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日俄戰爭打響後,清廷考慮再三,最終決定:向科舉制開火!

日俄戰爭打響後,清廷考慮再三,最終決定:向科舉制開火!

作者:金滿樓

庚子年後,曾有人以「中西學優劣」相問於光祿寺卿、京師大學堂監督張亨嘉,張答曰:

「中國積弱至此,安有學?即有學,安敢與外人較優劣?

假而甲午爭朝鮮,一戰而勝日;戊戌援膠州,再戰而勝德。諸夷伎足東望,謂中國之盛由人才,人才出科舉,歐美各邦將有效吾楷折八股而立中華學堂者矣!」

憤激之辭,以詼諧出之,聞者莫不傾倒。

當然,這只是個真實的歷史段子。不過,從中也可聞出幾分「優勝劣汰、勝王敗寇」的進化論味道。

而嚴復引進的這一調調,在甲午年後更是極為風行,而首先撞在槍口上的,正是沿襲千年的科舉制。

戊戌變法期間,康有為等維新黨人提出「廢除八股、改試策論」,尚未觸及科舉存廢本身,已經激起了眾士人們最強烈的反抗。

如唐德剛所言,科舉考試乃涉及到「數百翰林、數千進士、數萬舉人、數十萬秀才和數以百萬童生」的榮譽和進身之道;、

康有為考中進士不過數年,卻企圖將這一數以千萬人已為之奮鬥或正為之奮鬥的制度廢除,這意味著什麼?

這意味著這些人所做過的努力付之東流,如今說取消就取消,這筆帳又如何算?!

果不其然,消息一傳出,天下的讀書人一個個激憤異常,口誅筆伐不算,據說直隸的一些士子甚至打算對康有為行刺,從肉體上消滅這個「名教罪人」。

居然會出現這樣的結果,恐怕是康有為等人始料未及的。

歷史潮流,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在很多時候,其實是沒有道理可講的。

1904年7月,清廷按常例舉行甲辰科會試,由於次年宣布廢除科舉,因而此次科考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

值得一記的是,這次殿試的前三名為:狀元劉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

最後一次的進士則有以下聞人:

譚延闓,35名;蒲殿俊,41名;陸光熙(陝西巡撫陸鍾崎之子),62名;沈鈞儒,75名;黃遠庸,80名;湯化龍,108名;張其鍠,118名。

就在同一年,日俄戰爭爆發,兩個強盜在中國的大地上大打出手,而主人卻只能無奈又頗為無恥的高掛「免戰牌」,宣布在這一場令國人蒙受恥辱的戰爭里「嚴守中立」。

無論誰是這個戰爭中的贏家,清廷這種夾起尾巴做人的鴕鳥政策都將令後人感到羞愧。

清末新政以後,各省普設新學堂,「時局多艱,儲才為急」也成為朝中大員與各省疆吏們的共識。

痛定思痛之下,舊科舉的不合時宜及與新學堂的抵觸顯得格外的鮮明,「東西各國富強之效,無不在於學堂」,「設學堂必自廢科目始」。

由此,科舉制度也就走到了終點。

1905年,直隸總督袁世凱會同盛京將軍趙爾巽、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周馥、兩廣總督岑春煊、湖南巡撫端方聯銜會奏。

其中,諸大臣以科舉「阻礙學堂、妨礙人才」為由,「請宸獨斷,雷厲風行,立沛綸音,停罷科舉」。

詔書一紙,鄉試、會試、科考、歲考一律停止,行之千年的科舉制終於壽終正寢。

而一場戰爭竟然促使了科舉的廢除,這大概也是千萬讀書人沒有想到的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滿樓風雨閑讀書 的精彩文章:

魯迅的祖父進士出身,沈葆楨為何說他是個「書獃子」,不能做官?
退政儀式上乾隆拒交國璽,嘉慶當場傻眼:皇阿瑪,您怎麼可以這樣!

TAG:滿樓風雨閑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