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國家寶藏》講述浙博大「玉琮時漏了這個重點

《國家寶藏》講述浙博大「玉琮時漏了這個重點

央視的綜藝節目《國家寶藏》第八期中,浙江博物館拿出了三件文物「萬工轎」「七弦琴」和「玉琮」。

浙博的萬工轎與五弦琴

前兩件雖然也是館藏中的精品,一個是民間花轎中的巔峰之作,一個是文人雅玩中的傳世名器,但仍舊不足以稱為國寶級的文物。因為和其他幾大博物館選送的東西相比,其價值和意義完全不在一個量級。

不過,第三件良渚文化的大「玉琮」作為中華文明源頭之一的祭祀重器,毫無疑問是國寶級別的,堪與其他寶貝同場爭輝,一耀眾目。但它的材質為何看起來那麼奇怪?它的玉料從哪來的?

浙博「玉琮」

節目中對「玉琮」的形制、工藝、紋飾、功用以及文化價值都做了比較細緻的說明,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沒有講述的就是它的材質問題。這個問題看似無關緊要,實則是揭開大眾對玉器認知的關鍵所在。

筆者為什麼要強調它的材質問題呢?事情是這樣的,當時和朋友一起看的這期節目,看到「玉琮」這一段的時候,朋友突然問:「這玉琮是玉做的嗎?和咱們平常看到的那種質地溫潤瑩秀的和田玉怎麼差那麼遠?

當代玉雕藝人做的和田玉玉琮把件

朋友是攝影師,雖說他沒有專門研究過玉文化,但經常拍攝玉器作品,過手了無數佳作,耳濡目染之下,多少對玉器的材質還是有所了解的。所以他提的這個問題一下子提醒了筆者,聯想到很多觀看節目的朋友們,內心中會不會也有此疑問?於是決定專門寫這篇文章進行解答。

可能有人會說「玉琮」當然是玉做的,考古學家和研究人員怎麼會弄錯呢!是的,作為專業的人員,他們當然不會隨便給一件器物亂命名。但問題是這件玉琮是什麼玉?它為什麼和我們平常看到的和田玉不一樣呢?這其中到底有什麼奧秘呢?

廣義概念下的各類「玉」

要弄明白問題的答案,我們先簡單了解一下「什麼是玉」。廣為人知的玉的概念有兩種。一種是廣義的說法,認為「石之美者為玉」,水晶、瑪瑙、綠松、翡翠、和田玉、岫玉、珊瑚、獨山玉等自然界中的各類美石都被包含在內。另一種是狹義的定義,「玉」主要是指和田玉和翡翠。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心中的「玉」基本上只等同於和田玉。

事實上,廣義的「玉」這一概念多作為一種討論或口頭上的說法,畢竟各類美石都有自己的專屬名稱。而通常人們口中的「玉」多是狹義上的。考慮到翡翠僅僅幾百年的開發利用歷史,而且其產地也不在國內,因此考古出土的早起玉器中基本是不可能用翡翠製成的。

良渚文化遺址

在一步步縮小「玉」的概念之後,關於浙博的良渚文化「玉琮」用材問題,也就變為它是不是和田玉雕刻而成的?

根據張文元、崔強等人共同發表的《綜合分析方法對餘杭良渚遺址群出土玉器的原位無損研究》一文顯示,所研究測定的34件玉器中「近80%為透閃石類材質,其他樣品為白雲母類、蛇紋石類及滑石類等材質」。也就是說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多數都是與和田玉相同,均為以透閃石為主要成分的礦物集合。

小梅嶺溧陽玉與新疆和田所產玉料對比

雖然筆者沒有找到明確指出浙博「玉琮」這件文物,就是透閃石類材質的研究資料,但可能性是很大的。不過就此猜測浙博的玉琮是和田玉製成的,還時有一點問題的。

因為說到和田玉,很多人會聯想到新疆和田,它和良渚「玉琮」的出土地相距幾千公里,不可能在5000多年前為良渚文化提供玉料。而且目前的學術研究表明,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玉器是就地取材,一百多公里外的江蘇溧陽小梅嶺正是其玉料來源所在。

而按照國家質量監督局頒布的《和田玉》標準的定義來說,和田玉不再具有產地意義,而是以微晶-隱晶透閃石為主的玉石都可以稱為和田玉。溧陽小梅嶺所產的玉料是與和田玉成分近似、質地相類的軟玉,稱之為「和田玉」也並無不妥。

普遍受沁鈣化的良渚玉器

那麼為什麼浙博的玉琮不似我們日常看到的和田玉那麼瑩潤通透?這個其實跟玉料本身的質地、玉器埋藏的時間以及當地的地理環境有關。

浙博的玉琮所用的溧陽小梅嶺玉料雖然也是和田玉,但其質地結構、微量元素等並不完全相同,簡單來說就是品質不如新疆和田出產的玉石。

同時這件玉琮作為良渚文化的產物,至近代被發現之前,在地下經歷了數千年的埋藏,必然會受到來地下水土和各種礦物元素的侵蝕。

而如《國家寶藏》的節目所演示,良渚地區氣候濕潤,降水較多,且土壤呈酸性,加上其他一些因素從而導致玉琮逐漸鈣化,呈現出如我們所見的「雞骨白」色。

以上就是今天的推送,感謝您的閱讀。

文章所用圖片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私信要求刪除。

本文系個人原創作品,作者藝刻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關注「敬玉良言」不錯過每一篇更新!

掃一掃,擾一擾,等你來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敬玉良言 的精彩文章:

TAG:敬玉良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