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三千流水,最美是瀟湘》之:瀟水南來·湘川西至

《三千流水,最美是瀟湘》之:瀟水南來·湘川西至

GIF

在南嶺北麓廣袤的土地上蜿蜒著兩條如詩似畫的河流,一條叫瀟,一條叫湘,二水相匯誕生了一個典雅的漢詞——瀟湘。瀟湘是詩美的化身,瀟湘是詩意的象徵,瀟湘是蘊凝人間至美的靈魂棲所。溯湘江而上尋訪瀟湘之源,站在二水匯合處的洲渚——蘋島,放眼而望,兩脈風光旖旎的流水迎面而來……

瀟水南來

+

瀟水的源頭在九嶷山,確切地說——在藍山縣紫良瑤鄉野狗嶺。這是廣義的蒼梧之野,萌渚嶺中段。酈道元《水經?湘水注》解釋:「瀟者,水清深也」。它上游的幾股水源出藍山境,在江華瑤山匯合,「大部分的河道都被夾在兩岸的青山之中,好像一條走不完的長廊。」著名作家葉蔚林這樣描繪瀟水:「在它的上游,它的流水清得出奇,樹影映在水面上,連樹杈間的鳥巢都可以看清楚。只要你在瀟水上游航行過,一定會產生這種奇異的感覺:天地之間的界限似乎完全不存在了;鳥兒在水底飛翔,魚兒游上山岡;人呢,根本搞不清自己到底是在水中,還是在天上。周圍的一切都是綠的,綠得叫人心醉。唯獨在河道的遠方,蒙蒙的霧氣,蕩漾著一抹幽藍。這藍色時時召喚你,引誘你,逗起你的無盡遐想。可是,你往前走,那幽藍又變成綠的了;你永遠別想到達那個境界……」

瀟水是一條沒有航標的河流。在瀟水兩岸生活的人家,一般都是依山傍水構築屋場,求的不是詩意與典雅,只是實用,但那實用里自有一份與自然完美和諧的詩意在。在鋼筋和混凝土尚沒有全面浸蝕的山村,杉皮木屋隨處可見,別具風情。村落一般都是建在水邊,在河流交匯或者拐彎的地區,形成一種近水的智慧生活,生產勞作、生活棲息都與門前的這一脈流水密切相關。一個人自從來到這個世上,就接受著這一脈流水的滋潤,承受這一脈流水的洗滌,他的未來,也必將把一腔的愛戀付與這一川清波。瀟水就像是一條精神紐帶,貫穿著他一生的追求。當我乘船從瀟水河上經過的時候,我看到兩岸排闥而出的青山,看到岸上掩映在樹林中的村落,看到田地里勞作的農夫,看到一架一架像蜘蛛織網似的依依呀呀怪叫著的筒水車,看到水埠頭邊揮棒槌洗生活的婦女和河水裡逐波嬉浪的兒童。我從內心裡羨幕那樣一種諧和天地自然的生活方式。有這一條永遠是如此清澈的河水多情地依偎在夢裡,一天的辛勤之後必有一個安穩的酣眠。

真正把生活和生命完全交給瀟水河的是兩類人家,一是扁舟一葉、烏篷六尺、一槳一櫓討生活的漁父,一是赤手空拳浪蕩河上的放排客。前者的生活在一個局外人看來,固然擁有恬淡的詩意,但總不如後者來得浪漫刺激而富於挑戰。打魚人家,我們隨便可以在河邊訪得,一支香煙,半天閑聊,就能了解他們自得其樂的生活和那一份並非自甘的艱辛與淡泊。放排客則要經過長長的等待,在桃花水發時節,才能看到他們隨了那一溜長長的竹木排陣從大河上游漂泊而來,若不是灣泊處的滯留炊飲,轉眼之間便會隨了陣陣粗野獷放的船歌流向天際,他們的艱辛與逸樂亦隨流而去。

心逐流水,腳踏泥土。岸上的生活才是永恆不變的風景,四季田園風光永遠蕩漾著無盡的詩意。瀟水出江華瑤山後,一路流淌,沖刷出廣闊的道州盆地。這是瀟湘流域三山圍夾兩盆地地貌靠南的一半,在南部萌渚嶺及其支脈九疑山和中部都龐嶺及其支脈紫金山、陽明山的合圍下,構成的以道縣為中心,輻射至寧遠、江永、江華、新田、藍山等永州南六縣的「洞天福地」。就是在這裡,在道縣城西二十里壽雁鎮玉蟾岩,遠古人類培植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原始栽培稻穀,被專家認定是世界稻作農業文明之源。考古學家從這個岩洞里發掘出的原始人類打磨製作的石器、陶具、骨器、蚌殼等物,推斷這是一萬二千年以前原始人活動的區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與之相鄰的九嶷山舜帝陵,是上古賢君舜帝南巡「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嶷」陵寖之地,舜帝那「只為蒼生不為身」的偉大形象浸染瀟湘神韻。「天下明德皆自舜始」,九嶷山不僅是瀟水的源頭,瀟湘的源頭,更是中華道德文明的源頭。「九嶷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紅霞萬朵百重衣,斑竹一枝千滴淚。」娥皇、女英二妃千里尋夫、殉身湘流,更是為這一片土地留下了凄美動人的傳奇。

位於洞天福地中央的道州(道縣)是一奇特之地。這四面險山、鳥道崎嶇、人力難逞之地自漢唐以來稍被文教之後文昌武盛。「虞山挺秀,本舜帝過化之鄉;濂水涵清,乃周子釣游之地」。得瀟水滋養的先民崇尚耕讀傳家,在這裡創造了燦爛的農耕文明,桃花園般的古村落星落棋布。他們「衣食自足者,皆推其餘以督義方」,兩宋時期有79人考中進士,1人中特科狀元。同時他們也深諳習武保家之道,習武之風盛行。其鄉間家族祠堂門口除了立有顯示進士第的石牌和下馬樁外,也還往往有武科秀才舉子練武的粗重石鎖、石凳。故而湘南民間有「唱不過祁陽,打不過東安,巧不過零陵,蠻不過道縣」之說。

道縣人的蠻勁,在每年端午節龍舟賽中最能體現。這裡一直流傳著一句話:「五月五,龍船下水打爛鼓。」農曆五月,從初一到初五,縣城周邊十里八鄉各個村落的龍船,紛紛駛向城區河段,眾橈手應和著龍頭鼓點,奮力劃漿;岸上觀眾儘力吶喊助威,江面上百舸爭流,壯觀空前。道縣人的精、氣、神,在這一條瀟水河上展現得淋漓盡致。

人傑地靈,物華天寶。這一塊土地不僅文氣沛然,更有豐饒的物產值得大書特書。水稻自不用說,它本是稻作文明的源頭所在。周敦頤故里樓田堡,就是因為駐軍在河岸扎樁壘土為田、形如樓房而得名。與樓田相鄰的江永源口鄉,因獨特的土質、水質和小氣候條件,很早就培育出了一種芳香四溢的香米,被女皇武則天列為「貢米」。江永的香芋、香姜、香柚、香菇也是美名遠揚,名傳遐邇。因地質與水熱特別適宜的關係,此地出產的煙葉豐厚與優質,成為一大特色,尤以寧遠所出色澤全黃、油分高、香氣足、燃燒好、煙鹼含量適度,媲美世界名煙辛巴威煙葉。「道州灰鵝」在這裡的養殖歷史已有400多年,因為成鵝長頸短足,味美肉鮮,是製作烤鵝的上等料子,齊名漵浦鵝、武岡鵝、酃縣白鵝,為湖南四個優良鵝種之一。還有東安雞、舜皇山土豬、九嶷山兔、永州茶油、山蒼子油、新田富硒大豆等一大批方物特產,入選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瀟水滋育了這一方土地,帶著它的綿長文脈一路前行,穿過陽明山腹地大峽谷,過雙牌,至零陵城郊相匯湘水。沿河上下自然風光優美,人文勝跡眾多。有青樹叢生、生態完備的桃花洲、鳥沙洲;有「山小若髻,獨峙於西岸」「石骨攢簇而成」的香零山;有「中空成岩,容數百人,下平上穹,明奧幽爽無逼仄昏暗之狀病」的淡岩;有「一山怒而豎石,奔與江斗」「其內飛石浮空,下瞰瀟水」的朝陽岩。更有柳宗元寄寓人格理想的愚溪風光和《永州八記》遺址。眾多寄寓瀟湘的名賢足跡,等著你踐履尋蹤。

柳宗元在《漁翁》詩中吟道:「漁翁夜伴西岩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人不見,欸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這是千年以前柳宗元所看到的零陵城邊瀟水河上的絕妙景觀,也是搖蕩在柳宗元心目中的人生遠景。跟隨流水的腳步,踏歌人生的曼妙,瀟水在前面把我們引領。

湘川西至

+

湘水的源頭在廣西海洋山。因為靈渠的修建,源頭的流水三分之一被引注到灕江,史稱「湘漓分派」。

我曾專程前往興安,沿著靈渠溯源,一直到白石鄉水源頭村探訪湘水的源頭,我找到了那一脈潺潺的流水,那蔥蘢青山所涵養的汩汩水源。一條大河就從這裡起航,流向遠方,流向它與另一脈源流相匯合的地方,流向那個叫做蘋島的洲渚。

雖然分出了三分的水源注入到灕江,湘水仍然葆有豐沛的水量。七分水源回歸故道,就此溝通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為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的融合,開闢了一條潺潺不息的通道。在靈渠邊上,我看著白花花的流水從魚鱗壩上滾過,想像那南來北往的船隻,在這一條堪稱古代水利工程奇蹟的運河上行駛,為前人的智慧深深地折服。靈渠邊的樹木多是上了年歲的古木,不知道哪一棵種於唐朝,哪一棵種於宋朝,反正都是上了年歲的古樹,歷經了歲月的洗禮。在紀念四位修建與維護靈渠有功歷史人物的「四賢祠」里,我看到了那最古老的一棵樹,竟然把立在身邊的一塊石碑吞噬掉了一大半,形成了罕見的「樹吞石」奇觀,讓人嘆為觀止。

我的思緒跟隨湘水的腳步一路向北,經界首、黃沙河、廟頭,從東安縣紫溪市鎮淥埠頭調元村進入湖南境內。在這裡,湘水終於投入了簡稱為「湘」的湖南的懷抱。鬥牛嶺、白果山,兩相夾峙,像一道天然門戶呈現在天地之間——明代偉大的旅行家徐霞客稱之為「楚粵門戶」。我找到一個制高點,來觀察這一段長河的形貌。我站在淥埠頭東面的尖嶺峰上,放眼回望,遠眺平展在面前的「S」形河流圖案,那山、那水、那洲渚、那人家,彷彿一軸巨幅山水畫卷,徐徐展開,美不勝收。

明代解縉有《沉香潭山水歌》讚美淥埠頭湘水河灣的景緻:「蒼茫掛壁出林梢,邱園四顧居人少;夕陽往往見漁樵,古木陰陰亂啼鳥。望中峰高雲錦張,如此溪山猶故鄉;香潭倒影三峰落,白荻洲邊二水長。碧梧翠竹連江岸,菊隈桂嶼蒼爭亂;好景偏宜白日游,年華每被青春換。寄語溪山如有情,氤氳佳氣常鍾靈;山中美酒置千斛,待我歸來尋舊盟。」山舒水緩,美崙美奐,就象是一雙纖纖柔指,在扣動著旅人的心弦。

我曾在這一段河灣上反覆往來,熟悉這一處河灣的每一處景觀,也熟知畫龍點睛般描繪這些景觀的「地理詩」:「觀音看鬥牛,鸕鶿下西洲。大魚趕小魚,鳥崽棺材石。」石觀音、鬥牛嶺、鸕鶿嘴、西洲、大魚潭、小魚潭、鳥崽石、棺材石,皆是江岸石崖象形景觀,聯綴在一起,以當地土話讀之,於粗鄙之中流露著一種令人莞爾的人生感嘆。另有一副楹聯,以淥埠頭和湘水下游老埠頭及湘水支流紫水河上的兩處地名——大江口、小江口聯綴而成,也反映著一種勸世哲學。聯曰:「小江口、大江口,是非只因多開口;淥埠頭、老埠頭,煩惱皆為強出頭。」

尖嶺峰上還築有一座頗具規模的寺廟,叫沉香寺。據說是因為廟前湘水岸崖上曾經生長有一株古沉香木而得名。又因為寺廟後院鑿有石觀音像一座,因此也用「石觀音」作地名。這一處寺廟與這一處河灣,皆因為淥埠頭古船塢的存在,很是興旺繁華。「日有千人朝拜,夜有萬盞明燈」就是昔日景觀的描繪。

「瀟湘間無土山,無濁水,民秉是氣,往往清慧而文。」(《永州府志》載劉禹錫言)因為流水的緣故,這一方天地里人性的涵養也便有著清奇靈秀的凸顯,男女皆秀麗清爽,不帶俗氣。表現在品行上,則耿直得近乎固執。言語之間,內心畢現,絕少外面世界的垢藏深隱。而保留得最為久遠、最具特性的始終是與這條河流息息相關的風俗。比如新造船隻起用絕不說「下水」,而呼之為「升河」。還會舉行「升河」儀式,放鞭炮、拋粽子,參與者和旁觀的人一同高呼「升河了,升河了」,很是隆重。每年的端午節,也是地方最隆重的節日。前後數天,異常熱鬧,各家各戶遠近親戚都來串門吃酒,男女以醉為快,客人越多越好,最普通人家都要擺出三五桌酒席,若是門庭冷落,就會被人輕看。

淥埠頭湘水河裡的龍船,雖然沒有道縣河裡的多,但也是熱鬧非凡,風光無限。最有意思的是,各臨時碼頭都有當年得子的人家,挑籮提筐,燃放爆竹,給攏岸的船手和圍觀群眾分贈香煙、糖果、粽子等物,其意即在恭敬央請眾人幫襯,扶攜自己的幼子在這一條河上平安長大,討生於這條長河之上,成長為端午節里在河裡划船爭勝的漢子。

湘水就是在這樣的眷戀中流淌向前。過兵書峽,下白灘河、鯉魚灘,到石期市羊角坪被電站大壩阻截迴流,形成一個20千米長潭,宛若大地平湖一般。兩岸的田土需要這一川河水的澆灌,百姓走動也必得從這一條長河上經過。夏日的沐浴,冬日的洗滌,多是在這一條河水裡進行。幾乎每戶人家都備有竹排小舟,一柄木槳、五尺烏篷,既是水上往來的交通工具,也是水中取食的好幫手。或者是養幾隻鸕鶿,或者是備一架絲網,在水上捕魚撈蝦,出沒於綠水碧波之間,自有其生活無限的樂趣。

羊角坪電站大壩以下,湘水繼續前行,過石期市、台盤子、倒榨埠,至蘋島與瀟水相匯。一條大河這才完成了上游的長途跋涉,隱秘匯合,成為真正的瀟湘——湘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永州旅遊 的精彩文章:

神秘又「前衛」 永州新田等你來

TAG:永州旅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