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解讀:中國私人衛星成功發射

解讀:中國私人衛星成功發射

周三話題20180207

一,背

我國首顆私人衛星成功發射商業航天再引關注

花500萬發射一顆私人衛星「可不是拿著錢打水漂玩」如今,擁有私人飛機對於一些人來說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但你聽說過私人衛星嗎?

2月2日下午15點51分,我國首顆私人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衛星發起者、御風資本董事長馮侖說,希望用它來實現衛星和手機互動娛樂的結合,探索媒體的新玩法。據衛星的擁有人稱,它不僅可以和別的衛星肩並肩,而且未來還可能開直播賺錢。這是怎麼回事?

「風馬牛一號」

長度僅有30厘米,相當於一個鞋盒的大小

重量不到4千克

主要搭載了4K全景攝像頭,可以呈現360度太空高清照片

入軌後將每天過境中國三次

向地球實時傳輸音頻和圖片內容。

二,問題

1,私人衛星的發射升空,對未來的大眾生活會有哪些深遠影響?

2,航天領域一直是國有主導,對民營開放有哪些重要意義?

三,整理

1,福馳

1隨著人民生活品質的不斷提升,傳統的娛樂節目已經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為突破原有的思維,只能創新,風馬牛一號衛星正是在此趨勢下推出的。

2風馬牛一號是全世界第一顆全景衛星,也是國內第一顆私人衛星。這顆衛星配備了4K高清全景攝像頭,可以360度呈現太空高清照片;同時,它擁有可承載用戶原創內容的數字空間,能與大眾進行互動。

3衛星其實是在拓展媒體的技術,從媒體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內容的生產取決於技術、體制、商業模式,在技術上如果能通過衛星來為每一個人提供一種新的內容體驗和傳播模式,覺得是很不錯的體驗。

4作為首個媒介形式的衛星,風馬牛一號離大眾「既遠又近」。

通過科學技術,它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障礙,為大眾傳來渺遠太空的圖像和聲音。但它並沒有拉開距離感、降低普通民眾的參與度,而是作為新興媒介、以新型內容激發起大眾的互動興趣。

5這顆衛星研製費,發射費用雖為500萬元,如果做直播,需要很多地面站來配合,要批你專門的頻道、波段,又是一大堆事。另外直播本身要牌照,至少有三四個地方要批。因此,後續的費用投入的精力還很多。

6衛星是在既定的軌道運行,為達到直播的最好效果如直播紅月亮隕石或者某個天文現象,要有幾顆衛星協同並機。因此後續的投入及審批流程對民營企業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2,景遠

1)中國平民的衛星夢

1992年,當時的大陸首富牟其中先生在哈薩克科努拜爾基地發射了「航向一號」衛星,這是中國首家私人經營衛星發射運載業務的民營企業進入太空第一次偉大試驗。

在此對牟其中先生開中國商業先河的創舉,表示深深的敬意!

2016年9月22日,阿里集團聯合其他企業啟動了航空產業與電子商業計劃的太空計劃。

2018年萬通集團發射了重量為9.6千克的微星,是第一次成功開始了私人衛星商業化運作。

我相信未來還有更多的個人與私人企業發射商業衛星,將以更大陣容進軍太空領域。

2)私人商業衛星並不是今天才有的產物

在2014年美國谷歌公司就曾經謀劃投資10億美元發射180顆高性能繞地衛星,打算為全球偏遠地區的民眾提供互聯網接入業務,由於涉及到各國空間的監管問題,此計劃也在探討中。

對民營企業企業進入太空,各國政府絕大多數是鼓勵的,也可以增加各國政府航天部門的收入。

而當前民營企業進入衛星發射一般是商業傳輸體驗為主,另外有太空農業,如把動植物帶到太空去試驗如何增加產量。

3)私人發射衛星技術上不是問題,涉及規範管理問題

私人衛星的許可權與規範

由於衛星攝像解析度的不斷提高,對地面的解析度甚至可以達到0.5米,如果私人衛星運行公司動機不良,以私人衛星專門拍攝或者監控私人空間,甚至窺視軍事基地,那就涉及到個人隱私與國家安全領域問題。

衛星回收問題。

衛星在外太空運行久了,就可能考慮到回收問題,是從此成為太空垃圾還是會收到地球呢?

如果在回收過程返回地球不慎砸傷平民或者其他構建物如何賠償問題。

4)私人衛星發射,實質長遠涉及到外太空殖民問題

根據英國著名科學家霍金的推測,地球的有效承載極限壽命將為百年,如果人類不殖民外太空,他預測人類將自取滅亡,此人此話貌似危言聳聽,但是也有一定的根據,如北極在近二三十年的加速融化,原先北極冰蓋對紫外線的反射能力將大大減弱,從而可能危及人類生存,可能造成次生態危機。

目前人類就只有一個地球,也只有一個地球,如果大規模把全部人類遷移到外太空可能不太現實,但是可以試行部分民眾進行外太空殖民計劃。

那未來如何進行外太空殖民呢?

Ⅰ渠道

一個是尋找可適宜星球。

根據科學家研究,類似外太空類地星球有很多,但是距離問題需要克服。

另外太陽系九大行星除地球外,其他星球就有水存在,目前的問題是其他星球即使有水存在,也即構成人生存的基本物質條件,但是其他有水星球大氣層可能是人類無法生存的,甚至可能是有毒大氣層,甚至直接有紫外線直接照射,科學家提出遠期人類與機器人結合,如開發電子眼,以規避類似問題。

另個是打造核動力太空船。

以太空船作為基地,在宇宙中不斷漫遊,其中可以停靠在隕星或者星球上,人類即使在此空間里可以養動物種菜,但是存在的問題是太空船空間固定,人類可能此成了孤單的太空旅行者或太空流浪者。

Ⅱ太空船動力問題

太空船未能真正跨越到太陽系外尋找類地星球,其中最根本原因是動力不足與速度不快。

未來如果實現此突破:

一個是開發超動力發動機。

另個是採取壓縮形式,把太空船包括人以壓縮形式以光的速度發射到固定位置,空間物質傳輸技術(注意:此處是固體物質傳輸技術,不是無線電傳輸)目前西方在積極研究,也取得了某些進展,我們樂見其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龍興國際時政戰略研究 的精彩文章:

解讀:研製噴射引擎有成 中國要外銷德國

TAG:龍興國際時政戰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