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萬年來誰著史:晚清時代的李鴻章

一萬年來誰著史:晚清時代的李鴻章

李鴻章其人,大抵是和晚清的命運捆綁在一起的,從少年時代專心科舉,到壯年時代戎馬疆場,中年時代坐鎮一方,晚年推行洋務,以求圖強,站在清朝的角度上,是系命之臣。可以和另一個人比較,大明朝的張居正。李鴻章號稱李合肥,張居正號稱張江陵,這是以故鄉為稱號,他們都是朝代中晚期的力挽狂瀾之臣,為明朝和清朝在當時的維持和富強有極大的貢獻。如果沒有張居正,以嘉靖末年的情況,明朝會提前數十年進入財政危機,而土地兼并的問題也會更加嚴重,張居正在隆慶、萬曆年間的改革和治理一掃嘉靖朝的氣象,重新充裕了明朝的國庫,在軍事上他重用戚繼光等名將,南御倭寇,北築長城。張居正時代的長城修築非常紮實,最有名的就是山海關。當然,城池再堅固,也要有人守才行,這就不是當時所能估計的了。

相對於張居正對大明的重塑之功,李鴻章的貢獻也絕對不小。他一手練出了淮軍,是平定太平天國的主要人物,如果沒有李鴻章,那麼清朝可能在19世紀中葉就會滅亡。除了鎮壓太平天國、平定捻軍起義等一系列軍功,李鴻章還大力推行洋務運動,並且從自己的淮軍做起,改革軍制,直接向西方學習。李鴻章洋務運動的直接產物,一個是新式軍隊,這支重新打造的淮軍也是後來袁世凱等北洋軍閥軍隊的起源,另一個就是北洋水師。在李鴻章的主持之下,北洋水師一度成為亞洲最強、世界第七的艦隊,這個成果在積貧積弱的晚清是極其突出的。

到此為止,和中興大明朝的張居正相比,李鴻章做的堪稱亞匹。但隨後,李鴻章的巨額軍費開支不再能夠持續,這裡面的原因是比較複雜的,既有清朝財政收入的問題(包括上海等地關稅完全交給外國)也有財政收入分配的問題,而李鴻章及其北洋水師能爭取到多少經費,這在晚清並不是一個經濟問題,而是一個政治問題,實際上慈禧的壽宴要比水師的彈藥更加受清政府的重視。

最終李鴻章和北洋水師以及新式陸軍迎來了檢驗成果的時刻,某種意義上講這樣是清朝對19世紀的中國的歷史責任所交付的答卷。而甲午戰爭中先後對日本的陸地戰、海戰都無情地擊破了清朝表面上的繁榮強大,真實地揭露出這個年邁的封建王朝的實際實力和殘酷處境。之後李鴻章由於作為清朝的代表,簽訂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如《馬關條約》為人所不齒,其歷史聲譽也就此定性。張居正雖然在私人作風上聲譽不佳,但其功勞與才能則得到史學家的充分肯定,而李鴻章一生所為,南北驅馳,發奮圖強,忍辱負重,則無助於他的名聲了。

李鴻章和甲午戰爭中清朝的失敗,其實並不是一場戰役的失敗,責任也不在李鴻章個人,他所做的,可以認為是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下,一個傳統封建官僚所能做的最好的了,張居正的作為,也大抵在這一程度。所不同的是,大明朝所處的時代,還是傳統的天下和九州,而晚清所處的時代,則是三千年來所未有,中國已經進入了全球的競爭之中,他在舊規則下做到了他能做的一切,但舊規則依舊束縛著他。唯一的路徑在於改變規則,而這就進入了下一段歷史。

公元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前夕,李鴻章收到了青年孫中山的長信,「歐洲富強之本,不盡在船堅炮利、壘固兵強,而在於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四事者,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也」,他忙于軍務,未有進一步接洽。當時孫中山28歲。

公元1843年,李鴻章出仕北京時曾做《入都》詩十首,以第一首最為著名,他寫道「丈夫只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當時李鴻章21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鳴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是非功過誰來評:歷史漩渦中的大明重臣史可法
劉備與諸葛亮:談笑之間,決定了天下三分的大戰略

TAG:小鳴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