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抓住「腫塊」這一主症,印會河一方辨治諸般癥積

抓住「腫塊」這一主症,印會河一方辨治諸般癥積

小編導讀

前列腺肥大、甲狀腺瘤、乳腺增生、子宮肌瘤、骨質增生,看似不相及的病症,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有良性的、可觸及包塊的病症,即中醫所稱的「癥積」。名醫印會河先生針對這一特點,自擬一方,治療諸般此類病症。到底是什麼方子呢?且看正文~~

癥積系指固定不移的腫塊,一般按之可及,觸之有應,中醫學概之為癥積,此類病大多由有形的病理產物結集而生,屬有形之實邪。究其致病之因,大多始於氣鬱。因此,此類病病雖種類繁多,形質各異,所發生的部位又多有不同,但究其本源,實與肝有關,與氣有關,與肝的經絡有關。

肝失疏泄,氣機不暢,經絡不通,則氣、血、水運行失常,故氣結、血瘀、痰凝,日久便會形成堅結之積塊,印老稱之為肝經癥積。足厥陰肝經主支起於足大趾,上行經膝,過大腿內側繞陰器,至小腹,夾胃兩旁,屬肝,絡膽,上貫膈,散佈於脅肋,沿喉嚨過齶向上進入鼻咽部,上行連接目系,出於額,與督脈會於頭頂。因此,肝經癥積可見於陰器,如前列腺增生;見於小腹,如子宮肌瘤、卵巢囊腫;見於胸脅部,如胸脅軟骨炎、乳腺增生;見於頸部,如淋巴結炎、結節性甲狀腺腫等。另外,由於經脈之間有交接延伸,故癥積可出現在全身各處。

然而,無論病在何處,其具備的共同特點是屬於良性的、可觸及包塊的病症。印教授提出疏肝散結法即是以疏肝為前提,調暢氣機,兼以理血、消痰、軟堅,最終達到結塊消散的目的。方取印老自製經驗方疏肝散結方為主。

疏肝散結方專為治療肝經循行部位的多種良性佔位性病變而設。方中主葯柴胡疏肝理氣解郁;玄參、貝母、海浮石、瓜蔞除痰;當歸、赤芍、丹參行瘀活血;海藻、昆布、夏枯草、生牡蠣軟堅散結;土鱉蟲、水蛭、地龍化久瘀;旋覆花理氣化痰、化瘀散結。

在主方的基礎上,若病在上者,常加桔梗以載藥力上浮;病在下者,可用牛膝引葯下行;脹甚者,加川楝子泄肝行氣;痛感明顯者,加延胡索活血止痛;前列腺增生肥大者,加懷牛膝、冬葵子引熱下行;乳腺增生者,加蒲公英、橘葉,甚則三棱、莪術、山甲珠;甲狀腺瘤者,宜加生薏苡仁、山慈菇、白芥子、黃葯子;慢性淋巴結腫大者,宜加連翹、生薏苡仁、山甲珠、貓爪草、皂刺;骨質增生者,宜去昆布、海藻、海浮石、玄參、貝母,加威靈仙、木瓜、透骨草、鹿銜草、葛根、獨活;子宮肌瘤者,宜加桂枝茯苓丸、三棱丸和穿山甲散,以收全功;食道外良性腫物者,加山慈菇、蒲公英、牛蒡子、橘葉。如此治療,收效常較滿意。

【前列腺肥大案】

郭某,男,46歲,1991年9月10日初診。

患者年輕時遺精,尿白濁已20年,小便淋瀝不盡2年,今春因突然不能排尿而檢查,診斷為前列腺肥大。因血壓高不適宜手術,故做留置導尿管處理。現症見:膀胱脹痛,每次排尿滴瀝不暢,性功能低下;舌質紅苔灰黑,脈細。

辨證:濕熱下注,痰瘀互結。

治療:清利濕熱,疏肝散結。

處方:疏肝散結方加減。

萆薢15g,石菖蒲10g,生甘草10g,茯苓30g,柴胡10g,赤芍30g,當歸30g,丹參30g,川牛膝10g,生牡蠣10g(先煎),川貝母10g,玄參15g,夏枯草l5g,海浮石15g(先煎)。水煎服5劑,每日1劑。

1991年9月15日二診:患者膀胱腹痛減輕,小便前後均有白濁,尿痛,舌苔黃膩。此症濕熱明顯清利,重以疏肝散結。上方去萆薢、生甘草、茯苓,加黃柏15g,知母12g,5劑,水煎服。

1991年9月20日三診:患者排尿通暢,二診方去黃柏、知母,加冬葵子15g,再進5劑,以鞏固療效。

【乳腺增生案】

閆某,女,38歲,1993年5月20日初診。

患者1年來兩側乳房腫塊逐漸增大,經前脹痛,左側乳外尚可觸及雞蛋大小腫塊,壓痛,表面滑無粘連,右側乳外有約2.5cmX 3cm腫塊,推之活動,舌苔白,脈弦。經紅外線熱像儀檢查診為乳腺囊性增生。

辨證;肝鬱痰滯。

治法:疏肝散結。

處方:疏肝散結方加減。

柴胡10g,丹參30g,赤芍30g,蒲公英30g,生牡蠣60g(先煎),海藻10g,昆布10g,玄參10g,川貝母10g,山甲珠10g,夏枯草15g,橘葉15g,海浮石15g(先煎)。7劑,水煎服。

1993年5月28日二診:患者服7劑後,精神轉佳,腫塊變小。患者繼服14劑後,諸症消失,恢復參加勞動。

【甲狀腺腺瘤案】

張某,女,60歲,1993年10月2日初診。

患者於1周前發現左頸部有一腫塊,不紅不腫,經省城某醫院放射性碘掃描、B超檢查及T3、T4測定,確診為甲狀腺瘤囊性變。因不同意手術,故求中藥治療。

辨證:肝鬱氣滯,痰濕凝結。

治法:疏肝行氣,化痰散結。

處方:疏肝散結方加味。

丹參30g,赤芍30g,生薏苡仁30g,柴胡10g,海藻10g,昆布10g,半夏10g,山慈菇10g,黃葯子10g,夏枯草15g,海浮石15g(先煎),川貝母15g,白芥子3g,玄參12g。

患者服藥20劑後,腫塊開始縮小。服藥50劑後,觸診與B超複查腫塊已消失。隨訪2年未複發。

【骨質增生案】

李某,男,52歲,1994年8月10日初診。

患者經某醫院X線攝片診為「第5、第6頸椎增生」。現症見:眩暈、噁心,甚則嘔吐、視物昏花,頸肩活動受限,右手指麻木無力,肢體一側易汗出,汗後肢冷畏風、煩躁易怒。經牽引、理療、針灸等法治療後癥狀緩解,但停止治療則癥狀又反覆。

辨證:肝鬱痰滯,筋骨失養。

治法:疏肝散結,舒筋化瘀。

處方:疏肝散結方加味。

柴胡10g,地鱉蟲10g,丹參30g,赤芍30g,葛根30g,當歸15g,夏枯草15g,透骨草15g,木瓜15g,鹿銜草15g,海浮石15g(先煎),天葵子15g,生牡蠣60g(先煎)。

連服30劑後,諸症消失。再服杞菊地黃丸,每次1丸,每日2次,堅持服藥30天,以鞏固療效。

【子宮肌瘤案】

楊某,女,38歲,1992年9月12日初診。

患者1年來月經衍期,行經8~10天,月經周期4~50天,經前乳房脹痛,煩躁易怒,經色紫暗,夾有血塊。B超示子宮後側2.5cm×3cm×2.1cm增強光團。西醫確診為子宮肌瘤。舌紅苔白有瘀點,脈弦細而澀。

辨證:肝鬱氣滯,瘀阻胞宮。

治法:疏肝理氣,化瘀散結。

處方:疏肝散結方加味。

柴胡10g,丹參30g,赤芍30g,益母草30g,半枝蓮30g,生牡蠣60g(先煎),夏枯草15g,海藻10g,昆布10g,當歸10g,桃仁10g,青皮10g,黃葯子10g。

上方隨症化裁,患者連續服藥3月余,至1993年2月10日B超複查:子宮大小為6.6cm×5.1cm×4.5cm,宮內光點分布均勻,提示子宮附件未見異常。

版權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匯都 的精彩文章:

香水中含有麝香,麝香不僅有打胎的功效,而且月經期禁用!禁用!禁用!

TAG:健康匯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