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相愛相殺的至暗時刻,總在春節爆發

相愛相殺的至暗時刻,總在春節爆發

「想任性的睡到黃昏起來,燈光亮、熱水足,人們聚在客廳說笑,桌子上的湯熱氣騰騰,手裡還有幾個紅包沒有發掉,電視里正好放著一首喜歡的歌,心急的人已經在外面放著小焰火。這是一個春節應該有的樣子。」

但你可能繼續躺在床上,一切都很好。但心裡很涼。

「討厭過年。」 有很多人喃喃自語。因為知道自己即將面對什麼。

有可以預期的挑釁,或衝突。也有完全不可理喻的情感爆發。一年中最該吉祥如意的日子裡,不知在哪裡隱藏著至暗時刻,突如其來的炸開,讓人覺得走投無路。

我能體會,我也炸過。隨著時間慢慢逼近,開始惶恐,感到壓抑。不知道要面對什麼。和我一樣,很多朋友,回憶起過年,煙花爆竹中總隱藏著打擊、爭吵、眼淚、抓狂、天問……說是相愛相殺的至暗時刻,並不算過分。很多人要用漫長的時間去釋懷。

我有一個朋友,今年早早的就買好了去歐洲的機票,她說大年三十晚上可能會在埃菲爾鐵塔下面一個人坐會兒:「我用了好幾年的時間硬起心腸,今年終於咬牙決定不回家了,終於不用看父母互毆並找我評理。」

前幾年的某個大年初二,一個文藝男青年從老家跑回帝都,氣急敗壞的來找我喝酒,給我詳細描述了父母逼婚的大鬧場面,台詞包括「養你何用」、「看見好姑娘就生米做成熟飯/不要避孕」這種……文藝男感覺宇宙崩塌、星辰墜落,更抓狂的是,他不知道該恨誰,也說不出口。

每一年都有類似的故事,有一個姑娘講了大年初一清晨,如何在被窩裡用浴巾做了個彷彿還在熟睡的自己,然後偷偷提著箱子跑路的故事。之後的幾年,她再也沒有回家過春節。一個類似樊勝美的故事讓人唏噓,卻也再說不出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

唔,春節期間,家庭戰爭總是爆發。有的有解,有的無解。

和跌宕的股市同心情

跟你說,戰爭爆發總有原由:家有長輩的,總有兒女抱怨偏心,沒有長輩的,親戚間有時攀比得很氣人;未婚的會被逼婚,未育的會被催生,已婚已育的總問你何時生二胎;還有被繁重家務和人情往來搞崩掉的會突然怒吼「老娘累死了你們都閑著」;當然還有翻來覆去的「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省心」。

能說出原因的,其實就還好,反正見招拆招。有人懟回去,有人忍了,有人陽奉陰違。親人之間爭吵,無非是打著「為你好」、「知道你為我好」的由頭,掰開揉碎說那麼幾件事。真正讓人內傷的是看似無厘頭的一些瑣事,你以為你乖順溫和就沒事了?幼稚了!

讓我們先忘記親戚們或逼婚催生等等,講講父母不可理喻的時刻吧。過去這些年,我聽到過遇見過各種各樣的中式內傷,最後往往是一聲嘆息,知道問題無解,只能默默的提醒自己要過不一樣的生活。以及,提醒自己,無論到了什麼時候,可能都需要重習愛的表達方式。

就好像天天吃肉的人不會在意過年桌子上必須有大肘子,朝夕相處共同生活的父母子女對過年也大多有平常心,以及世界上還是有很多溫馨美滿家庭。越是聚少離多,越是人生新番時,爭吵越多。以致很多人對回家過年充滿隱隱的恐懼,那些細節會誘發對整個生活,或者自我的懷疑。有一個小朋友跟我說:「你知道嗎,我在外面聰明伶俐,生活自理特別好,一回到家,打回原形,每年春節是我自我評價最低的時刻,我覺得我一無是處。」

但凡有幾年社會經驗,對傻逼都會客客氣氣,但人們依然習慣和所愛的人發生爭吵。尤其父母親緣關係,有天然正義在,有愛在,即使掀桌,也總會有一個人扶回來,所以有時就彼此都控制不住。

說起來,做子女的也算乖了都,畢竟一個人在外全須全尾,還能帶著年終獎回家,已經值得祝福。但總是不知道什麼時候要爆發一下,雙方都委屈,都覺得無辜。但你以為長大就好了嗎?不,人到中年,依然要面對父母的複雜情感。畢竟不能靠不可理喻四個字解釋一切。

前面說過的各種有原由的爭吵,核心都是:你不聽我的。長輩們總是喜歡用自己的經驗來判斷社會,就好像我一個主編朋友每年回家依然會被歧視說「不是正式工作」這種。當你離開家鄉,獨自奮鬥生活的時候,父母們承受了「失去控制」的恐慌,所以當你回來的時候,會強化家庭控制權——為什麼一把年紀了還要被絮叨不按時起床不好好吃飯不結婚不懂事?這中間還要夾雜著打擊,意義都是「沒有我你過不好」的拳拳心意。

而父母們總是說無論你多大,在我們面前都是孩子。卻沒有意識到 ,自從他離開家那天,他已經在構建自己的生活了。他的生活從此之後依然和你有極大交集,但已經不是歸屬關係。不,也許正是意識到了,所以要作一下。

別看他們不停催婚,其實當孩子真正組織了家庭、生子之後,矛盾還會再次爆發:前一陣我朋友的母親因為瑣事突然痛哭,憤而出走,而他們夫妻面對被丟下的外孫無比茫然和抓狂,甚至都不知道為什麼……但仔細想來,可能是媽媽無法承受自己不再重要,感受到了「局外人」的傷感。是的,這個時候要哄她更關心她,可是一周要出走三次怎麼辦呢?

你不能反抗,畢竟過年是個重視彩頭的時間,大家都抱著萬事大吉的念頭;而電視里總上演妻賢子孝一幕,你自己都覺得若不順從就極大負罪感。但意志是不隨著人寧事息人的願望進行的。

幾乎所有的爭吵都是爭奪控制權的爭吵。沒有原因的、不可理喻的吵架也如此。內核都是:我需要彰顯重要性。

在過年期間,敢於在其樂融融吉祥如意大環境中首先挑起爭端的,是為了證明重要性而作的:我一個親戚永遠拒絕參加聚會,並不是真的厭煩社交,而是需要所有人來懇求「沒有你不熱鬧」,我媽偶爾會幹著家務活的時候摔抹布「為什麼只有我在幹活你們這幫蛆」,婆婆威脅夫妻倆「你們要是出去玩我就不給你們帶孩子」,爸爸會坐在兒子面前巧妙的利用他的負疚感「不用管我以後送我去養老院就行」,你說兒子聽了能不炸嗎?還有什麼都不說的——我朋友說她媽媽會全天憂心忡忡的看著她,不時欲言又止,連連嘆息,但她說她硬著心腸沒接話,否則又是要求五一帶男朋友回家,或者要去她家幫她收拾屋子……

我大致能理解老一輩人的心情,也能理解他們不懂得直接、正面表達感情的彆扭勁兒。你看那些招人喜歡的長輩們,都是直接的,心大的。而讓人一口血吐不出來的,都是明明相愛,偏要以相殺方式來表達的。他們要麼延續對少年時期你的管教方式來施壓,要麼以打擊你來證明自己的正確,要麼讓你產生不能陪伴也不聽話的負罪感,當然,也可能是你是唯一的寄託。

我也能理解身為兒女的鬱悶:明明一年中最該歡聚的時刻,一定要試圖密集的把矛盾解決;明明已經很努力的在做,卻總是被誤讀被輕視;想以自己的方式表達愛意,卻總是被拒絕,他們不需要你買禮物和給錢,只要你聽話。以及,我們相愛,並不意味著你依然要翻看我的手機,打開我家裡帶鎖的抽屜。到最後,會被巨大的挫敗所籠罩:無論我如何努力,總是不能讓你滿意。

道理我們都懂——更多的陪伴關心勝過買東買西,更多的相互理解才能相處和諧。這是官方說法。但你也知道,父母的頑固。當他們失去了一生常用的表達方式時,會有更大的不安全感。我有一個朋友說:當我徹底放棄了溝通之後,咦,發現反而平安無事了。

沒辦法啊,縱然家中長輩各有各的不靠譜,但也不能讓他們忍啊。但自己如果不想忍出內傷,總歸還是要找到除了發泄之外的示愛方式。

有些事有辦法,除了多多陪伴,主要是順從。讓他們在各自的領地里找到控制權和重要性,或者主動製造讓他們感到重要的話題,比如虛構重大人生苦惱、事業抉擇等等,讓他們幫助決定。也可能是換個花樣請客,讓他們成為席中焦點,或買幾樣讓他們可以跟同齡人炫耀的禮物(死道友不死貧道也是顧不得給別人家孩子施壓了)。陪伴方式可以選擇「點式陪伴」,高頻短時,盡量不要在密閉空間里單獨相處三小時。還有,就是我們年輕人我們心大,要學著服軟兒,沒外人看得見。跟父母爭論對錯沒意思,家裡本來就是沒有對錯的地方,而且你贏了,又如何呢?

但有些必須需要馬上看到結果的事兒就沒辦法了:五一必須帶人回家,十一必須把孩子生了這種……有的父母對三十歲的子女,依然像對十三歲一樣,恨不得掌握他們的收入、依然翻他們的簡訊和日記還有抽屜……總之和至愛親人重建界限,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尤其過往的幾十年中,你們已經習慣了這種相愛相殺的方式。更何況,人一生中總有自己不如意的地方,他們認為在家中發泄是安全無害的。

但依然要建立界限。這才是一生的功課。僅僅過年不回家是沒用的。

寫到這裡,心情很複雜。如果一個人已經在不開心的道理上無法改變,那麼你做出的一切努力會有用嗎?我覺得不一定。我見過年年為了孩子擔心的母親,也見過年年暗自哭泣的孩子。一個永遠無法讓人滿意的孩子,帶著負疚與挫敗的孩子,一個會被經常拿來發泄的孩子。幾乎每個人都曾多多少少體會到。若此刻窗外煙花正濃,心中悲苦就更多。

若已經無計可施。就要記得最讓自己受傷的事情,並且提醒自己永遠不要用這樣的方式去傷害他人。

更多往期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庄雅婷 的精彩文章:

你本來是個想要在熱情中去愛的人啊

TAG:庄雅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