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尖叫與孤獨——蒙克的《尖叫》

尖叫與孤獨——蒙克的《尖叫》

致熱愛藝術與文化的你們,

北歐五國一直以優越的生活條件、壯麗的自然美景而聞名於世界。今天,讓我們與ViewKalos一同走進挪威國家畫廊,走進挪威表現主義先驅愛德華·蒙克所作的《尖叫》(英語:The Scream/ 挪威語:Skrik)一畫,也走進近代北歐的藝術及其對歐洲藝術的影響!值得一提的是,《吶喊》一畫共有四個版本,其中位於挪奧斯陸的蒙克博物館與國家畫廊珍藏了兩幅,另外兩幅為彼得奧爾森的私人收藏。在本文中,我們介紹的是挪威國家畫廊的《尖叫》。

挪威國家畫廊 看上去很小的建築中 卻擁有無數無價館藏

在我們參觀展品的同時,其實了解博物館本身的歷史也是十分有趣的一件事兒:博物館創立的歷史以及其現今對一個社會的意義等等都是十分值得研究的。所以我們今天在介紹愛德華·蒙克的《尖叫》之前,我們先來「參觀」一下挪威國家畫廊!挪威國家畫廊,全稱國家藝術、建築及設計博物館,是挪威最大的博物館,每年接待70萬左右的參觀者。挪威國家畫廊初建於1837年,當時並不對外開放。1882年,博物館搬遷到奧斯陸一家由銀行建造的雕刻收藏館中。之後,這家銀行又將原先收藏的雕刻品捐贈給了奧斯陸市政府。1903年,挪威政府接管了這批藏品,國家畫廊從此成為挪威國家藝術、建築及設計博物館的主體,並於1908年舉辦了第一次對外開放的展覽。挪威國家畫廊的收藏以挪威藝術家的繪畫和雕塑作品為主,也兼顧了出自莫奈、高更、畢加索等人之手的歐洲近現代畫名作,但在館藏的挪威藝術家作品中,獨佔鰲頭的是擁有有「表現主義之父」美譽的愛德華·蒙克的作品,總共有58件之多,而且多為畫家在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其中便包括了他最為出名的早期作品之一:《尖叫》。

愛德華·蒙克 《尖叫》(1893)

《吶喊》這一畫作可以說是十分的「國際化」。背景中紅色波浪般的天空是源自於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發,火山爆發產生的火山灰將整個天空都染紅了;而至於畫作中央的「主角」,蒙克則稱畫作中的「主角」是從秘魯一處發現的木乃伊得到靈感而畫下的。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19世紀末的「全球化」端倪:世界各個角落的交流越發頻繁;根據我們上一期文章中得到的結論——畫作總是表現當時社會的總體形勢——我們也能更加了解這幅畫的靈感來源為何如此「國際化」。

蒙克的早期作品中多有形象怪異近乎可怕的人物出現,而其中《尖叫》中的「主角」便是其中最經典的一個。有這些形象怪異可怕的人物出現是因為蒙克在童年時期他便父母雙亡,並在他幼小的心靈深處打下了一處不可磨滅的印記。在這一點中我們又能發現,創作者的個人心理和思想也是會對畫作產生很深影響的。一幅畫的內涵其實就是以社會形勢、個人心理這兩種因素的互相影響而形成的。

蒙克自畫像

這幅畫中其實並沒有任何恐怖的具象來暗示引發這一「尖叫」的緣由,這也更加讓畫面中央的人物毛骨悚然,因為這一種恐怖,源自畫面中「主角」的內心。畫中主角好似要轉向那伸向遠方的欄杆,他捂著雙耳,甚至沒有注意到畫面左側邊緣的行人,他也好似完全忘記了遠處小舟以及教堂的存在;不然,那緊緊纏繞著「主角」的孤獨、恐懼,或許還可以得到稍許的減弱……畫面中的「主角」是孤獨的,他將自己所在的世界緊緊地鎖在了自己的心靈外,而這一世界好像也捂住了自己的雙耳,不去聆聽他的孤獨、他的恐懼。看著那變形、扭曲的尖叫著的面孔,那圓睜的雙眼與深深凹陷的臉頰,不禁讓人聯想到了死亡與蒙克兒時喪母喪父的悲痛情感……這是畫中小人兒的尖叫,這也是蒙克的尖叫,一個尖叫著的痛苦靈魂的尖叫……

蒙克和他尖叫著的小人兒,一同將表現主義畫的技法與這孤獨陰鬱但又擁有美感的「痛苦」帶向了歐洲大陸……

ViewKalos@lh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