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試用兩天HomePod之後 已經不能想像中文版的會有多蠢了

試用兩天HomePod之後 已經不能想像中文版的會有多蠢了

搜狐科技 文/Jack Mak 呂林軒

上手評測視頻:蘋果HomePod體驗視頻

相對於Google Home澳洲售價$199澳元(約合人民幣¥1000元),Mini版甚至才$79澳元(約合人民幣¥400元),HomePod的價格究竟高在哪裡呢?

購買初體驗:它可能沒有那麼火

在筆者所在的澳洲悉尼,HomePod的銷售情況似乎並沒有想像中火爆,即便在正式開售前幾天,預定頁面依然顯示2月9日可以提貨。而正式發售的2月9日當天,澳洲悉尼CBD的APPLE旗艦店,客流量也和日常沒有太大區別。

網上所傳的斷貨也並不是搶購導致,而是實實在在地沒有貨源吧。

(2月9日正式發售當天,悉尼CBD Apple旗艦店門口)

當APPLE小哥從倉庫里把HomePod取出來交到我手上時,感覺比我想像中沉。官方參數凈重2.5公斤,加上盒子估計得有3公斤,把它背著走車站坐火車再步行回家,不算一件特別容易的事情。

有車的各位可以忽略這一部分。

一次沒太多驚喜的開箱

回到家,把HomePod從盒子里取出來時,不自覺地小心翼翼起來。表面是類似於泡沫的材質,官方稱作無縫網格織物(seamless mesh fabric),輕輕地用手指按就稍微感覺有點凹下去。所以某些有捏泡沫或者泡泡紙癖好的朋友,可千萬不要太手賤了哈哈,家有貓星人的估計也得小心。

HomePod一共有黑/白兩個版本,本次測評使用的是黑色版本,蘋果官方叫「深空灰」。照片上看的可能比較像線球,但由於實物是3D的緣故,網格看上去會有放大的眩暈感,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個「黑鳳梨」。

當插上電源,頂部玻璃屏幕呼吸燈點亮的那一剎那,還是非常吸引眼球。

GIF

(頂部呼吸燈)

需要強調的是這個屏幕只能顯示中那團不同顏色的光暈以及調節音量的+/-符號,無法顯示更多的具體信息。

不過一台智能音箱並不一定需要太多的顯示需求,通過這種光影色彩的變動就足夠在外觀上體現科技感。

拆了之後怎麼放是個問題。HomePod身高6.8英寸(172mm),胖5.6英寸(142mm),說它是「鳳梨」一點不為過,用手剛好可以托起來。

這意味著它並不佔地方,能夠比較好地作為擺件放置在工作台、茶几等位置。

初使用:觸控和語音雙模式

使用前,必須先把HomePod和自己的iOS設備進行配對。打開iPhone的藍牙和Wi-Fi,靠近HomePod兩秒鐘即可識別,兩分鐘不到即可完成設置。

按照蘋果一貫的調性,毫無意外地,HomePod不支持除iOS以外的所有設備,但意外的是連自家的MacBook也不支持,只能適用於iPhone、iPad和iPod的部分機型。

(圖自Apple澳洲官網)

綁定好設備後,想要和HomePod產生互動,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觸摸頂部的屏幕,一種是語音喚醒。

【觸摸屏幕】

觸控可以實現音箱的基本操作,按照說明書如下:

GIF

當然,這麼大的一塊觸摸屏自然而然也就成為了指紋收集器和灰塵收集器。

【語音控制】

而語音控制的話,喚醒詞依然是熟悉的「Hey Siri」,然後就可喚醒HomePod進行語音控制。

和發售地區相對應,HomePod里的Siri也只支持三種口音的英語(英美澳),而不像iPhone上的Siri那樣可以支持多國語言。並且,很多功能需要手機和音箱設置成相同的語言才能使用。

也就是說,即便你iPhone用的是中文Siri,一樣要把它換成英文的Siri才能正常使用HomePod,而且如果發音不準確它就識別不出來了。(自此,越來越多的人找到了練習英語口語的理由。)

而堅決不用英語Siri裝X的朋友,可能就要等中國區不知道什麼時候發售,中文版開始支持之後才能真正體驗Homepod的樂趣了。

除此以外,想通過Siri來語音控制點歌,現在暫時僅支持Apple Music,意思是用戶還必須額外訂購Apple Music服務。

但如果想用第三方音樂應用來播放,就只能在手機上進行點選操作,再用AirPlay傳輸到HomePod播放。這相當於把HomePod變成了一個藍牙音箱,只能用Siri語音進行諸如「下一首」「暫停」等簡單操作。

Siri依然是重頭戲,但沒有那麼聰明

先來看看Homepod上的Siri可以做些什麼:

?播放音樂&控制;

?調節音量大小(雖然音量可以設置最大100,但Siri會很貼心地提醒你可能太大聲,問你是不是堅持調成100);

?設置鬧鐘;

?查天氣;

?發送簡訊(前提是你要把所有聯繫人的名字改成英文(黑人問號?);

?發送微信(以為有驚喜,結果還是要在iPhone上二次確認,那有啥用……)

?翻譯中法德意西六種語言(翻譯質量非常感人……)

當然,作為Apple智能家居布局的一員,HomePod也能用於控制其他的智能家居。(不過手頭上暫時沒有其他智能家居,只能等音箱回到搜狐科技的北京辦公室再繼續仔細研究。)

然而,某些功能是iPhone上的Siri有,但HomePod不支持的,比如:打電話、規劃路線和查詢交通、設置Siri性別。

可是當網路環境不佳時,Siri的響應速度非常慢,即便是調節大小聲這樣的操作。

此外,不同於手機中喚醒Siri時會首先錄入聲紋來區分主人,在測試中我和朋友向HomePod發出「Hey Siri」的指令都同樣被識別。不過考慮到這是一個家用的設備,可能不做這麼私密的設定也有一定的道理,不過被無意識的喚醒時長發生會讓人比較頭疼。

(手機上使用語音喚醒Siri時會先錄入幾次以存儲和識別聲紋)

另外,不同於Google home有一個實體開關,或者像渡鴉H有專門的麥克風關閉按鈕,HomePod似乎只要連接上後就會一直保持語音識別的待命狀態。儘管蘋果的隱私政策是叫了hey siri後才開始上傳到伺服器識別,但有的時候這種情況很讓人沒有安全感,甚至誤觸發的幾率也很高。

比如你睡覺的時候要是無意間喊出了句「hey Siri,看電視」,結果半夜突然發現電視機打開了,會不會嚇出一身冷汗?

體驗之後,我覺得大致可以這麼來總結HomePod中的語音交互——

我們看到了蘋果第一個打通所有設備終端(除開耳機,但應該也不遠了)的智能語音平台Siri,但它從硬體適配到軟體調取,依然規規矩矩地守在蘋果的生態里。

這是一種整合,但偶爾也過於死板。比如出於競爭的考量,HomePod並不能支持用戶數量龐大的Spodify,同時音樂播放需要先付費訂閱Apple Music,賺錢是一把好手的蘋果,並沒有在HomePod上賦予更多的想像力,HomePod的Siri中規中矩甚至稍顯笨拙。

未來隨著更多介面的開放,我們期待HomePod還會有更多的可能。

被誇的音質的確值得雙擊666

如同此前各家外媒的提前評測,Apple的HomePod的音質可以說是完爆目前市面上所有的智能音箱,包括Google Home和Amazon Echo等。

這些智能音箱並不是以音質作為核心賣點,同時這些競品的售價有的可能還不夠買HomePod外面那層「織狀物」,因此HomePod的音質可以說真的是用鈔票換來的。

HomePod內置Apple A8晶元,1個低音炮,6個麥克風,7 個高頻揚聲器陣列。

與此同時,它內置的麥克風能夠根據房間反射回來的聲波建立房間空間模型,從而自動調節各個揚聲器的聲音大小,達到最佳音質。實際的音質在我們的測試視頻中有基本的展示,至於到底有多好,我想你最好還是自己聽一次才能下結論。

換句話說,拋開Siri不談,如果你單純想買一台2500元這個價位段的藍牙音箱,加上蘋果的品牌信仰加成,HomePod的音質已經基本值回「票價」,這或許會成為一些人購入的主要理由。

小結:一個帶Siri的高品質音箱

總的來說,HomePod版的Siri比iOS上原本就雞肋的Siri更加雞肋,但音質確實很棒。所以與其說它是音箱版的Siri,不如說它是一個帶Siri的高品質音箱。

甚至說,本以為會是Siri唱主角的獨立硬體的首秀,結果HomePod讓Siri的笨拙更加顯而易見。

也許Apple早就知道比智能,Siri暫時無法和Google Assistant以及Amazon Alexa掰手腕;因此把精力集中到音質,通過長處來掩蓋短板,未嘗不是一個好辦法。

但,是不是真的有這麼多人願意花2600人民幣來追求音質,這就要看首批鐵粉用戶的口碑以及未來市場的反應如何了。

我已經不敢想像,中文版的HomePod得有多蠢了。

訪問:

蘋果在線商店(中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cnBeta 的精彩文章:

韓國月底將禁止使用匿名銀行賬戶進行加密貨幣交易
零下10度寒風刺骨 張朝陽半裸晨跑驚詫路人

TAG:cnBet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