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蕁麻疹最怕你做三件事!做好了,病就有好了

蕁麻疹最怕你做三件事!做好了,病就有好了

本文理論依據:《中藥學》、《中醫癥狀治療學》

列位看官,連日來,有不少網友為本訂閱號留言,希望得到一些關於蕁麻疹的調治之法。今天,我們撰寫此文,特意為看官解說一張名家驗方。閑言少敘,組方如下——

白鮮皮15克,浮萍15克,地膚子15克,苦參10克,生地黃15克,赤芍10克。水煎服即可。

是名方必有出處。上方的擬制者,乃是我國當代著名中醫學家劉冠軍教授。此方作為一張治療蕁麻疹的臨床驗方,對於止癢有很好的作用,被多部中醫學專著收錄,供後學研究和借鑒。

通過此方,我們應該看得出,其實蕁麻疹最怕我們做三件事情。三件事情做得好,蕁麻疹自不會興風作浪。哪三件事?這就是清熱、除濕、祛風。

其實,這涉及到祖國傳統醫學對蕁麻疹病因病機的認識。簡而言之,風、濕、熱三邪,是誘發蕁麻疹的最常見的因素。

先說風。蕁麻疹這個病,很多人都有來無影去無蹤的印象。驟然發生,之後又全然消失,說不定什麼時候捲土重來,這些都如風一般來去不定。所以古人取類比象,將風邪一直視為誘發蕁麻疹的最主要因素。

再說濕。這就是當代人的生活習慣有關係了。飲食的過於辛辣、油膩,高脂肪和高熱量,都導致中醫裡面所說的「濕熱內積」。濕熱一旦蘊於皮膚腠理,就可能發為蕁麻疹。

濕邪鬱積日久,難免生熱。濕熱蘊蒸皮膚,使得營衛失和、阻遏氣血運行,這就進一步加重了癥狀。此時兼外感風邪,就難怪蕁麻疹經常發作了。另外,如果一個人情志不舒,久而久之郁而化火,使得熱入血分,化為內風,最後也會成為發病的根由。當然,如果患者外感風熱,阻遏營衛,同樣也容易發病。

總而言之,風邪、濕邪、熱邪三者,相互夾雜,纏綿不清,最終讓病情難愈。這個時候的患者,可能有什麼表現呢?主要就是疹塊色紅、瘙癢劇烈,略高於皮膚,觸摸較熱,患者平時口苦口乾。如果拖延日久,熱邪傷津,還可能帶來津虧血燥的癥候,體現為脫屑、皮膚乾燥等現象。

這個時候,我們該怎麼做呢?上面提到的驗方,可以幫助我們祛風、清熱、利濕,同時還可以潤燥活血。為了您看著方便,再把組方贅述一遍:白鮮皮15克,浮萍15克,地膚子15克,苦參10克,生地黃15克,赤芍10克。水煎服即可。

這裡面,白鮮皮性味苦,寒,功在清熱燥濕,祛風解毒。浮萍性味辛,寒,善於宣散風熱,透疹,利尿清熱。地膚子,性味辛、苦,寒,功在清熱利濕,祛風止癢。苦參性味苦,寒,善於清熱燥濕,殺蟲,利尿。這幾味葯綜合在一起,奏清熱、祛風、利濕、止癢之功。配合生地滋陰清熱,赤芍活血化瘀,效果自然值得期待。

臨床應用,此方是有一些加減法則的。比如血熱,可以考慮加一點牡丹皮和梔子。風盛的,可以考慮加一點防風、蒼耳子。再比如濕氣太盛的,可以加一點蒼朮、茯苓、薏苡仁。血虛的,可以加一點何首烏、阿膠、當歸等等。總而言之,以此為基礎,靈活化裁,可謂妙趣橫生。

當然,名家驗方固然值得借鑒,但是看官在具體應用的時候,務必請中醫師辯證指導,以求萬全。因為脾胃不和、風寒外束、氣血兩虛、血虛風燥等等病機,也都可以誘發蕁麻疹。這個時候,我們還需要改變治療策略,靈活應對。這世上絕沒有以不變應萬變之法。

好了,文說至此告一段落。看官意下如何?請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蕁麻疹 的精彩文章:

蕁麻疹帶狀皰疹 頑固腳癬、手癬 反射療法教你如何增強皮膚的免疫力
蕁麻疹真的可以要人命嗎?

TAG:蕁麻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