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諾貝爾獎有多少不公平?

諾貝爾獎有多少不公平?

諾貝爾獎的疏漏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共三人,分別是美國物理學家韋斯、索恩和巴里什。他們因構思和設計激光干涉儀引力波天文台(LIGO),對直接探測引力波做出貢獻而獲獎。他們三人將平分9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約730萬人民幣),然而更重要的,也許是他們從此以後都將戴著「諾貝爾獎」的光環。

實際上,引力波從提出到探測,經歷了一個世紀,這期間為此作出貢獻的科學家有很多。LIGO的成功,可以說當歸功於數百名研究人員。然而最終諾貝爾獎只對他們三人進行表彰,會使公眾產生一定誤解,以為發現引力波只是他們三人的功勞。這公平嗎?

不僅是物理學獎,諾貝爾化學、生理或醫學獎也有類似現象。1901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首次頒發,就「忽略」了另一位重要合作者。授獎的項目是對血清療法研究的重大貢獻,這實際上是兩個人的合作成果,即德國科學家貝林和日本科學家北里柴三郎,但最後得獎的只有貝林一人。

1952年,生理或醫學獎頒發給美國科學家瓦克斯曼,表彰其發現抗生鏈黴素的貢獻。但實際上,瓦克斯曼的研究生沙茨卻是第一個發現這種化學物質的人。

2008年,化學獎授予了三位科學家,表彰其發現並改造了綠色熒光蛋白,這是科學研究常用的一種蛋白分子,能可視化細胞活動。但實際上,美國科學家普瑞舍才是第一個對此研究的人。他為這種蛋白分子基因進行克隆和測序的成果為後人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礎,而他卻沒得獎。

諾貝爾獎的遺憾

除了疏漏,諾貝爾獎頒發還有很多遺憾,因為它只頒給仍在世的人。不論什麼原因,一旦活不到諾貝爾獎評選之時,不論做過多大貢獻都與此無緣。

1962年生理或醫學獎得主是三個科學家,表彰他們對核酸的分子結構及其作用的重大發現。然而,科學界都知道英國女科學家富蘭克林所拍攝的DNA晶體衍射圖片及其研究數據,是這三位科學家進一步研究的關鍵線索。不幸的是,富蘭克林於評獎前4年因癌症去世,從此她的名字很少再出現於公眾面前。如果當時她還活著,圈內人都知道這個獎必定有她一份。

美國女天文學家魯賓被譽為「暗物質之母」,她在研究星系旋轉時發現了暗物質存在的證據。這一偉大發現,徹底改變了我們對宇宙的理解,它絕對值得一個諾貝爾獎。可惜魯賓也無緣了,因為她已去世於2016年底。

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發現並製作了化學元素周期表,並預言一些新元素(後來發現這些新元素的科學家,還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他的重大發現影響深遠,至今還是中學必修課的基礎知識。生前最後兩年,門捷列夫很接近諾貝爾獎,但可惜不久辭世,從此再也無緣。

也就在2017年,美國加州學院榮譽教授德雷弗,與韋斯、索恩教授共同領導了LIGO項目的發展,但不幸於當年3月去世,沒有活到10月公布諾獎的時候,即使他對引力波的發現有重大貢獻,也無緣於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的性別歧視

在科學界,女性科學家經常受到不公平對待,諾貝爾科學獎的頒發也同樣存在歧視女科學家的現象。據統計,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共授獎214次,其中女性僅獲得12次;化學獎共授予175次,女性僅4次;物理學獎共204次,女性2次。其中最著名的有居里夫人母女同獲獎,我國女科學家屠呦呦則實現了我國諾貝爾科學獎零的突破。

其實潛在的女科學家有很多,但很難獲得認可,上述女科學家富蘭克林和魯賓的遭遇,就是一個縮影。除此之外,還可以舉出更多被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忽略的女科學家,比如德國女科學家邁特納從一開始從事科學研究就受到歧視,1944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給德國科學家哈恩,表彰其在核裂變發現中的重大貢獻,但實際上核裂變實驗是他與邁特納一起做的,並且邁特納的貢獻更加突出。1937-1965年間,邁特納被不同的人相繼提名48次,但從未獲得諾貝爾獎委員會青睞。

對不公平的抗議

有不公平,自然會有抗議。1952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頒發給瓦克斯曼後,沙茨就上訴諾貝爾獎委員會,抗議不公平,要求承認自己在鏈黴素發現中的貢獻。但遺憾的是結果並未改變,唯一安慰沙茨的就是42年後頒給他的羅格斯大學獎。

2003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頒發給兩位研究人員,美國科學家達馬丁提出了嚴重抗議,因為他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的發明上也起了很大作用。他在《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還在瑞典最大的報紙《每日新聞報》上刊登整幅廣告,抗議自己被排出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之外。

這種情況以後可能還會持續。現代科學研究越來越依靠團隊力量,以個人努力作出突破的事例越來越少了。一個研究團隊里,往往會有許多教授、技術人員、博士後、在讀學生等,他們都會與可能的某項重大發現有關。還有很多時候,多個研究團隊一起合作研究某個特定項目。比如LIGO團隊發表的論文里,就有一份長達三頁的作者名單;最近另一篇精確估計希格斯玻色子質量的論文,其作者數量達到5154位。

諾貝爾獎亟需改革

如今,現代科學的研究現狀,與諾貝爾獎委員會堅持的原則相比,也出現了越來越大的不相容。

諾貝爾獎源於100多年前瑞典化學家諾貝爾的遺囑,遺囑明確要求對「前一年」在其領域內做出重大貢獻的「個人」給予承認表彰。在原文中,個人是以單數形式出現的。隨著時代發展,諾貝爾獎委員會在幾十年前承認最多三人為一組在其領域內的重大貢獻。

因此現在的問題是,如果諾貝爾獎委員會已「違背」了遺囑最初的要求,那麼可不可以更進一步,由最多表彰三人變為團隊?就好比後來增加的諾貝爾和平獎一樣,它就可以頒發給團隊或組織。

諾貝爾獎被譽為科學界最高成就,不僅在物質上,在名譽、歷史等都是巨大「獎勵」。如果它一直不公平地評獎,豈不顯得荒謬?期待它能越來越好,成為科學研究的強大助推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科技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被知識壓出來的病
假如宇宙中少了一種力

TAG:大科技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