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評價 AlphaGo Zero?

如何評價 AlphaGo Zero?

AlphaGo Zero是谷歌下屬公司Deepmind的新版程序。

從空白狀態學起,在無任何人類輸入的條件下,AlphaGo Zero能夠迅速自學圍棋,並以100:0的戰績擊敗「前輩」。

2017年10月19日凌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上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中,谷歌下屬公司Deepmind報告新版程序AlphaGo Zero:從空白狀態學起,在無任何人類輸入的條件下,它能夠迅速自學圍棋,並以100:0的戰績擊敗「前輩」。Deepmind的論文一發表,TPU的銷量就可能要大增了。其100:0戰績有「造」真嫌疑。

拋棄人類經驗」和「自我訓練」並非AlphaGo Zero最大的亮點,其關鍵在於採用了新的reinforcement learning(強化學習的演算法),並給該演算法帶了新的發展。

AlphaGo Zero僅擁有4個TPU,零人類經驗,其自我訓練的時間僅為3天,自我對弈的棋局數量為490萬盤。但它以100:0的戰績擊敗前輩。

現在很多文科博士不好畢業。很多文科博士很累,並不是因為需要你有多聰明,而是需要你看很多文獻。這樣的工作,是可以被人工智慧取代的。有了資料庫,我們做學術和古人做學術就很不一樣了。清朝的乾嘉學派做了很多考據工作,那些工作如果交給AI做,很快就完成了。那些人如果生在今天,就會不幸一些,他們博聞強識的長處,沒有辦法發揮得淋漓盡致。我們照著過去的路子做學術,很多時候就不再能走得通。很多人想,過去的大師有什麼稟賦,如果我也有,就可以達到跟他一樣的高度,這是不會的。稟賦要跟時代結合起來才有意義。吳承學老師寫了一篇《微信上的萬里校書記》,放在過去,是不可以想像的。過去誰做了這樣的工作,非常不容易。今天,完全有可能一個文科博士,花了七八年時間做好一篇博士論文,在他快寫成的時候,人工智慧介入,半個小時完成了同樣的工作。

人工智慧的介入,會給很多職業帶來衝擊。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一些體力勞動者,比如送外賣,裝卸貨。實際上,難道寫論文就不是體力勞動嗎?體力勞動在博士研究生的工作中,佔到了很大的比重。很多時候你能做出成果,不是因為你比別人更聰明,更有洞見,只是因為你比別人更勤奮,更走運,有機會見到別人見不到的材料。我的職業寫作,人工智慧也很容易介入。現在人工智慧已經可以寫新聞稿,寫地震報道、財經稿件。很快,也能夠寫流行雞湯,隨筆散文。今天,還有很多新媒體從業者報名學習「如何寫出10萬加的文章」,明天,人工智慧就可以批量生產10萬加了。不過,這並不會對業已賺到錢的人造成太大打擊,因為他們已經賺到錢了。很少有什麼錢可以賺一輩子,如果有什麼錢可以賺一陣子,又合理合法,就非常不錯了。這種變化,從根本上講,並不是人工智慧帶來的。任何事情,都有它的生命周期。即便沒有人工智慧,像學京劇、吹嗩吶、說書,這些行當也慢慢不行了。但它們的變體仍然可以在新的時代找到新的適應方式,比如當演員、談鋼琴、講脫口秀。有些定式徹底廢棄不用了,有些定式局部做了改進,演化出新的變化。有種說法,未來的時代,人人都得會編程,不會就是廢材,會被淘汰掉。

有人三四十歲了,聽到這話,趕緊去學編程。這是沒有必要的。為什麼呢?因為即便到了那個時代,你也已經死掉了,至少是退休了。所以完全不用擔心。我們不需要與人工智慧賽跑。就好像老虎要吃人,我們不需要比老虎跑得快,只需要比周圍人跑得快,就不會被吃掉。如果你周圍很多人都不會編程,你有什麼好害怕的呢?如果把50歲的孔子扔到現在,他也會很麻煩,很多東西,他已經很難再掌握了。他會出現很難與時代適應的問題。但如果是把10歲的孔子扔到現在,就一點問題也沒有,他會適應得很快。所以,我們的最大問題,並不是不懂什麼,而是不再年輕,不再了解新一代人。不過這個問題也不要緊。只要我們不比周圍的人跑得慢,就無需太過擔心。有些人什麼都不會,只會種地,人工智慧來了,他們就要受苦了嗎?不。從另一個角度看,他們要享福了。

人工智慧要幫他種地了。他就可以躺在家裡因為失業而領國家補貼了。雖然發不了財,但相比付出來講,還是不吃虧的。只要我們能大體保證和周圍人一樣的節奏和步伐,就完全不用擔心自己變成廢材。變成廢材的唯一路徑是,活得足夠久——活到別的不適應新時代的人都死了,自己還沒死,就真的成了廢材。但鑒於自己不可能那麼長壽,所以廢材的問題自然而然解決了。有人否認這一點。他們認為,人工智慧會帶來天翻地覆的變化,此刻的人類正站在節點上。未來,永生是可能的。這個觀點,就牽涉到另外的話題了。我並不想做更多的說明,只想簡單說一句:以佛教的看法,並沒有什麼永生和死亡,有的只是,新東西不斷替換掉舊東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現實 的精彩文章:

TAG:科技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