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書法作品要有「五個一」 ■張天弓

為什麼書法作品要有「五個一」 ■張天弓

為什麼書法作品要有「五個一」

■張天弓

現在社會上有一股學習書法的熱潮。學習書法必須先臨帖,從臨帖到創作就可能碰到知識障礙了,不清楚怎樣才能算寫一件書法作品。這是個書法創作的實踐問題,也是一個書法美學的理論問題。筆者近年一些評論文章都涉及這個問題,專著《書法欣賞》還從「書法藝術的二重性」去講書法作品的規定性,但現實針對性還不夠鮮明。後來在各種講學中遇到學員的提問,我把這個形態上的規定性歸納為「五個一」,即一種文本、一種書體、一種款式、一種款識(zhì)、一種印章(見筆者《什麼是一件書法作品》,2017年第2期《少兒美術·書法》)。「五個一」易記、易懂、實用,比較受歡迎,這裡重點講一講理由。

現在書法家在動筆之前首先要考慮三件事,一是寫什麼詩文,二是用什麼書體,三是寫什麼款式,三者相互關聯,合為一體。這「三個一」是核心,所以書法作品命名的常規是「書體+文本+款式」,如隸書「道法自然」匾、楷書李白《月下獨酌》中堂、行書「好書益友「聯、草書《前後赤壁賦》長卷、《篆書崔瑗〈座右銘〉八條屏》等。當然也有先考慮寫給誰,給展覽寫還是給朋友寫,這涉及「款識」「印章」,也很重要,但這「兩個一「與前「三個一」相比,還是輔助性的。書法藝術是一個歷史的範疇,書法作品也是如此,這「五個一」的形成演變就不介紹了。

書法作品為什麼要有「五個一」?解答需要許多學科的基礎理論,我覺得最根本的理由是,漢字是記錄漢語的符號系統,與聲音表達的口語相比,漢字記錄是漢語的書面語。口語是「說」與「聽」的漢語,書面語是「寫」與「看」的漢語。漢字是世界上僅存的最古老的文字,它的頑強生命力就在於能夠適應漢語發展的需要。晚清學者陳澧說:「聲不能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於是乎出之為文字。文字者,所以為意聲之跡也。」(《東塾讀書記》第34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出版)口語是生動活潑的,能夠適應現實的普通話(官話)和方言,書面語相對保守,但能穿越時空,「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所以我們數千年的文脈得以傳承。辭書多界定「書法」為「書寫漢字」的藝術,不可把這個「書寫漢字」理解為隨便寫幾個漢字,應該是「書面語」(見筆者《書法學習心理學》第82頁,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年出版)。書法作品中的文本是書面語,「款識」「印章」也是一種書面語,可謂輔助性文本,這應該是「書法語用學」專門研究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書法藝術屬於抽象藝術。筆法、結構、字勢、氣韻、神采、情感、意蘊、風格都決定不了一件書法作品的開頭結尾、整幅的範圍,只有依靠書面語。沙孟海先生寫一個「龍」字是一件完整的作品(圖1),敦煌遺書中有數百字的寫經,卻是「殘卷」,關鍵就在於書面語。是書面語決定著書法作品的整幅。書法可以是高雅的藝術,但不是「純粹藝術」,根本不可能。我們舉辦一個書法展覽,能不能在展廳門口掛一個《觀眾須知》,寫上一項規定:不能觀看「文字內容」?

圖1 沙孟海榜書「龍」斗方

漢語的書面語,無論古代文言文或現代白話文,都有具體的文體。文體有各自的體制、樣式、格式。古代文體的體制及其應用是書法作品款式的重要來源。不用說,毛筆書寫的現代白話文也可以成為書法作品(圖2)。還有行文格式,古代公私文書的「書儀」講究「平闕式」,「平」就是另行跳出,「闕」就是不另行,只在本行空格,「闕」一二個字,這種字行不寫滿的「空行」「空格」涉及表示恭敬的禮儀,不可大意(圖3、圖4)。

圖2 魯迅《說面子》文稿(局部)

作為記錄漢語的符號系統,漢字的發展變化也有自身的規律,形成許多字體、書體,最基本的是「篆隸草行楷」五體。我們寫字肯定是某一種書體的字,就像口語中常說「吃水果」,實際上是指吃蘋果、香蕉、梨,「水果」是類名,不能吃。

圖3 北宋米芾行書《竹前槐後詩帖》

一種文本,就具有一種款式;一種文本,應該用一種書體。抄一首詩,寫一封信,不能第一行寫楷書,第二行寫行書,這破壞了文本的統一性。文本、書體、款式是書法作品的充分必要條件,是「三合一」,古往今來都是如此(圖5)。當然還有精神性內涵的要求,暫不討論,這裡只說形態。

圖4 北宋米芾《張都大帖》,致明公自薦信

這個「三合一」是書法藝術審美的前提和基礎。這裡講幾項與審美有直接關係的要點。首先,漢字正字筆順規定著筆畫的筆法、筆勢的運動方向和路徑。東晉王羲之《蘭亭序》中的第一個字「永」字,書寫時「點」「橫折鉤」「橫撇」「撇」「捺」5個筆畫依次書寫。王羲之當時是這樣寫,我們今天也是這樣欣賞。鄭板橋畫墨竹,我們欣賞墨竹時則不必太關注筆順。其次,文本的語序規定著「字序」。《蘭亭序》第7行有「一觴一詠」四字,「一」字筆畫太少,兩個「一」字挨得這麼近,不好處理,能不能換下一個「一」字,顯然不行。第三,古代文言文文體的基本行款「豎行左行」,「左行」是說先右豎行、後左豎行的「行序」,行序連同字序規定著整幅章法的形成過程,可謂「動態章法」。總之,文本及款式規定單字的筆順、字行的字序、整幅的行序。

圖5 西晉陸機《平復帖》,今存最早的文士筆跡

唐孫過庭《書譜》說:「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准。」意思是說,書法藝術的集點(畫)成字、積字成行、積行成篇有「規」有「准」。下一句「違而不犯,和而不同」,就是解釋這個「規」「准」。孫過庭沒有直說文本的筆順、字序、行序,因為這是古代文人書寫運用的基本常識,不用說。非常清楚,「違而不犯,和而不同」的藝術規則是建立在筆順、字序、行序這些文本規則之上的。文本規則是地基,藝術規則是樓房。現代社會文化生態發生了巨變,一般公眾對古代文言文及其體制比較陌生了,眼裡只有「橫行右行」的簡化字,尤其是書法藝術「美術化傾向」的影響,理論家喜歡講「線條」「圖式」,漢語文本的筆順、字序、行序被淡化遺忘了。所以,書法本體的基本規則是兩條,一是「藝文兼備」,一是「一字見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報 的精彩文章:

與古為徒——感悟漢代碑刻與摩崖的氣息■常 猛
黃庭堅《諸上座帖》中的線條連接■慶 旭

TAG:書法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