蓬。」這首詩歷來被解讀成一首情詩,字裡行間雖飽含深情,但在我的眼裡,可能也只是:雖然不是比翼雙飛的那一位,說話竟然很投緣。人生總是這樣,形象永遠大于思維。歡場的遊戲很膚淺熱鬧,也很燦爛,只是良辰易逝,預示著又一個日夜的輪迴。人類一思索,上帝就發笑,誠哉斯言!

後記:古詩是古人遺落在人間的顆顆珍珠,並且還帶著詩人們的流年溫度。品唐詩,是一個不討巧的苦差事,因為喜歡的緣故,就一路讀,一路寫,啰哩啰嗦寫了50多首,這也算是一種奢侈的閑情吧。看到我校讀書活動漸入佳境,佳作頻出,個個都很精彩,從中我看到了鄭州工程技術學院廣大教師們的精氣神。讀書活動,常抓常新,願我們大家都能做一個愛書人,聊作後記。

作者簡介:呂志遠,男,鄭州工程技術學院學報編輯部主任。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圖:網路資源

排版編輯:韓燕飛

責任編輯:蔡 明

鄭州工程技術學院黨委宣傳部出品

長按下圖二維碼關注

歡迎您的投稿和建議

鄭州工程技術學院網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鄭州工程技術學院 的精彩文章:

立春:春打六九頭
寒假讀書‖黎峰:一種欣賞——文學性格命運的折射

TAG:鄭州工程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