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火箭院多位專家發聲:到2030年中國火箭運載能力將趕超「獵鷹重型」

火箭院多位專家發聲:到2030年中國火箭運載能力將趕超「獵鷹重型」

GIF

北京時間2月7日凌晨,美國SpaceX公司成功發射了目前全世界運載能力最強的「獵鷹重型」火箭,一時成為了全世界的焦點。

美國「獵鷹重型」的成功發射是人類航天史上的重大突破,相信被這條消息刷屏的大家,一定很想知道:中國何時也能發射像「獵鷹重型」這樣的火箭?

中國將研製比「獵鷹重型」

更大規模的火箭

」獵鷹重型「火箭

火箭院型號系列總師龍樂豪院士表示,通常來說,我們把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百噸以上的火箭稱為重型運載火箭,所以「獵鷹重型」嚴格意義上還算不上真正的重型火箭,但它在推動大型運載火箭向低成本發展邁出了重要一步。中國將研製比「獵鷹重型」規模更大的火箭。

根據火箭院公布的《2017-2045年航天運輸系統發展路線圖》,我國重型運載火箭計劃於2030年前後首飛。此前《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發布會上曾透露,備受矚目的中國重型運載火箭擬命名為「長征九號」。也就是說,大約10年後,「長征九號」運載火箭將飛天,運載能力超過「獵鷹重型」火箭。

當然,像火箭這種涉及基礎學科和工業化水平的領域,並不能一朝一夕就追趕上美國。龍樂豪院士說,要客觀看待中美之間的差距,但也要看到,兩國的差距在縮小。

」獵鷹重型「火箭

「獵鷹重型」:起飛質量約1420噸,最大直徑3.66米,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63.8噸。

「長征九號」:起飛質量達3000噸,最大直徑約10米,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大於百噸,其結構和尺寸質量均將突破我國現有運載火箭能力水平,是支撐中國航天強國建設的重要標誌和里程碑。

航天界有句行話:「運載火箭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 火箭院型號顧問黃春平形象地將火箭比作進入太空的「雲梯」,「沒有運載能力更強的火箭,就像人上樓沒有電梯一樣,爬不高、走不遠。中國航天由大到強,火箭要先行。我們要變壓力為動力,迎頭趕上,加快推動重型運載火箭的立項和研製,一步一步往前邁,把我國的重型運載火箭早日送上天。」

GIF

」獵鷹重型「助推器回收

「獵鷹重型」此次「處女飛」,同時成功回收了兩枚助推器。那麼,未來中國重型運載火箭可以實現重複使用嗎?火箭專家們表示,目前我國也已經開始研製可重複使用火箭,而中國重型運載火箭正在開展前期技術攻關,處於「關鍵技術攻關及方案深化論證」階段,是否可重複使用尚未最終確定。

SpaceX帶給中國火箭的啟示

啟示1:簡化系統,採用成熟技術

火箭院飛行器彈道專家余夢倫院士認為,「獵鷹重型」火箭的成功,為中國火箭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獵鷹重型」火箭一級和助推器及二級均採用了同一種Merlin 1發動機,全箭共計使用28台Merlin 1發動機、一級和助推器箭體採用與「獵鷹9」型相同構型,均為成熟技術,可以節約大量成本和研製時間。余夢倫院士說,這其實與我國上世紀90年代發射的長二捆火箭設計思路不謀而合。「長二捆火箭一級捆綁4個助推器和二級均採用同一種發動機,是世界上第一型用一種發動機構建的運載火箭,開創了歷史先河。如今,『獵鷹重型』火箭的成功再次證明,未來運載火箭發展應從系統簡化角度出發,採用成熟技術,縮短研製周期,降低發射成本。」

啟示2:加快可重複使用技術研究

「獵鷹重型」的一級和助推器部分由3個模塊並聯組成,其中兩台外掛助推器均為「二手」火箭重複使用,龍樂豪院士認為這是「獵鷹重型」最大的技術亮點。「雖然其芯一級海上回收失敗,但這條路已經走通了,可回收技術假以時日肯定會更加完善。我國也要加快火箭重複使用技術研究步伐,尤其是新一代運載火箭使用無毒無污染推進劑,具有回收利用的先天基礎和優勢,更應加速推進可重複使用,以應對當前及今後高密度發射的形勢,同時降低火箭發射成本,提高中國航天的競爭力。」

啟示3:要創新就要容許試錯

航天是高技術、高風險的事業。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採用30台發動機並聯技術的蘇聯N-1運載火箭4次發射均以失敗告終,加之美國已經實現載人登月,蘇聯只得取消這一工程,而SpaceX「獵鷹重型」火箭的成功則證明了多台發動機並聯是可行的。火箭院型號總師宋征宇從中看到的是創新的規律:「創新性越強,意味著風險越大,要創新,就要容許試錯。」

火箭院運載火箭專家陳風雨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說:「這啟發我們要用發展眼光看問題。中國航天處於爬坡追趕期,我們既要敢於創新,過程嚴謹,同時也要客觀看待中國航天的基礎和工業技術水平,寬容失敗。只要瞄準目標,堅持正確方向,終能守得雲開見月明。」

啟示4:技術突破需要堅持不懈

在「獵鷹重型」最終成功的道路上,SpaceX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也曾經遭遇巨大挫折。宋征宇表示,「獵鷹重型」芯一級沒有能夠成功回收,該公司在垂直回收方面失敗了許多次,也成功了多次,說明這項技術還未能像發射火箭一樣成熟。而技術的突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有長期的投入並堅持不懈,有些技術靠「彎道超車」是難以掌握的。我們應該從基礎做起,避免急躁情緒。

(圖片來源於網路)

本文轉載自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官方微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商研究院 的精彩文章:

馬雲、王石、柳傳志……在這一周都說了啥?

TAG:華商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