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年終盤點︱「數字轉變」加速,文化科技共榮共生

年終盤點︱「數字轉變」加速,文化科技共榮共生

從文化創意產業的視域來看,全球經濟發展越來越多地依賴文化競爭力和科技競爭力。「十三五」以來,國家大力推進文化科技融合發展,深入把握文化與科技的關聯性。當前,文化與科技的交融日益廣泛和深入,科技已滲透到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消費的各個環節,成為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引擎。隨著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虛擬現實、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的變革發展,人類的文化生產、傳播、接受和消費方式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

一、頂層設計引領文化科技融合發展

2016年12月19日,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指出「數字技術與文化創意、設計服務深度融合,數字創意產業逐漸成為促進優質產品和服務有效供給的智力密集型產業,創意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發展模式正在興起」。該規劃第一次將「數字創意產業」列為要重點培育的5個產值規模達10萬億元級的新支柱產業之一,這說明在數字化浪潮迭起的進程中,數字創意產業作為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典型產業,已經成為產業發展的新風口,成為指引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的新方向。

2017年2月,《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科技創新規劃》正式發布,該規劃提出要提升文化科技支撐水平,以深入實施科技帶動戰略,加強文化科技創新,提升文化領域技術裝備水平,促進科學技術在文化領域的應用與推廣,推動文化與科技融合向縱深發展。該規划進一步強調了建設文化科技協同創新體系的重要性。

2017年4月,在文化部發布助力文化科技創新發展相關規劃之後,科技部也緊跟產業業態發展腳步,印發《「十三五」現代服務業科技創新專項規劃》。該規劃中明確指出要深入實施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強化文化科技資源整合和統籌規劃,提升文化產業技術、創意和設計水平及文化內涵,提高文化產業整體實力,推進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發展。

2017年12月,工信部印發《促進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通知。為落實《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深入實施「中國製造2025」,抓住歷史機遇,突破重點領域,促進人工智慧產業發展,提升製造業智能化水平,推動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近年來,人工智慧的發展勢頭迅猛,及「互聯網+」之後,「人工智慧+」成為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的又一風向標。

2017年,有關文化科技融合的政策呈現出多部門齊發力的特點,當下大多的政策還只是停留在引導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的階段,隨著文化科技融合發展步伐的加快,相關新興產業業態的不斷出現,筆者相信未來國家會出台更多細則以扶持文化科技企業,進而真正實現有效促進文化科技產業的融合發展。

二、科技助力文化破壁

2017年科學技術的突破為文化繁榮帶來了新的契機,文化創意與科技創新不斷發生「化學反應」,從「數字轉變」的歷史文物「活化」到傳統文化的再次大放光彩,從互聯網在線直播到博物館數字化展陳,從文化裝備助力演出舞美設計到人工智慧席捲音樂文學影視傳媒,文化各領域都插上了科技的翅膀。科技助推文化破壁,為文化再次賦能,科技對文化發展的推動力愈加強勁。

「數字轉變」進程加快,「活化」歷史傳統文化

數字化技術和網路的廣泛應用加速了社會大環境的變化,各領域都為應對「數字轉變」採取了相應的措施,開通網站、社交媒體賬號加強與公眾的溝通,實施信息化管理,提升數字服務水平。近年來,互聯網技術的應用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書寫在古籍里的文物以及各類歷史傳統文化「活」了起來。

數字「活」了文物。2017年數字化技術極大的促進了有關文物保護與文物展覽的發展。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開始為文物古建建立「數字檔案」,通過拍攝二維圖片、重建三維模型,給文物建立數字「檔案」,在卷帙浩繁的文字檔案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文物數據。故宮博物院繼續不斷探索創新,「數字故宮」進一步讓故宮文物「活」了起來,位於端門古建築中的完全現代化的數字展館,展陳作品全為數字文物、數字建築等。故宮博物館長期積累所建立起來的資料庫,可用於可移動文物修復遺產保護,為文物鑒定、人工智慧修復提供諸多可能。

AR、VR技術「重生」舊時。數字信息科技可以將不復存在的往昔重現,AR、VR技術以其虛實結合、實時交互與三維沉浸的特點,帶領體驗者重回舊時,感受優秀傳統文化魅力。2017年初,一場別開生面的「科技喚醒城市記憶」活動亮相北京市規劃展覽館,藉助AR技術將老北京「四九城」的城門景觀和民俗生活一一浮現在觀眾面前。2017年5月,在中國園林博物館展出的「看見」圓明園數字體驗展,通過實體搭建與AR、VR多種虛擬手段相結合,「萬園之園」的恢弘景色得以復現。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與易游無限公司合作完成的VR互動遊戲《復活的軍團》結合了兵馬俑的文化歷史與VR技術設備,將兵馬俑遺址的珍貴場景以VR方式呈現,現場觀眾戴上VR頭盔就能穿越千年「回到」秦朝。

科技公司「躋身」文化領域。2017年,越來越多的科技公司參與到文化遺產保護和科普事業中,通過科技與文化的結合,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和文化交流。中國科協近年來大力推進「互聯網+科普」行動,2017年9月15日,與百度聯合發起「科普中國·百度搜索AI科普計劃」,旨在通過人工智慧技術,讓用戶在使用網路搜索功能的同時獲得更權威、更生動的科普信息。2017年12月,國家文物局與百度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計劃在3年內共建完成2000家百科數字化博物館。2017年底,故宮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相繼與騰訊展開合作,騰訊將發揮先進數字技術在文物徵集、保護、修復、陳列、宣傳和推廣方面的優勢,致力於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永續傳承探索智能化方案和技術支撐。

文化裝備升級換代,創造全新視聽享受

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蓬勃發展,作為文化產業正常運轉的「底盤」,文化裝備製造業也取得長足進步,文化裝備是支撐文化繁榮發展的基石,是文化與科技、技術與藝術相互融合的產物。大到舞台、建築、展會場景布置,小到3D、VR眼鏡等觀影設備都屬於文化裝備的範疇。

文化消費體驗感全面升級。2017年沉浸式新媒體技術仍舊不斷顛覆著消費者傳統的視聽體驗,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全息成像、裸眼三維圖形顯示、交互娛樂引擎開發、互動影視等新的沉浸式技術發展、設備普及和內容創新發展,帶來了全新的視聽感官交互體驗。

文化裝備升級舞美設計。新的科學技術大量引進舞台美術設計之中,在過去的2017年中,無論重大活動還是節慶日,舉辦大型文藝演出已成常態,多種舞台科技手段的應用為文藝演出增添了亮點。「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文藝晚會《千年之約》將音樂、舞蹈、戲曲等多門類藝術形式融為一體。飛天的仙女與投射的全息影像共舞,亦真亦幻的色彩帶領觀眾穿越到當年的莫高窟。喜迎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特別節目《壯麗航程》晚會則採用新媒體全息技術,首次使用的360度全形度攝影藝術讓舞台畫面大氣絢麗。

2017年,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帶來的數字創意產業變革,為重構文化裝備製造業全球價值鏈的絕佳機遇。文化裝備的升級換代,極大的創新了影視演出呈現方式,創造了全新的視覺體驗感受,繼2017年蓬勃發展之後,文化裝備製造業或將成為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的下一個藍海。

人工智慧席捲文化領域,創新文化服務體驗

2017年人工智慧領域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人工智慧演算法更好的適應了全球數字化的急速發展,人工智慧系統實現了跨多行業的自動化,利用演算法、數據與工業、商業、金融業、文化娛樂等行業融合,促使經濟和商業形態發生變革,因而將2017年被稱為人工智慧元年。人工智慧依靠其三大核心競爭力:數據、計算能力與演算法,席捲音樂文學影視傳媒。在新聞傳媒方面,以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為代表的新媒體平台,基於對信息的數據挖掘和自成一套演算法,向用戶進行智能化信息服務,以數字化交付手段所產生的數據進行分析,持續優化其服務模式,並為用戶帶來更多價值。人工智慧的發展也促使越來越多的新聞機構使用機器人寫作。在流行音樂方面,國際流媒體服務商Spotify等最早嘗試人工智慧演算法推薦。2017年在國內的音樂內容創作者與平台之間,也湧現出了更多服務於數字音樂的科技企業,基於社交媒體和分發平台、搜索引擎等多方面數據分析幫助唱片公司挖掘有商業價值的新人。在出版發行方面,無論是傳統出版商還是數字出版平台,出版商紛紛藉助大數據技術對出版物的策劃、編輯、出版、發行等環節進行全方位提升,數據驅動模式逐漸形成。大型出版機構積極開發國際化發行平台,探索數字化轉型,騰訊組建閱文集團,成為網路文學最大內容提供方,數字平台紛紛亞馬遜、噹噹網等實現線下實體書店布局。在創意服飾方面,人工智慧發展助推普通服飾生產工廠向智能化轉型,智能服飾成為當下炙熱,科技企業與時尚品牌的合作開發了大量的職能服飾產品。

三、文化讓科技更美好

文化加碼科技,科幻產業近年異軍突起

近年來科幻產業取得長足發展,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科幻作家和作品,劉慈欣的《三體》、郝景芳的《北京摺疊》先後獲得「雨果獎」,推動中國科幻文學從小眾走向大眾、從國內走向國際、從個體創作走向集群創作。科幻產業以文化創意裝扮科技,將科技以更加大眾化的方式展現給人們。2017年11月在四川成都舉辦的中國科幻大會發布了《2017年中國科幻年度產業發展報告》。《報告》指出,2016年中國科幻產業整體市值接近100億元,同比去年增長13.8%。其中,新出版科幻圖書250種,同比增長11%,科幻電影、科幻網劇兩者相較於2015年都有近50%的漲幅。2017年我國科幻產業發展勢頭不減,我國科幻產業能夠取得一定成績,這主要得益於國產科幻網劇逐漸開始找到自己的生存和盈利模式,科幻電影在引進和國產兩方面都有所表現。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清楚的認識到我國的科幻產業較國際科幻產業強國相比仍有較大的上升空間。

文化點亮科技,科技企業尋求文化武裝

從工業革命以來技術創新演化的總體趨勢來看,文化與技術總是呈逐步融合之勢。在創意經濟時代里,企業無論是售賣產品還是提供服務,都必須考慮到文化內容和樣式在產品和服務中的體現。從某一技術領域或產品的演化和升級換代來看,隨著技術和產品的成熟度不斷提高,產品中文化藝術的因素將越來越豐富和明顯。2017年騰訊以「科技+文化」打造未來戰略,先後與故宮博物院、敦煌研究院展開合作,跨界傳統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騰訊以科技助推文化破壁,以科技助力傳統文化的數字化與大眾化。騰訊此舉亦是為其自身注入文化因子,為其作為一家科技企業尋求文化武裝,從而增加企業文化底蘊,為科技賦能文化,以文化點亮科技。

小結:2017年文化科技融合發展態勢依舊不減,科技為文化領域相關產業的發展拓寬了載體和渠道,文化使得科技變得更加美好,兩者相輔相成。以科學技術挖掘、保護和發揚傳統文化,以文化裝備豐富文化創意領域,不斷創造新型文化創意產業業態仍將是未來文化科技融合的主要發展方向。未來越來越多的科技企業將重視文化附著力,重視文化作為科技創新的方向引領、智慧源泉以及氛圍保障,開展更多的文化科技項目。文化與科技融合,文化產業與高技術產業的「雙創發展」 ,定將成為促進「中國製造」走向「中國智造」和「中國創造」的關鍵所在。

參考來源:

光明日報,《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八大趨勢》

中國文化報,《2017文化科技融合盤點: 「文化+科技」 生活更美好》

中國經濟網, 《推進文化科技融合 文化裝備給生活添色彩》

億歐網,《十大文化科技融合的產業發展趨勢:未來將誕生新興的文化服務業態》

END

後台編輯 | 楊斐然

校 對 | 李曉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言之有范 的精彩文章:

文化產業園區的文化堅守和創新發展
回望2017:文化產業百舸爭流,文化建設異彩紛呈

TAG:言之有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