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美國和日本的航母特混艦隊有什麼區別?誰更具有對抗性?

美國和日本的航母特混艦隊有什麼區別?誰更具有對抗性?

文 | 歐陽欣

「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HMSArk Royal)是英皇家海軍設計建造的航空母艦。

1919年,美國國會和海軍聯合委員會(General Board)批准將艦隊運煤船「木星」號改造為一艘實驗性的航空母艦,用於探討和檢驗航空母艦的設計、運作和戰術,這艘航母以航空先驅蘭利命名,1922年3月,「蘭利」號(USS Langley ,CV-1)完成改造交付美國海軍。

「蘭利」號服役之後,固有的設計缺陷使其在很長時間內並未融入艦隊體系,僅僅作為一個航空訓練平台而存在,直到1925年,「蘭利」號才具備了參加「艦隊問題」系列演習的能力。「艦隊問題」(Fleet Problem)是美國海軍在1923年到1940年間組織的一系列大規模對抗演習的代號,是美國海軍為了探討海軍戰略戰術問題而組織的帶有實戰背景的實兵對抗演習。從1923年第一次艦隊問題演習開始,航空母艦在演習想定中就擁有一席之地,但是由於「蘭利」號不具備起碼的作戰能力,演習中航母艦載機的角色往往由戰列艦搭載的水上飛機來扮演,直到1925年「艦問五」演習,「蘭利」號才開始在艦隊中正式擔負偵察和空中掩護任務。

但是「蘭利」號畢竟太小太慢,載機太少不說,16節航速連戰列艦隊都無法跟上,很多有關航空母艦的戰術想定是「蘭利」號根本力所不及的。海軍航空兵在「艦隊問題」系列演習中的尷尬地位,直到1928年底由戰列巡洋艦改建而成的大型快速航空母艦「列剋星敦」號和「薩拉托加」號形成戰鬥力才得到解決。

1929年1月「艦問九」演習中,終於出現了大型快速航空母艦分屬一方進行對抗的場面,儘管由於缺乏經驗和飛機性能低下的原因,兩艘航母鬧出了一系列烏龍事件,但是1月26日「薩拉托加」號一次性放飛83架飛機組成的機群攻擊巴拿馬運河船閘的壯觀景象,還是給所有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深刻印象。

「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是「列剋星敦」級3號艦,原為戰列巡洋艦,在1922年改建為航空母艦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航空母艦在美日海軍中是作為前衛偵察艦隊骨幹力量的二等主力艦,這一定位在當時一部分美國海軍航空軍官和後世一些著者的眼中,是屬於一種保守而無遠見的行為,但是如果我們仔細考量一下當時的海軍航空技術和航空母艦戰術的發展,會發現這種定位在那個年代,實際上是不無道理的。實際上整個20年代到30年代中期,艦載機技術比一戰飛機並沒有本質性的升級,鋼管、木頭和布蒙皮仍然是飛機機身結構的主流,艦載機的航程、航速、載荷和作戰半徑仍然不樂觀。作為對戰列艦作戰利器的航空魚雷也很不靠譜,經常出現各種故障,甚至出現在海面上撞碎的情況。艦載機技術最先進的美日海軍,直到二戰爆發前後才開始裝備作戰能力比較靠譜的全金屬單翼作戰飛機。在此之前,艦載機部隊的攻擊能力,處於一種誰都沒有把握的狀態。

制約航母戰鬥能力的技術問題不僅僅是艦載機,航母本身的技術狀態也處於摸索期,典型的就是1927-1928年間服役的「赤城」號(IJN Akagi)和「加賀」號(IJN Kaga)採用了後來被證明非常不實用的三層飛行甲板,並且安裝了10門200毫米主炮用於與巡洋艦遭遇時進行炮戰。列剋星敦級在飛行甲板和艦島布局上倒是非常合理,然而仍然在艦島前後各安裝了2座雙聯裝8英寸主炮,這些主炮在「艦隊問題」演習中通過投機方式取得過戰果,然而更有名的恐怕還是它們的炮口暴風如何摧毀了自己的艦載機。

1927年6月27日,「赤城」號在伊予市附近海域進行海試。

大型快速航空母艦的服役,使得美日兩國有了實際演練航空母艦戰術的機會,通過演習,美日海軍都發現,航空母艦不應該與戰列艦隊混編,也不能單獨執行任務,而是應該以航空母艦為核心,輔以護航的巡洋艦和驅逐艦,獨立組成航母特混艦隊。美國海軍根據艦隊問題演習的經驗認為,航母攜帶的戰鬥機很難有效阻止對方大機群的攻擊,航母交戰很可能會打成互爆的局面,所以應該採用大甲板航母,一次性放飛儘可能多的艦載機組成攻擊群,為了避免對手一次性殺傷多艘航母,特混艦隊應編成單航母作戰群,兩個特混艦隊之間的距離應該超出視界之外。而日本海軍根據「漸減作戰」的需求,以兩艘航母組成的航空戰隊為作戰基本單元,戰時由1個或多個戰隊組成航母機動部隊,在金剛級快速戰列艦和巡洋艦驅逐艦的掩護下共同行動,在實施攻擊時通常採用兩波次輪流出動的方式,一次放飛一半的攻擊機組成一個攻擊波,兩個波次可以輪番上陣。

應該說,在同樣沒有對空警戒雷達來組織有效的戰鬥機攔截幕的情況下,美國人通過對抗演習得到的經驗,主要以航母之間的對抗為主,充分考慮到在航母對抗中自身被發現並受損的可能,強調在自身受損之前放出儘可能強大的攻擊,並且將單航母戰鬥群疏開配置,避免一次性損失多艘航母;而醉心於漸減戰術的日本人,是以對方戰列艦隊為打擊目標,忽略了對方艦載機反擊的危險性,或者自信戰鬥機能夠有效攔截對方艦載機的進攻,所以選擇將航空母艦集中配置,且選擇了雙波次輪番進攻的攻擊模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出土的兵馬俑中兵器上萬,為何裡面沒有一頂頭盔?
子承父業在中國交過稅嗎?民國時期為什麼多方呼籲徵收遺產稅?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