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德經》七十九: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德經》七十九: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和解很大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下殘餘的怨恨;用德來報答怨恨,這樣可以算是妥善的辦法呢?因此,有道的聖人保存借據的存根,但並不以此強迫別人償還債務。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據的聖人那樣寬容,沒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刻刁詐。自然規律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永遠幫助有德的善人。

能不能化解怨恨,在一個人的胸懷。胸懷寬廣者必然能涵養包容萬物,寬容豁達,善解人意,博愛大眾,面對怨恨必然能做到一笑泯恩仇,揮手間忘卻一切不快之事。一個人有沒有修養,最大的體現就是他的胸懷。胸懷寬廣,能得到更多人的善意和支持,更多人願意與他交往,與他共事,得到更多人的尊敬。這樣的人,往往能取得更大的成就,這也是偉大的人物與普通的人的區別。

有道的人和有德的人,就是如此,他們胸懷寬廣,心存寬容,善於理解他人的難處,而不強求他人,他們包容他人,他們如天地大海般包養萬物,不求回報,給他人機會,讓他人自己領悟,用自己的行為去感化,以自己的行為做標準,讓他人在生活中慢慢理解一個寬廣的胸懷,一顆寬容的心。

一個人如果凡事斤斤計較,對任何事耿耿於懷,不能吃任何虧,不能容任何人,不能原諒任何人,對自己寬鬆,對他人嚴格,那這樣的人也得不到他人的認可,得不到他人的尊重和支持,沒有他人幫助,也不會有太大的發展,一個人的奮鬥,一個人的能力始終有限,他的成功也會受到限制。一個太自私狹隘的人,必然成為一個孤立無援的人,必然將面對更多的荊棘和阻礙,也必定難以取得成功。

大道雖然沒有親疏之分,對人都一樣,但永遠伴隨德善之人。同一片陽光照耀所有人,德善之人並不獨自享用,分享他人,讓他人能一起享受溫暖,無德無善之人害怕他人一起享用,獨自佔有,驅逐他人,以為自己享用就能得到更多,殊不知陽光照耀所有人,並不能獨佔,如此反而讓他人反感,最終只能自己孤獨。

無德之人就如那些徵稅之人那樣,對商人百姓嚴苛,有時更是貪得無厭,要求更多,如果有商人百姓出現一點問題,將受到他們更加嚴厲的對待,甚至乎絕人生路。有時就算無事,也會以稽查之名,扣拿卡要。他們本身拿著百姓賦稅給予的俸祿,卻不幫百姓做事,反而態度蠻橫,這種人必將受到眾人的厭惡和唾棄。

三國鼎立時期,孟獲的叛亂嚴重危害了蜀國的穩定,但諸葛亮在討伐南中時,卻一次次放走對手孟獲,最後使桀驁不馴的孟獲心悅誠服,從此效忠蜀漢,聽命於諸葛亮的調遣,成為蜀國鞏固後方的基石,成為諸葛亮北伐堅強的後盾。

曾國藩在京城做官時,有一天,湖南湘鄉老家來信,稱府上為蓋新宅,與鄰居為一牆之隔的地界發生爭執,幾乎鬧到要打官司的地步,甚是不快,欲求助曾國藩的權勢。曾國藩收到此信後,聯想起康熙年間大學士張英寫的兩首詩。於是便寫了一封長信給弟弟曾國潢,並附上張英的詩:「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有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曾家父子兄弟讀了曾國藩的信和此詩後,愛心油然而生,胸襟豁然開朗。「讓他三尺有何妨」!毅然將地退縮了三尺。曾家的這一舉動,深深地感動了鄰居,其鄰居不僅不再與曾家爭執,見自家的地很方便曾家,也秉著「讓他三尺有何妨」的愛心與寬忍,轉讓給了曾家擴建新宅。於是就有了歷史上著名的「六尺衚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道學宮 的精彩文章:

TAG:小道學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