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入鄉隨俗」不能成為萬能擋箭牌

「入鄉隨俗」不能成為萬能擋箭牌

近日,一位南方新媳婦準備和北方老公回家過年,身未動就已得知那邊要向至親長輩下跪領紅包,甚至新媳婦上門第一年連親族其他長輩也要跪。女方認為這種拜年方式「很封建、有點侮辱人」,男方則認為應該入鄉隨俗。天涯社區這則關於「過年要不要給長輩下跪磕頭」的帖子在網路上引發巨大爭議。

不同地區的網友對此事件有不同看法,這很正常,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風俗,每個人的思維方式都有差異,就同一問題往往會碰撞出很多觀點。但在這場爭端中,「入鄉隨俗」這四個字被部分人反覆提起,彷彿這就是女孩必須下跪的理由。

「入鄉隨俗」出自《莊子·山木》,常形容外鄉人尊重、適應和主動融入當地風俗文化。入鄉隨俗反映出了中國人對不同文化的尊重,也體現了中華文明的包容。我國是禮儀之邦,入鄉隨俗有助於了解當地,融入當地,獲得當地人認可。在大多數情況下,入鄉隨俗是應該的、必要的。可是世事無絕對,有些情況下入其鄉,不可隨其俗。

習俗有良莠之別,文化有先進落後之分。我國有輝煌燦爛的傳統文化,但不可否認,傳統文化中也存在許多不合時宜的部分。我國對傳統文化向來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許多落後腐朽文化已經被時代拋棄,但社會發展往往不是那麼均衡,落後文化的孤島難免存在,此時便不可入鄉隨俗。在這種情況下,入鄉隨俗不但對自身沒有好處,更是違背歷史發展潮流。

即使披上民俗的外衣,下跪磕頭也絕不是先進文化,更不是現代社會應有的禮儀。的確,在古代下跪磕頭曾是流行社會的禮儀,但下跪磕頭本質上體現的是封建等級秩序,在近代被越來越多的人批判,這項禮儀在辛亥革命後已被廢止。日常交往中的封建禮儀在辛亥革命後迅速減少,在新中國成立後更是基本杜絕。作為民俗,拜年禮儀也發生了很大改變。雖然在少數地區拜年還保留了磕頭的習俗,但隨著時代變遷,這種現象也越來越少。在有磕頭習俗的地區,很多孩子不願意磕頭,大多數老人也不會強迫孩子磕頭。拿筆者家鄉來說,在三四十年前,有些山村還存在磕頭拜年的習俗,但在九十年代後,這個習俗已完全消失。隨著社會發展,拜年磕頭必定會消失,也必須消失。對這種嚴重落後於時代的習俗,我們為何要隨?

就此事件而言,遵從或者不遵從都是當事人自己的權利,既然自己不願意下跪,那就沒人可以強迫你這樣做。此刻若硬要「入鄉隨俗」,則會變為一場多數人暴力。尊重不是單向的,將自己意志強加於他人,強迫別人遵從自己風俗,這樣的「入鄉隨俗」不是尊重,而是霸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聲在線 的精彩文章:

岳陽聖安寺方丈懷梵委員提案治理宗教商業化問題
爆紅僅用兩周 直播答題掀起新一輪風投熱

TAG: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