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歷史上的「佛系青年」

歷史上的「佛系青年」

歷史上的「佛系青年」

中公教育研究與輔導專家 劉桂霞

2017年年末,2018年年初,朋友圈、微博被「佛系」一詞刷屏。

「佛系」跟宗教沒有任何關係,通常借這一辭彙表達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心態。正如2018年年初的一款異常火爆的佛系小遊戲——《旅行青蛙》,青蛙出不出門,走到哪裡,什麼時候回來,一切隨緣!這款遊戲,玩家並非想體驗所謂「成功」的快感,只希望花費一點兒碎片時間,在遊戲中感受世俗中難以獲得的美好與寧靜。

但佛系並不意味著消極遁世,很多佛系青年雖然說著「都行,可以,沒關係」,但實際上,自己決定要去做的事情,會竭盡全力去做好,他們堅信功不唐捐,專註做好眼前事,恬淡為上,不慕名利。

歷史上第一位佛系青年是釋迦牟尼。

公元前565年,釋迦牟尼降生於中土印度迦毗羅衛國,出生後便成為了迦毗羅衛國的太子。然而,釋迦牟尼14歲那年駕車出遊,親眼看到那些衰老、清瘦和凄慘的現象,非常感傷和苦惱。17歲時,從一位出家修道的沙門那裡聽到出家可以解脫生死病老的道理,便萌發了出家修道的想法。於是,在他29歲時,他「拋棄妻子」選擇了出家。

苦行林苦修期間,日食一麻一麥,形體枯瘦,心身衰竭,但始終未能成道。後來到尼連禪河沐浴,接受牧女乳糜之供養。恢復體力後,至菩提樹下,以吉祥草敷金剛座,端身正念,入諸禪定。經七天七夜,他終於恍然大悟,確信已洞達了人生痛苦的本源,斷除了生老病死的根本,使貪、瞋、痴等煩惱不再起於心頭。這標誌著他覺悟成道,成了佛。這一年釋迦牟尼35歲。

兩漢之際,佛教從印度開始傳入中國,在南北朝時期興盛發展,唐代時發展至鼎盛。唐代最著名的「佛系男子」非玄奘莫屬。

玄奘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學遍了當時各種學說,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玄奘及其弟子共譯出佛典75部、1335卷,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

玄奘的足跡遍布印度,影響遠至日本、韓國以至全世界,他以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經,其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這位佛系男子可以說是一位不食人間煙火、讓人可望不可即的大牛。

大唐王朝另外一位佛系青年代表,是被後人譽為「詩佛」的王維。

王維字摩詰,其名字來自佛教經典《維摩詰經》,王維並非一開始就是佛系青年。他出身富貴,少年時代生活富足,意氣風發,玉樹臨風,風流俊雅。然而王維並不只是一位「高富帥」,更是一位文藝青年。王維善於作詩,他的詩以清新淡遠,自然脫俗的風格,在人才濟濟的大唐獨樹一幟。除了作詩,還會作畫,是文人畫的南山之宗,錢鍾書稱他為「盛唐畫壇第一把交椅」。除此之外,他還通音律,善書法,可以說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全才,少有的全方位偶像。

但是天不遂人願,政局變化無常,經歷了安史之亂和朝廷的政治動蕩,後來的王維變得愈加「佛系」,寫出了「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緣合妄相有,性空無所親」這種充滿禪意的詩句。不過,王維並不是就此遁世,他仍然交友、寫詩、作畫,不過是心境越發平和。他的詩空靈、淡泊、不悲不喜、充滿禪意,所以王維被稱為「詩佛」。

「佛系」一詞,應該是充滿正能量的,而不應該成為不努力的借口。「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世俗喧囂,各種誘惑,我們要守住本心,達觀進取,方可笑看人生。

讓努力不再留有遺憾

中公教育 ,助你成公!

獨具特色課程體系 讓上岸更容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東中公教育 的精彩文章:

TAG:山東中公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