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社會焦慮與焦慮的轉嫁

社會焦慮與焦慮的轉嫁

父母為什麼總強迫孩子上補習班,還說為孩子好?男女朋友之間為什麼不能消停一會兒?人和人相處如何才能多一點寬容和理解?

作為半個教育者,不太合格的男友,步履蹣跚的行者,這幾個問題一直很困擾我,直到腦海里忽然閃過「焦慮」這個詞。

社會焦慮

先來說說什麼叫焦慮。簡單來說,焦慮是對難以預測的風險的莫名擔憂。由於個體的能力有限,面對未知,總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不安。

有那麼一群人整天批判如今的社會是多麼多麼浮躁,道德滑坡如何如何嚴重,似乎以前都不存在這類問題一樣。

是的,確實不存在,至少不多。心理學上有個「依戀理論」--說的是當依戀對象彼此關係不確定時就容易產生焦慮。由此引申出社會心理學上的「社會焦慮」。

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和社會之間的關係明確而牢固,人在心理上是穩定而踏實的。市場化以來,個體所要獨立擔負的責任和風險驟然加大。社會前途和個人前途的未知與風險,形成了社會焦慮。而個體以輕率急躁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看事處世,就導致了社會浮躁。

焦慮的轉嫁

很可惜,並不是每個人都是合格的情緒控制者,人也很難時刻保持理性。在焦慮和浮躁的整體大環境下,人的不安情緒需要釋放,由此催生了一次又一次的焦慮轉嫁。

短缺心理造成的父母向孩子轉嫁焦慮。

短缺這個詞很好理解,即資源不夠。舉個例子說明下:學校的教育資源有限,老師很難兼顧到每個學生,這叫客觀短缺;家長之間的盲目攀比,無良營銷手段的誇張造勢,這叫人為短缺。

家長因為自身能給孩子提供的幫助有限,又很愛孩子生怕自己給孩子的資源不夠,苦著了孩子,這就產生了焦慮。

家長解決自身的焦慮的方式表現為把認為好的,認為有用的都加給孩子,這當然是因為愛孩子,但也在無形中完成了父母焦慮對孩子的第一次轉嫁。而後,在學校、在興趣班,承載著父母對孩子殷切的期望,這種焦慮又被轉嫁給了老師。這種焦慮進而持續在老師、學生、家長之間循環,發酵。

需知,金錢買不到知識,兩者並不是簡單的等號關係。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

社會認知偏差,造成的男女之間的焦慮轉嫁。

有些人不願意踏踏實實的勞作,只想通過「多快好省」的方式找到「終南捷徑」,然而奇怪的是,有些人通過這種方式確實走上「捷徑」成功了,這讓其他腳踏實地的人會怎麼想呢?當然會一哄而上,這就是浮躁的社會歷史根源和社會經歷基礎。

具體到男女關係。一方面,不論是媒體炒作,還是天真幻想,女漢子們看慣了一個個灰姑娘嫁給王子的韓劇,屌絲們看多了逆襲成功迎娶白富美的yy小說,便天真的有了一種「我也可以」的錯覺,進而想的卻不是讓自己變得更美好,而是覺得對方並不是王子、白富美,越看越不順眼。另一方面,自身的並不夠美好,使自己產生自卑,產生焦慮,為了讓「我也可以」的幻想能站住腳,便只能反覆找對方的茬以建立自信。

門當戶對,古人誠不我欺。既告誡我們找對象得找志趣相投的,又告訴我們如果覺得對方不夠好,那多半是因為自己太銼。

人性復甦的矯枉過正,使得價值觀衝突日益嚴重,社會焦慮持續轉嫁。

思想解放當然是值得稱道的,但是在思想解放過程中,在一個價值觀多元且尚未定型的社會轉型期,人與人的價值觀之間缺少一個衡量標準。在古代,儒家思想價值觀就是正統,不符合孔子的教條,那麼我就可以義正言辭地批評你,哪怕你是高官、是皇帝,仍然只有被罵的狗血淋頭的份。現在呢?拜金主義、利己主義?又沒人規定是錯的,誰有資格去指責誰?多種價值觀的交鋒、矛盾,導致焦慮持續轉嫁和發酵,社會戾氣深重。

個體於社會大勢,便如蚍蜉與大樹。難怪,佛系了!

讀:《社會浮躁心理及其遏制對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問心書社 的精彩文章:

TAG:問心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