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北京昌平區陽坊鎮前白虎澗村寶雲寺遺址考古調查報告

北京昌平區陽坊鎮前白虎澗村寶雲寺遺址考古調查報告

原標題:北京昌平區陽坊鎮前白虎澗村寶雲寺遺址考古調查報告


2014年10月,為恢復轄區內寶雲寺的建築,北京市昌平區陽坊鎮政府委託北京寶雲寺籌建單位,邀請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文研所")對該遺址進行施工前的考古勘探,以確定遺址的四至範圍。當月24日,文研所委派工作人員前往實地踏查,踏查結果認為,遺址現有的埋藏狀況不具備實施勘探的條件。有鑒於此,31日文研所再次派員前往現場做補充調查,以期通過對地面遺存的觀察,為遺址提供一個相對準確的界閾。現將兩次調查的情況彙報如下:



1. 寶雲寺籌建單位提供的材料提供了以下信息:


寶雲寺遺址位於陽坊鎮前白虎澗村西二道河"北京後花園"景區(又稱"白虎澗景區")內(圖一)。該寺毀於"文革"中,2011年作為"二道河廟落遺址群"的組成部分,列為區文保單位。


遺址內除出土過大小開條磚、筒瓦、石臼等遺物外,還曾挖掘出一通明成化十二年(1476)樹立的聖旨碑。碑文中有"寶雲至(自?)唐祖(阻?)今歲千年"句,又曰:廟宇曾於明英宗天順元年(1457)得到過重修。此外,《康熙昌平州志》也有"寶雲寺在駐蹕山"的記載。綜合上述信息,該材料推測:寶雲寺的始建,或與武則天借佛教宣傳、稱帝建國有關,具體營造年代應在唐長壽二年(693)。

2.遺址所在的位置,當地俗稱"月亮灣"(圖二)。


3."月亮灣"為一由兩條山路合抱的坡地,山路大致沿溪澗而行。自月亮灣西南岔道口,順東側山路向上攀登。上行約100米,左側山坡上出現第一道礫石壘砌的堤壩,以後又陸續可見第二、三道壩。行至約300餘米處,遇到的已是第七道堤壩了。堤壩起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同時也將整個山坡分隔為一階階台地,寶山寺遺址即坐落在第七、八兩道壩圍護的台地上。


4.所有堤壩均由礫石砌就,外表頗顯古舊。圍擋起的階梯狀台地,都是由風化的砂礫堆積而成,不適宜種植作物,唯有雜草、灌木和細小的樹木。


5.第七、八兩道壩圍護的兩階台地,夾於兩側山溪之間,寬約80米。第七階台地進深約20米;第八階台地兩側略內收,進深約30米;寶雲寺現存的地面建築遺迹多集中分布在這兩個區域。


6 . 從整體上看, 兩階台地上殘存的建築群應當是坐北朝南的。但寺廟的正門,據村民介紹,卻是設在第七階台地的東北角上。就現狀看,這裡隔著山澗與東側山路大體處於同一水平位置,其南側尚見石磨盤、石碾、石條等遺物(圖三、圖四)。東側寺廟的外牆似沿溪澗而建,牆基部分依稀可辨,內中包含有殘斷的青磚(圖五、圖六)。儘管西、南兩面的院牆已無跡可尋,不過,在台地的東南側還佇立著一組建築的殘垣斷壁(圖七),部分牆體保存尚多。

7.第七、八階台地間落差甚小,後者單獨建成了一進院落。正面院牆東西闊約35米;中部留有踏步殘跡,寬約5米,進深約4.5米,應為聯繫兩進院落的門道(圖八)。牆內側連接一組建築遺存,左右各為一近方形房屋的基礎,面闊、進深均約9米;中間夾著與門道相連的穿堂(圖九)。該組建筑後身保留著一座殿基,兩者相距約12米。殿基面闊10米,進深6米,前臉保存尚好,左右見有石構件,附近卧一龜趺。龜趺通長1.6米,寬0.8米(圖一〇~圖一二)。


8.殿基以上仍有多道石壩圍成的台地,但已見不到建築的痕迹,且部分石壩牆體整齊、外表頗顯光鮮。


9. 第七道壩以南約4 0 米處, 溪澗以西,有一處古井遺迹,當地謂之"虎井",據說長年不枯。


10.寺廟正門東北60米處,溪澗和山路的東側,另有一組礫石砌就的院落,佔地面積至少在460平方米以上(圖一三)。



由於月亮灣一帶的台地皆為風化的砂礫堆積,故無法進行考古勘探,判定遺址的年代及四至。針對以上材料羅列的10條推測,文研所暫時只能依據調查材料做些初步判斷:


1.據殿基及附近出土的龜趺、石構件等,可以確信,第七、八兩階台地上的建築遺迹,應即寶雲寺舊址,其主體的北界似不應更向山坡上延續。考慮到第七道堤壩陡直的落差,寺廟正門放置在東側,便於出入,亦盡情理。虎井是附近唯一一處長年不枯的水源,當也是遺址的附屬遺迹。至於廟門東北的那組獨立的院落,因未見可以定年的遺物,其與寺院的關係暫只能存疑;但空谷之中,相隔僅60米的距離,還是讓人引發聯想。


2.月亮灣所在山地,堤壩台地甚多,由於其中的堆積皆為砂礫石層,不適宜耕作,因此礫石壘砌的石壩只是單純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低於遺址所在位置的第一至第六道壩,外表古舊,與第七、八兩階台地的堤壩、院牆的基礎樣式接近,可能時代並不晚。遺址以上的堤壩,有些修造得比較規整,外表也顯得更為鮮亮,但從對建築群落所起到的保護作用來看,至少其中一部分的始建應該不晚於遺址的年代。換言之,月亮灣一帶人工壘砌的堤壩,似多與寺院本身相涉。

3.據所出龜趺及遺址內曾經出土大小開條磚來看,地表殘留的基址應為明清以後所建,其中的龜趺或暗示:的確有過一通成化十二年的聖旨碑。


4.裸露在地表以上的建築遺存顯示,明清以後的寺院規模並不可觀。


5.儘管現存基址時代較晚,但成化十二年聖旨碑的記述若不誤的話,則該寺的前身或可追溯到唐代,只是很難說與武則天有必然的聯繫。寺名"寶雲"即便典出《寶雲經》,但該經蕭梁時已由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與僧伽婆羅譯出,時間遠早於李唐、武周。雖然長壽二年(693),菩提流志等人又搞出一個新的譯本,並且其中也確實增添了"日月光天子"於"摩訶支那國""故現女身,為自在主"等內容,但經名卻已改成了《寶雨經》。


史料稱,唐載初元年(689),沙門表上《大雲經》並《經疏》,其中出現"即以女身當王國土"等文字,武則天遂於天授元年(690)建周稱帝,並詔"兩京及天下諸州,各置大雲寺一所"。《寶雨經》新譯晚了三四年,但仍得青睞,所以,聖歷二年(699)女皇帝在為另一部新翻的《大方廣佛華嚴經》作序時提道:"朕曩劫植因,叨承佛記。金仙降旨,《大雲》之偈先彰;玉扆披祥,《寶雨》之文後及。"儘管如此,但卻也並沒有特為此建寺的記載。其實這部新譯的《華嚴經》,也是武則天用說符命的重器,但同樣找不到為其興建廟宇的史料。


這就是說,即便寶雲寺的始建年代可以上及唐代,那它的建立也與武周沒有直接的關係--倘若有關的話,名稱也該是"寶雨"而非"寶雲"。名曰"寶雲"的寺院在各地並不罕見,有些始建的年代也明顯早於唐,例如衡水極為出名的那座寶雲寺,就被認為是座隋寺。


6.但不管怎麼說,成化聖旨碑(該碑今已遺失,也無拓本可供參考 )提到了寶雲寺遺址與唐代的聯繫,而既有文獻也顯示,元代以前,白虎澗一帶即香火旺盛,且整個昌平地區唐、遼、金時期的寶剎甚多。那麼將來的考古發掘,說不定能在遺址的下面,找到些年代更為古老的遺存。


(作者王策、劉風亮分別為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研究館員、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工作人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考古 的精彩文章:

03.後母戊鼎
簡報 | 江蘇揚州郭庄隋代墓葬發掘簡報

TAG: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