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田丸級客船改造航空母艦的誕生及構造

新田丸級客船改造航空母艦的誕生及構造

譯自《護衛空母入門》

光人社NF文庫 大內建二

序言

大鷹,1943年9月30日,攝於橫須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出現了眾多樣式的艦艇。這其中,護衛航空母艦、坦克登陸艦以及護衛驅逐艦這三種,成為引導盟軍走向勝利的因素中極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這三種類型的艦艇,相比起戰列艦、巡洋艦乃至正規航空母艦等等,在一些眾人所熟知的海域前端的活動中並未展露太多鋒芒。不過,這些艦艇依然在大西洋以及太平洋上擔當著重要的角色,正好比英國人民絕不會忘記,當盟軍的陸海軍將士處在危急存亡的重要關頭時,這些艦艇所發揮的決定性作用。

在這之中,能夠留下驕人戰績或是傳奇經歷的護衛空母屈指可數。儘管護衛空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從提案到計劃,再從具體化到建造完畢,然後就直接投入了實戰,但想要將這一新艦種直接投入到實戰並非易事,決策者必須對外隱瞞其各種用途的可能性,隨後依據戰況而及時作出應變。

大西洋海域,在飽受德國海軍的潛水艦和空軍的戰機等猛烈攻擊的英國已經到了危機存亡關頭,護衛空母的出現扭轉了命運,它們在航運線上不畏死亡,發狂般將數量龐大的商船船隊拯救於德國艦機的魔爪之中,從而立下了偉大的功績。視角一轉,太平洋海域,在美軍陸海軍正著手攻略有日本軍隊強力駐守的無數島礁之際,護衛空母的出現,使得美軍在海上構築第一大航空基地作為支援成為了可能。同樣,通過跨越太平洋與大西洋運送飛機,眾多為勝利奠下基礎的作戰得以展開,亦離不開護衛空母的功勞………………

日本護衛空母的誕生經過

日本海軍開始效仿美國、英國海軍一樣改造商船,畢竟當時建造當中的艦船基本上沒有專門為了護衛運輸船團用的航空母艦。其詳細計劃為將六艘日本客船,以及從德國購買來的客船加以改造。不過,這七隻原本就是為了彌補正規航空母艦的不足而誕生的,所以理所當然地將搭載與正規空母同樣的裝備,便被稱之為特設航空母艦。

其實這其中的兩隻([隼鷹]與[飛鷹])改造自二萬七千噸級的大型客船,早就伴隨著正規空母一同參與並活躍在南太平洋海戰以及馬里亞納海戰前線。雖然剩下的五隻也接受了與正規空母相近的裝備改造,但是這份計劃從開始到完成已經過去了四年。而這四年里,軍用飛機的性能也得到了飛躍般的提升。因此,以「作為航空母艦而完成」為第一原則的她們,既無法搭載最新銳的飛機,更談不上與正規空母同時作戰了。

隼鷹,1945年11月1日,攝於佐世保

日本海軍第一個完成改造的航空母艦,是當時正在建造用於歐洲航線的日本郵船,也就是新田丸級客船的三號船春日丸(後改名為[大鷹])。一九四一年九月完成後,春日丸與小型正規空母[龍驤]一同被歸入聯合艦隊麾下,並組建了第四航空戰隊。戰隊起初被安排的是對菲律賓達沃方面的攻擊作戰,然而由於馬紹爾群島方面急需補充戰鬥機和人員,於是春日丸便前往執行運輸任務。

隨後,當下時期與計劃之初相比起來,這五隻商船改造的航空母艦直至一九四四年初左右,一直保持在南方方面進行飛機的運送任務,未曾有一次參與到實際戰鬥當中。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聯合艦隊設立了名為海上護衛總司令部的獨立組織,日本海軍這才為商船護衛的機能開始制定規範。於是,除了已經服役中的[隼鷹][飛鷹]之外的全部改造航空母艦都被編入了海上護衛總司令部,並作為船團護衛用的航空母艦在運用著。

也就是說,從這時起,日本海軍也擁有了與美國、英國海軍一樣專門用於船團護衛的航空母艦,並且同樣是使用商船進行的改造。儘管如此,日本一側的商船損失卻還在急速的增加中,改造航空母艦的數量還遠遠不及美英海軍。

不過事實上,日本海軍是世界上第一個考慮並早早著手準備一旦事態需要,便直接將商船改造為航空母艦使用的。

日本政府在一九三二年的經濟危機中,其對策之一就是通過國家政策來進行海運界的改善與強化。其具體內容便是將佔據日本商船大半數量的老朽船隻廢棄,然後以國家預算援助的形式鼓勵生產更多更優秀的船隻,也就是推進名為[船舶改善助成設施]的政策。在此政策的有效影響下,日本的海運便迅速成長躋身進了世界前列。

在這之後,政府在一九三七年開始施行新的[優秀船建造助成設施]政策。其條件之一便是使各個海運公司今後建造的優秀的客船、貨客船乃至貨物船在接受國家預算援助的同時,有義務在戰事需要的時候直接成為國家徵用的對象,並接受改造成為海軍的輔助艦。

實際上,通過[優秀船建造助成設施]建造的商船自一開始便被陸海軍軍參謀本部傳令列入[新造船應當參照的特別設施的標準要項]之中。以貨物船為例,需要留出升降口的長度、強化船首?船尾甲板和上層甲板的前後兩舷以便於安裝中口徑炮的炮座、在中甲板增設為乘船士兵準備的通氣設備、設置中甲板舷側的採光用舷窗等等眾多細緻規定,客船也因為可能改造為航空母艦,所以要提前預想整合升降口和升降梯的位置,各種各樣的商船們也被設置了眾多的規定條件。

在[優秀船建造助成設施]建造下,自一九三九年左右開始逐一竣工的日本郵船的客船八幡丸、新田丸,大阪商船的客船巴西丸、阿根廷丸,還有一九四一年還在建造當中的春日丸、橿原丸和出雲丸,全都為今後可能需要改造為航空母艦而做了充足的準備。

這一切都是為了在保證倫敦軍縮條約的同時,能夠增加限制外的輔助航空母艦以及航空母艦的保有量的苦肉計。也就是說日本海軍可以利用這樣的方法在有需要的情況下直接將這些准航空母艦搬出並進行改造。這便是日本積極推進[優秀船建造助成設施]的原因。

與日本改造商船為航空母艦一樣,都是為了彌補正規航空母艦的不足為第一要義,因此英美在此方面的考慮並無太大差異。

話雖如此,為了讓完成的改造的航空母艦能徹底追趕上正規空母的性能,英美選擇將短時間完成改造為航母所需的二到三個月時間,延長至了六個月以上。

總噸數為二萬七千噸的客船橿原丸、出雲丸改造成[隼鷹][飛鷹]需要的時間在建造基本船體的時候進行改造是絕佳的時刻,而改造開始後用了一年半左右的時間。由於需要留足改造為航空母艦後還要有恢復為原本客船的機會,所以這對於如此徹底改造來說是一項十分困難的作業。

日本的商船改造航空母艦的建造經過就是以上,不過完成後的航空母艦在實際運用之後,其存在價值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方面是由客船橿原丸和出雲丸改造的航空母艦,這兩隻客船的噸數二萬七千噸,全長二百二十米,全幅二十六點七米,最高速度二十五點五節,既是大型艦也是高速艦,飛行甲板在作戰時也可以確保大型飛機通行無阻,飛機的起降工作也十分迅速,而其搭載數量也可以期待在十分可觀的五十架左右。也就是說這兩隻改造的航空母艦在防彈、速度等方面不比正規空母差太多,擁有的性能基本可能十分接近於現役的[飛龍]級中型航空母艦。

事實上橿原丸改造的航空母艦[隼鷹]與一九四二年五月被編入聯合艦隊,與正規空母[龍驤]共同編成了第四航空戰隊,在六月中途島作戰的佯攻作戰中,搭載了零戰、九九式艦上轟炸機、九七式艦上魚雷攻擊機合計五十三架飛機參加了對美軍荷蘭港的攻擊。

之後,[隼鷹]又於一九四二年十月,在展開的南太平洋海戰中,擔當日本海軍機動部隊主力的一翼,並擊沉了美國海軍的正規空母大黃蜂號,以及大破了企業號從而做出了卓越貢獻。緊接著,[隼鷹]與[飛鷹]一同參與一九四四年六月展開的馬里亞納海戰,並依然擔任聯合艦隊機動部隊的一翼激戰在前線,這兩隻商船改造的航空母艦如此活躍的現實已然讓人無法忽視與遺忘了。

而另一方面,還有八幡丸、新田丸、巴西丸等等剩下的五隻改造航空母艦。

結果由於這五隻改造航空母艦是小型並且十分低速,投入到與正規空母的並肩作戰中實在過於無力。所以並未將她們作為第一線用的航空母艦,而是作為飛機運輸艦以及船團護衛艦來使用。

日本這五隻商船改造航空母艦的運用限制最大的原因在於飛行甲板長度過短以及速度低下。儘管與英美的商船改造航空母艦是同一個問題,但與之相比,另一個大大限制了日本的商船改造航空母艦的活用範圍的是這五隻缺少航空母艦用的彈射器。

日本海軍始終無法開發出航空母艦用的彈射器,如果有了彈射器,這五隻改造航空母艦是否能作為正規空母的替代而活躍在前線就不得而知了。

新田丸級客船改造航空母艦的構造以及裝備

「日本郵船」於1897年(明治30年)在英國建造了五艘6150噸的神奈川丸級貨客船,並在日本建造了同級別的常陸丸(初代),共計六艘貨客船用於開設歐洲航線。

這家公司在這之後確立了以歐洲航線為核心的方針,開始批量建造大型貨客船,並於1921年首次建成了四隻萬噸級貨客船——箱根丸級,使得貨物與旅客的運送量都得到了飛躍般的提升。

隨著1930年(昭和5年)12000噸級新型客船照國丸與靖國丸的投入使用,日本開啟了與英國、德國、法國對歐洲及極東航線客船的平等競爭。

然而,1935年起至1936年,德國先後就航了17000噸的新型大型客船[沙恩霍斯特]與[格奈森瑙],在貨物與旅客的輸送量方面拔得了世界頭籌,對「日本郵船」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德國這兩隻新銳客船的誕生為新生的納粹德國增添了不少威信。其構造與發動機乃至旅客設備都煥然一新,簡直就是新時代的客船。[沙恩霍斯特]與[格奈森瑙]的出現導致「日本郵船」歐洲航線業績的迅速衰落,其影響之大已經危及公司之存亡了。

為了一口氣挽回劣勢,「日本郵船」也決定開始建造三艘17000噸級的最新客船。恰好也趕上了同時期的[優秀船舶建造助成設施]的政策。

這三艘新建造的歐洲航線客船被「日本郵船」以英文字母N、Y、K來簡稱:一號船新田丸(N)、二號船八幡丸(Y)、三號船春日丸(K)。第一艘新田丸建於1940年,第二艘八幡丸同年七月竣工於三菱長崎造船所。

但是,當時的歐洲多地已經化作了二戰的戰場,即便是保持中立的日本卻同時也是德國的朋友,如果繼續這樣發展下去,前往歐洲的船會越來越有被擊沉的危險。

於是,前兩艘剛剛完成便即刻動身駛向歐洲。而三號船春日丸的預計完成時間被推遲到了1941年5月。

1940年9月,日德意三國結成了軍事同盟,日本也開始逐漸被捲入了全球範圍的紛爭,加上日本國內的臨戰體制,國民也越來越開始不得不嚴陣以待。到了1941年7月,美國、英國開始凍結日本的海外資產,同時英國也拋棄了存在了七十年之久的日英通商航海條約。至此,日本已經完全蒙上了戰時才會有的色彩。

急迫之中,1941年1月1日,日本海軍收購了即將完工的大型客船橿原丸與出雲丸,開始改造成航空母艦。同時也在5月收購了建造途中的春日丸,並開始改造為航空母艦。

另一方面,已經完成的八幡丸與1941年11月被海軍收購開始直接改造為航空母艦。

同年11月,新田丸被海軍徵用後作為運輸船向南方方面運送基地要員,隨後1942年5月開始了被改造為航空母艦的作業。

三艘新田丸級客船改造為航空母艦的要領全部相同——見下圖。

這三艘的改造,目標是向正規的航空母艦標準靠攏,故對原本的船體進行了徹底的改造,和英國改造客船[比勒陀利亞城堡](Pretoria Castle)基本相似。考慮到這三隻是姐妹艦,所以改造為[雲鷹][沖鷹][大鷹]的要領相互一致。

那麼朝著航空母艦的改造工事就開始了。首先是格納庫甲板的位置,為此要將游步甲板以上的上層建築物以及船桅等等全部清空。

撤出工作完成後,將游步甲板向船首方向延長大約10米,分別以甲板兩舷舷側為中心,豎起高約5米的支柱,在這之上鋪設飛行甲板。隨後在格納庫甲板上裝上基本船體兩舷舷側的外板用於密封,如此一來密封式格納庫便完成了。格納庫甲板最前部被設置為航海?戰鬥艦橋。艦橋在飛行甲板正下方,並且甲板單舷突出一部分,這與美國、英國護衛空母的艦橋有著很大差異。換言之就是典型的平板式航空母艦的外觀。

用這種平板式航空母艦樣式的不僅僅是這五隻商船改造航空母艦,還有從[龍驤]開始的[瑞鳳][龍鳳]等六隻日本的小型航空母艦,至於為何不用能明顯看見艦橋的突出型,到現在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理由。

三艘新田丸級客船改造為航空母艦後的其中一隻[雲鷹](八幡丸改造)的外形圖入下圖所示。這三隻當初的飛行甲板長為162米,1943年末左右又向艦首方向延長了10米,全長172米。並且飛行甲板的全寬為23.5米,比船體本身還要多寬1米。

飛行甲板的前後分別有兩個通往格納庫甲板的升降梯,升降口為長寬12米的正方形,可以收容當時任何一架現役的日本海軍艦載機。

飛行甲板前後延伸出來的部分作為在通路及飛行甲板上保障飛行作業的待避所,還有一座25mm高射機關炮的炮座。在兩舷舷側的支柱上也固定有每舷各三座炮座,用於裝備12.7cm高射炮。

航空母艦[大鷹][沖鷹][雲鷹]三隻的飛機搭載能力為格納庫內的常用機23架、補用機4架。所謂的補用機,就是將飛機的主翼、尾翼、起落架等等分解開來用木架打包好,待到必要的時候直接解除,在短時間內將飛機恢復為完整的狀態。

改造開工時,預定的飛機種類以及數量為:零式艦載戰鬥機9架、九九式艦載轟炸機14架、補用機各2架。

對日本海軍而言,除了極少數的場合像美英那樣將飛機暴露在甲板上,更多時候是將全部飛機收容在格納庫內。

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的飛機搭載能力要比日本多許多,並且大部分時候飛行甲板上都露天停放著飛機。就好比戰爭後期,不斷竣工的埃塞克斯級大型空母的格納庫收容能力有80架的程度,在菲律賓攻防戰時一度增加到了90到100架,正是包括了甲板露天停放的機體。

當然了,美海軍航空母艦的飛機收容數大的原因在於他們在摺疊各機主翼的方法上下了一番功夫。他們與日英所採用的在主翼中間向上摺疊的方式不同,將主翼向機體後方摺疊彎曲,如此一來在主翼摺疊狀態時,機體的寬度就十分狹窄了。優勢在於,像即便是格魯曼F6F地獄貓艦載戰鬥機或是格魯曼TBF復仇者艦載攻擊機等等這樣的大型機體在同一面積里也能收容很多。

三艘新田丸級的上甲板、船橋樓甲板和上甲板以下的第一甲板、第二甲板的一等客艙、二等客艙還有二等公艙等等之間的牆壁撤銷並重新規划了士官艙、士寢艙、兵員艙、飛行員艙、醫務艙、事務艙、調理艙、倉庫、飛行作業員待機艙、魚雷調整艙、廁所等許多設備。

新田丸級的主機是最大出力25200馬力的蒸汽渦輪發動機,二軸推進最高速度記錄是22.5節。改造為航空母艦後的主渦輪依然是這個,但由於重量增加, 最高速度跌至了21節。不過即便如此,這速度在美英的商船改造航空母艦中已經算是最快的了。

由於主機是強力的蒸汽渦輪,廢煙也十分多,改造成航空母艦的時候也需要考慮到排煙的問題。不過新田丸級改造的時候,日本海軍根據建造航空母艦的經驗,向往常一樣將排煙管出口向上傾斜設置在飛行甲板下方的右舷,這樣廢氣可以直接通過飛行甲板正下方的右舷舷側向舷外排出。只不過煙霧向舷外飛出時,依然會發生較大的傾斜往下彎曲。為了使排出的廢氣向下不影響到飛機的著艦,於是五隻商船改造航空母艦共同運用了日本海軍獨特的航空母艦煙筒,並且打開在飛行甲板兩舷正下方的鍋爐吸氣用管道的吸氣口。

改造成航空母艦的時候還有一個看不見的細節。那就是新設了飛行甲板之後導致船體的重心上移,為了防止船體的安定性被破壞,所以在原有的第一至第五船倉的底部堆積了大量的碎石以改善船體的復原性。

這些原本的船倉裝載了碎石之後,第一和第四船倉被用作飛機燃料槽,第二和第三船倉被作為轟炸機用的炸彈和對空武器的彈藥庫。不過,不管是燃料槽還是彈藥庫,都與美國型護衛空母一樣沒有安裝正式的防彈裝甲。

飛行甲板的表面與正規空母一樣鋪設了厚厚的木板。對日本航空母艦來說,飛行甲板表面的木板與美軍不一樣,其軸線呈平行狀。(美軍飛行甲板的軸線則呈直角。)

從飛行甲板的後段32.5至96.4米處,設置了間隔8.5至10.2米不等的共八組著艦攔阻索(著艦時利用飛機身體後部下方尾勾使其停止的索具),最前端的著艦攔阻索前方的17米處,設置了用於防止飛機尾勾沒有勾住,從而使其強制停止的起倒式滑行攔阻索(由多條鋼絲組成的一種網)。

三艘新田丸級改造空母竣工時的基本武裝為,6座12.7cm單裝高射炮以及連裝和三連裝25mm高射機關炮各4座。高射炮在左右兩舷的艦尾方向有2座、艦首方向1座,機關炮在艦首和艦尾甲板裝備2座三連裝,飛行甲板兩舷前方也裝備2座,1944年飛行甲板延長的同時也強化了對空武器,將連裝的25mm高射機關炮強化為三連裝。[大鷹](春日丸)與[雲鷹](八幡丸。[沖鷹]此時已經沉沒)的高射機關炮在1944年中旬大幅增強,25mm三連裝機關炮達到8座,連裝2座,單裝36座,13cm高射機槍13座,如此重武裝就如同針鼠一樣。

飛行甲板兩舷的步廊增設了25mm和13cm單裝高射機關炮或機關槍等簡易式炮座,同時飛行甲板上也增加裝備了固定有機關炮或機關槍的移動式台座。

當然,這三艘改造空母並未安設彈射器。反過來說,沒有彈射器也成了這些商船改造航空母艦在運用層面上的致命傷。這裡我對日本海軍的艦載彈射器稍加說明一下。

日本海軍的戰艦、巡洋艦所常用的為火藥式彈射器,對於重型飛機來說,能憑藉火藥式彈射器的構造起飛,在理論上來說已經達到極限了。

隨著飛機的高速化,對離艦速度的要求也相對提高,用彈射器射出的高性能的飛機達到最前端時的射出速度肯定是非常高的。日本海軍1941年制式採用的一式二號射出機(彈射器)是日本海軍規定採用的火藥式彈射器中的最高級別,但這種彈射器的最大射出速度僅有112km/h,能彈射當時最新銳的零式三座水上偵察機已經是極限了。

出於一式二號彈射器存在一個火藥式彈射器的限界,為了能讓重型飛機獲得更高的射出速度,只能從根本上改變射出的機構。1942年,日本海軍開發出了應用壓縮空氣的彈射器,也就是最終制式採用的二式一號射出機。這種彈射器能以最高時速144km/h發進總重量4.5噸的飛機。這種彈射器在竣工時搭載給了輕巡洋艦[大淀],預定用作於全備重量4.9噸,離艦時速123km/h的十四式高速水上偵察機[紫雲]。

然而這種彈射器最終並沒有實用化。原因在於全長44米實在是過長,再加上裝備了大型的高壓空氣壓縮裝置,以及飛機發進所必須的高壓空氣最低需要4分鐘的準備,所以對運用上重視短時間連續發進這一點來說完全是不可能的,更要命的是,高壓空氣壓縮裝置故障頻發,其程度遠遠不及能夠實用的狀態。

此後,經過改良的二式一號彈射器的射出速度下降到了122km/h。不過,大幅小型化的四式一號彈射器被制式採用於伊400級潛水艦發進特殊攻擊機[晴嵐]。

但是這種高壓空氣式彈射器也沒有作為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的彈射器而實裝。

日本海軍自航空母艦[赤城][加賀]等飛行甲板延長工事完畢後的1935年起,開始研發一種名為[發艦促進裝置]航空母艦用彈射器。為此而延長飛行甲板的[赤城][加賀]的飛行甲板最前部的兩舷,就是為了給在不久的將來裝備[發艦促進裝置]而準備的。然而結果是,在之後的10年里,一直到戰爭結束為止,這種航空母艦用彈射器都沒有能夠完成。

1944年中旬以後的制式艦載攻擊機[天山],其雷裝狀態時,若想要從客船改造的航空母艦[大鷹]上起飛,最低限度合成風力必須達到12m/s。對於這12米來說,在風速2m/s的海上,艦船必須是以最高速度21節的「奔跑」狀態才能做到。即便如此,天山仍必須配置在[大鷹]飛行甲板的最後部,依靠飛行甲板餘下的全部160米來進行滑行。

也就是說,滿足最低起飛條件時的[大鷹]最多也只能在飛行甲板最後部配置3架天山,這樣也會帶無法出擊數量更多飛機的劣處。所以在沒有發艦促進用的彈射器的情況下,這些航空母艦就如同半吊子一般,前途未卜。

而美國海軍的所有航空母艦都配備了具有高能力的油壓式彈射器,重型艦載魚雷機格魯曼TBF復仇者可以在間隔2~3分鐘內完成連續起飛,即便是對飛行甲板短且航速慢的護衛空母來說也輕而易舉,所以,日美航空母艦運用程度上展現了巨大的落差。

日本海軍是否像美國海軍一樣進行了油壓式彈射器的開發筆者無從而知,但是不管是油壓裝置的心臟部位、作動器,還是防漏油的油封材料等等的開發與生產,日本都早已大大落後於美國,想要將使用大型油壓裝置的油壓式彈射器實用化,相關研究是不可缺少的,故日本海軍直到最後都未能開發出油壓式彈射器也是必然的結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被重力束縛的靈魂 的精彩文章:

TAG:被重力束縛的靈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