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國外捎來的紀念品

國外捎來的紀念品

日前,一位和我退休後已經很少見面了的朋友,從英國旅遊歸來捎給我一個造型別緻、圖案異國風味的煙灰缸作為紀念品,真是很感謝的。東西不一定有多貴重,但我知道得到來自國外的紀念品意義。因為去年在美國時有過這樣的經歷,需要先鎖定一個親友名單,然後考慮價格要適宜,海關允許,有當地特色,還特別注意別買來印有MADE IN CHNA東西。而在國外的時間安排都是挺緊湊的,要把捎紀念品這個任務完成好是挺辛苦的一件差事。我在家裡不抽煙,也基本沒有抽煙的客人,這個煙灰缸確實可以一直作為紀念品被珍藏的。來自外國的紀念品都承載著無聲的信息,珍藏能激活對異國的想像、回憶和思緒。

妻子珍藏著一個日本產的金白兩色相間錢包,白地上星星點點地鑲嵌著金色小花,兩相映襯精巧別緻。這是30多年前的一個閨蜜移民日本,或說是隨母親回日本時留給她作紀念的,就是說這個閨蜜的母親是日本人。這樣的情況在大連並不少見,1945年蘇聯紅軍打敗日本關東軍進駐並對大連實行軍官後,至少是一些釋放囚犯入伍的蘇軍士兵對婦女的不文明行為,老大連人是記憶猶新的。大連的婦女沒少受到騷擾,更何況那些久居大連的日本女人了。哪裡是她們的家呀,很多人就是在大連出生長大,而且當時也沒人幫她們回到日本。街上到處都是蘇聯大兵,嚇得她們只能求嫁好心的中國人收留她們。好多人知道哪家的男人是單身,就跪到中國人門前不肯離去,直到被收留成婚。於是,那些窮得一直沒有結婚的男人不花錢地娶到了一批日本媳婦,妻子的這個閨蜜就出生在這樣的一個家庭。那時有海外關係的家庭幾乎是等同於敵特嫌疑的,受到的「關照」尤甚。到了「文革」時,這樣的家庭是不能留在城裡的,她隨家下放到數百里外的一個山村。而妻子那年也隨家下鄉到了那裡,兩個大連女孩相識在那個遠離大連的小山村。否極泰來,中日建交後不久,那樣的中日家庭都按新政策回城了,而妻子直到恢復高考才考回大連的。妻子說,這個閨蜜也想考大學來著,但因母親的日本國籍未能通過政審,她只能是一如既往地無可奈何。我見過妻子的這位閨蜜,那是在大連的碼頭。她的母親一身和服裝束,對前來送行的人頻頻行日本式的鞠躬。送行幾乎是極盡了百姓人家的隆重,因為那時我們普通中國人是沒有出國機會的,大家心裡都確信這是再難見面的離別。後來她們通過信的,但漸漸地日久失聯了。那時大家都認為,日本對我們來說講永遠是遙遠而神秘的,日本的一切都是先進的。不要說閨蜜手裡自帶閃光燈的照相機,就是日本來的摺疊雨傘,都新奇金貴得我們不願去碰的,因而這個小錢包也因來自日本被我們藏若家珍了。

但沒想到,那以後不久就出現了「洋插隊」的留學、學習國外經驗的出國考察和自費出國旅遊熱,走出國門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不是什麼稀罕事兒了。當然,我十年前第一次去歐洲之前,仍想像那邊是一個很神奇的,甚至是現代化得到處光亮的世界。第一站的羅馬,感覺幾乎是黑洞洞的,斗獸場是黑的、旁邊的什麼廢墟也是黑的,馬路邊的殘留城牆更是黑的。羅馬的黑遠比不上德國科隆大教堂的黑,這座被各類資料描述得精美絕倫的建築,真是十足傻大黑粗的。我這樣說歐洲的古迹,確實涉嫌對歐洲古典藝術大師有所大不敬,但確實不是成心的。我也興奮,我也讚歎,只是這些地方沒有媒體上看到的那麼鮮亮,所見到的歐洲遠不如原來想像的那麼神奇。威尼斯的建築也都年久發黑,更糟的是狹窄處的海水渾濁得幾乎有味。比利時那個註明的澆尿救城的小男孩的銅像也太小了一點,就那麼簡單依靠在小巷邊的牆上,要不是導遊提示拍照的話,都不一定會引起大家的注意。前些日子網上說中國大媽到凡爾賽宮去跳廣場舞了,我不禁回想起走進凡爾賽宮大院門後的印象,那用矩形石條鋪就的廣場地面可是凸凸凹凹,大媽們可要注意別被絆倒啊。最浪費機會還是在盧浮宮,宮門前貝聿銘設計的那個金字塔狀玻璃罩子,我是怎麼看也說不出來該怎麼欣賞的。走到裡面,有團友讚歎是美輪美奐,而我看到的只是人頭攢動。我是色盲進而也是繪畫雕塑藝術盲,所以完全感受不到什麼藝術享受的。導遊說,那你只看看三個到此必看的作品就行了。先直奔蒙娜麗莎,到跟前才知道那幅畫不大,而且被採取保護措施罩在一個玻璃框子里。離遠點什麼也看不見,想到跟前看看,很難擠進畫前密集的人群里去。算了,就算看過了吧,趕快去看維納斯。我家以前有過一個維納斯的石膏像,完全是擺擺樣子的。而我趕到真的維納斯雕像前時,同樣是人滿為患,站在人群外幾乎是只能看到維納斯的頭像。也算看過了,而趕到勝利女神的有翅無頭石像前時,我停留的時間更短,因為既陌生也不好看。當然,歐洲的好看之處太多太多,只是這裡想說的外國不像原來想像中那麼光鮮。但帶給親友們的東西還是必要的,按照一個隨身帶來的化妝品空盒,按圖索驥地買了些化妝品,讓親友們分享點外國來的東西。我自己帶來了一個德國的電動減鼻毛刀,回來後用了半年多。後來更換了國產電池,用不了幾天就沒電了。索性棄之不用了,但沒有扔掉,而是作為那次歐洲之行的紀念品了。

更沒想到的是,去年我還能和妻子到美國住上一個月。當然現在出國更沒有以前那麼值得炫耀的了,每年都有數十萬的中國學生赴美國留學,而大部分的留學生家長也都要去看看孩子再旅遊一下美國,我和妻子也是以此為由去美國的。住到兒子的宿舍里踏實,有兒子領著出去玩開心,比跟旅遊團出去舒服多了。更留下深刻記憶的是還能看望兒子的導師,到美國人家做客,到社區教堂看美國人做禮拜,還體會了自己買票乘地鐵和超市買食材回來做飯吃之樂。這次自主的遊覽美國住的玩的都去歐洲時從容多了,可以說初步品味到了美國的環境和美國人的生活。總的感覺是美國比歐洲開闊明亮多了,安靜整潔的小城市真適合老年人去養老,但不會英語可是無法在那裡生活的。儘管兒子畢業後是否在美國發展還是個變數,但有備無患還是需要的。有夢想就有動力,回來後就開始練起英語的口語了。真是幾乎一天都沒間斷過的,兩冊一套的《走遍美國》已經背完上冊了。有努力就有收穫,每背誦下來一段新的對話課文,就有一點成就感的。再有半年多就把這兩冊背完,然後再反覆練熟增強聽力的,背誦過又忘掉的單詞也會得到鞏固的。到時候應當算掌握英語日常用語的單詞和簡單會話了吧,那將大大彌補上學時沒學會口語的遺憾的,這可是退休後的一大成就啊。看來,有這樣的嚮往已經正在充實著我的退休生活了,這真是此次美國之行的重大收穫。小得多的收穫是妻子買回來一點美國商品,但所耗經歷真沒有給親友買紀念品多。所以我收到紀念品時真是由衷感謝的。自己從美國幾乎沒帶什麼紀念品的,而是把從西藏帶回來的工藝品轉經輪送給見面的美國人作紀念品,自以為是一件很有紀念意義的事情的。不光是得到從外國捎來的紀念品,我們也能送給在外國人看來是來自外國的紀念品了。

與去歐美相比,一次短暫的日本之行的新奇感就不那麼濃烈了。特別是在北九州的門司港保護街區遊覽時,感覺那裡就像改革開放之前的大連似的。當然想到了妻子的那位閨蜜,也不知道她現在過得怎樣了。她到日本時有點錯過了受高等教育的年齡,能找到什麼樣的工作?不管過得怎樣,她一定會常常想到大連的。她的身上是有一半的日本血統,但她確實土生土長的大連人啊。現在我和妻子已經沒有當年對她能去日本的羨慕了,而願意這樣想,她如能上大學,分配到工作,她是不一定會去日本的。沒有什麼根據的,就感覺她好像是在漂泊的。但願她過得很好,最好能回大連看看,看看中國。哎,世界上為什麼要人為地分成這麼多國家呢?離開自己的祖國就感覺是在外漂泊,那我要是去美國居住不也是一樣嗎?去不去美國養老,這是留美學生家長QQ群里常聊常新的永恆話題,現在我也是拿不定主意的。但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住在美國的環境再好,我們也會思念大連的。大連這裡真好,穩居海岸,不用漂泊。但外面的世界不是全好但確實豐富多彩,不走出去也真不是現代人的生活。現在我想不清楚的,還是過好現在的每一天吧。等十年二十年後,可能有比這三十年來更大的變化呢!我不是先知,預測不了太確切的未來,我現在出國時要繼續帶些小紀念品備用送給外國友人;對從外國捎回來的紀念品的,要好好珍藏好,包括妻子舊日的日本錢包和這個新從倫敦捎回來的煙灰缸。

2014-10-12 15:2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詩意家庭 的精彩文章:

兒子在這海邊學會了游泳

TAG:詩意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