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華文化筆記3,論《九丘》的繼承與發展——以水為綱的古代地理史

中華文化筆記3,論《九丘》的繼承與發展——以水為綱的古代地理史

最早的地理方面的著述當屬源自《九丘》的《山海經》,前文已經敘述它本是四部書,是在源於大禹的《五藏山經》基礎上經過夏代增加了《海外四經》,商代增加了《大荒四經》,周代增加了《海內五經》【1】並最終被西漢劉向父子重新整理之後而得名。不僅如此,這四部書各自應該也不是一次成書,而是經過後代不斷增補,到戰國至秦左右最終定型(元人吾丘衍在其《閑居錄》中說過:《山海經》"中間凡有政字皆避去,則知秦時方士所集無疑")。由今本山經可知其書是為「國用」,也就是說是一本行政工具書,而且當時這幾部書是配有《山海圖》的(今有孫曉琴等曾根據前人考證的結果將其復原,與譚其驤先生考證的結果大致相同【2】)。可知其成書應該是在最初的地理調查基礎上經過歷代不斷修訂,不斷增補【3】,把各地採風之所見所聞全部記錄以備當政者使用的一部參考書,所以顧頡剛先生說這是層累的歷史。所以發掘整理該書的西漢劉秀所說當為信言(劉秀《上山海經表》云:「《山海經》者,出於唐、虞之際。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國……禹乘四載,隨山刊木,定高山大川。益與伯翳主驅禽獸,命山川,類草木,別水土。四岳佐之,以周四方,逮人跡之所希至,及舟輿之所罕到。內別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紀其珍寶奇物,異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獸、昆蟲,麟鳳之所止,禎祥之所隱,及四海之外,絕域之國,殊類之人。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皆聖賢之遺事,古文之著明者也。」)

據歷史地理專家譚其驤先生考證,《五藏山經》的地理範圍大致為:東至於東海黃海(北起萊州灣,經成山角,到達今蘇皖二省北境);北至蒙古高原南部和東胡部分地區(西起今內蒙寧夏騰格里沙漠賀蘭山,經內蒙陰山以北東抵河北太行山東麓至滹沱河一線;內蒙、河北東北部不在內,東北遼、吉、黑三省全部不在內);南過南嶺到南海(東起今浙江舟山群島,經浙閩贛粵湘五省,南抵廣東南海;西南滇、黔、桂三省全部不在內,東南台灣不在內,也不包括廣東西南部高、雷一帶和海南島);西則包有青海湖一帶以及整個河西走廊,直到甘新接壤地帶或新疆東南的柯爾金山(南起四川岷山劍閣一帶,經四川盆地的西北邊緣和陝甘秦嶺山脈,向北包括鳥鼠山、青海湖一線,西北可能到達新疆東南角的阿爾金山,北至寧夏鹽池西北、陝西榆林東北一線;新疆極大部分不在內,西藏全部、青海大部分不在內,川、粵西部也不在內)【4】。

與《山海經》成書時間相當的是戰國時代的《禹貢》,收錄在《尚書》之中,傳說也是大禹所做。《禹貢》以自然地理實體(山脈、河流等)為標誌,將全國劃分為9個區(即「九州」),並對每區(州)的疆域、山脈、河流、植被、土壤、物產、貢賦、少數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現象,作了簡要的描述。全書分5部分:九州。敘述上古時期洪水橫流,不辨區域,大禹治水以後則劃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並扼要地描述了各州的地理概況。導山。分九州山脈為四列,敘述主要山脈的名稱,分布特點及治理情形,並說明導山的目的是為了治水。導水。敘述 9條主要河流和水系的名稱、源流、分布特徵,以及疏導的情形。水功。總括九州水土經過治理以後,河川皆與四海相通,再無壅塞潰決之患。五服。敘述在國力所及範圍,以京都為中心,由近及遠,分為甸、侯、綏、要、荒五服。要始終牢記一點,上古之書多為政治服務,所以很多傳世之書其實在當時是重要的政治工具。因為《禹貢》是一部政治地理著作,這樣就可以推想它和很多其它的古書一樣並不是一個作者一次性完成,《尚書》如此,《山海經》如此,《禹貢》也當如此。

後漢王景受命治河,朝廷「賜景《山海經》、《河渠書》、《禹貢圖》」,說明至少在東漢時候,《山海經》《禹貢》都是官方正式的地理工具資料。據歷史地理專家譚其驤先生考證,《五藏山經》其描述的地域比《禹貢》要大【4】,據西漢劉秀所言《山海經》是大禹用來「任土作貢」的依據,而《五藏山經》是實際考察結果【5】,可以推想《禹貢》的成書要早於《五藏山經》,也許就是其考察的原始資料整理。在《周禮-夏官司馬-職方》也有與《禹貢》類似的九州分野記載,應當和《五藏山經》出自同一個系統。

上述提到的《河渠書》出自《史記卷二十九·河渠書第七》,作者司馬遷。《河渠書》是中國第一部水利通史,記述從大禹治水開始,延續到漢元封二年黃河瓠子堵口,及其以後各地區倡興水利,開渠引灌等史實。它是系統介紹古代中國水利及其對國計民生影響的權威性記錄,也是以後歷代史書撰述河渠水利專篇的典範。

論及水利專著,最著名的當屬北朝酈道元的《水經注》。《水經注》因注《水經》而得名,《水經》一書約一萬餘字,《唐六典·注》說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經注》看似為《水經》之注,實則以《水經》為綱,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迹、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中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由於書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獻中很多在後世散失了,所以保存了許多資料。

《水經注》的總綱《水經》是漢末作品。漢朝滅秦朝後,也很重視水利工程建設,並投入很大力量治理黃河。出現了漢末《水經》這樣的水文地理著作。漢末《水經》是一部爭議較多的作品,它的寫作年代和作者,至今仍無定論。由於酈道元注《水經》時,沒有註明《水經》的作者,至使後來的疑難增多。漢末《水經》,按《唐六典注》的說法是共記水道「百三十七」,每條水道各成一篇,並附《禹貢山水澤地所在》60條。描述時,以水道為綱,記述每條水道的發源地、流向、流經地區、歸宿、主支流的分布關係等,從而較完整地反映了全國各地的河流水系概貌。原書已失,幸賴酈道元為它作注而存於《水經注》中,流傳至今。但只有123篇,比《唐六典注》講的少14篇。所記水道,繁簡不等,並有一些錯誤。酈道元作注時,曾糾正60餘處。

早在秦朝已積累了較豐富的水文地理知識,具體體現就是秦代有了一部水文地理著作,秦代的《水經》。秦代《水經》,這是後人給取的名字。它附在《山海經·海內東經》末,全文近500字,描述26條水道的發源地、流向和歸宿。敘述的基本地理事實與《漢志》及漢代《水經》沒有矛盾。所記水道分布範圍,大體與秦帝國疆域相一致。它所包含的某些水道,如涇水、溫水、白水、(不是漢代《水經》中的溫水和白水),甚至連漢代《水經》都未著錄。秦代《水經》中記載了26條水道,比起只記述了9條主要河流的《禹貢》篇來,有了很大的進步【6】。

漢末《水經》與秦代《水經》比較,又有了進步。以水道數目論,為秦代《水經》的5倍多,以字數論,約為秦代《水經》的20倍。《水經》所引河流137條,共7000餘字,而《水經注》所引河流多達5000條以上,達30.3萬餘字,共40卷。《水經》所述水道源流,相對簡略,而酈注則逐一記述河流源頭、流經地區、流域地形、水文、氣候、土壤、礦藏、農業、水利、地理沿革、歷史故事、碑刻題記等,旁徵博引,詳加考證,引用書籍多達437種。秦代《水經》、漢末《水經》和《水經注》為我國的古代的水文地理學留下了豐富的考證資源。

而從源流來看,《禹貢》、《山海經》、《周禮-夏官司馬-職方》、秦代《水經》、《河渠書》、漢末《水經》和《水經注》是一個體系,都起源於大禹治水的《九丘》,當為《九丘》具體而微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紅旗《三墳五典幾人知——中國最古老的圖書探源》-《文史雜誌》2002第3期

2 王紅旗《經典圖讀山海經》,上海辭書出版社

3 王平《從序跋看其成書與性質》-《蒲松齡研究》,2013年03期

4 譚其驤《論的地域範圍》-見:李國豪《中國科技史探索》,上海古籍出版社

5 張步天《地圖的性質與內涵》-《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06年3月

6 周振鶴《被忽視了的秦代》-《自然科學史研究》1986年第1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隨口一說 的精彩文章:

中華文化筆記5,中國數學小史

TAG:隨口一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