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等等貓聽歷史之十:遠交近攻

等等貓聽歷史之十:遠交近攻

美術:鄧鄧

劃重點:遠交近攻是誰提出來的

長平之戰為什麼換趙括

戰國四公子都幹了什麼

全文3385字,閱讀大約需要12分鐘

等等貓聽歷史之十:遠交近攻

撰文 / 老六

隨著齊王國的衰落,戰國已經悄悄進入了最後的五十年。在過去的一百年里,經過變法,吞併,合縱,連橫一系列的大洗禮之後,魏、齊、燕、韓、趙、楚六國的實力都大幅下降,獨有秦國一枝獨秀。針對這種形勢的變化,秦國開始放棄連橫策略,採用一種嶄新的戰略。而提出這種戰略的又是一個魏國人。

范睢,原是魏國的一個小官。因受到魏國大夫須賈的誣陷而被治罪,丞相魏齊對范睢百般拷打折磨,甚至組織眾人在范睢的身體上輪流撒尿,范睢裝死才保住一命。

後來,在恩人的幫助下,范睢逃到秦國。見到秦昭王之後,他留下了那篇著名的《范睢說秦王》。他向秦王提出了兩個建議,第一,增強王權,削弱貴族;第二,實施遠交近攻戰略。

此時,秦國正要進攻齊國,范睢提出應與遠方的齊、楚、燕三國保持友好,對家門口的趙、魏、韓三國狠狠修理,逐一蠶食。秦王採納了范睢的建議,先廢了宣太后羋八子,驅逐四大貴族到各自封地,然後任用范睢為丞相,秦國開始邁出統一天下的實質性步伐。

【 血色長平 】

商鞅變法之後,秦國軍力發展十分迅猛,兵鋒所指,所向披靡。六國大都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在軍事上尚能與秦國鬥上幾個回合的只有趙國。對於這個強勁的對手,秦國是謹慎的,並沒有打算早早與趙國決戰。

偏偏因為一個小人物的存在,使得世界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提前上演。點燃這場大戰導火索的,就是將禍水北引的韓國上黨郡(今山西長治)郡守馮亭。

公元前264年,按照遠交近攻的戰略,秦國大將白起率軍攻打韓國,三年內,連續攻佔河南修武和沁陽兩地,將韓國從中截斷,位於北方的山西長治地區與首都河南新鄭的聯繫被切斷。

韓國決定割地求和,把山西長治地區讓給秦國,專心做個河南人。但是長治市長馮亭不幹,他不願意做陝西人,自作主張的把長治獻給了河北人—趙國。

馮亭想得是,趙國得了長治,必然得罪秦國,秦國找趙國算賬,趙國必然與韓國合作,這樣趙韓聯手就可以打敗秦國。馮亭的小算盤打得不錯,關鍵是趙國願意接這個燙手山芋嗎?

決定趙國命運的是年輕的趙孝成王,他很想要這塊地方,但也擔心秦國的報復,就在慾望和理智斗得不可開交之時,他的叔叔,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趙勝說了句話,有便宜不佔是傻子,這個利令智昏的建議使得趙王接過了這個燙山芋。於是,馮亭嫁禍成功,趙國大難臨頭。

趙國接收長治地區兩年後,秦國大軍壓境,準備以武力奪取本來應該屬於他們的蛋糕。秦軍首先攻陷了上黨城,廉頗急忙率趙國野戰軍趕赴前線,企圖收復上黨。結果兩軍交戰,廉頗一敗再敗,損兵折將,只能踞守長平,與秦軍形成對峙。

廉頗想得是,秦軍是遠征軍,補給困難,趙軍堅守不戰,秦軍必不能長久。可是廉頗忘了,趙軍野戰主力進入長平,也沒有後方依託,同樣需要長途補給。這就需要比拼兩國的綜合國力了。比拼綜合國力,就要從秦趙兩國的變法改革說起。

秦國商鞅變法的根本大計是重農業,賞軍功。變法之後,秦國不但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而且建立了關中、巴蜀兩大糧倉。趙國地處河北,農業本來就不發達,而且趙國重武輕農,最著名的改革措施就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廉頗的堅守策略在戰術上或許是正確的,但是這種消耗戰,趙國是無法承受的,長平之戰一共不到一年時間,趙國最後已經打到要向他國借糧的程度。看到這裡,你可能就明白,趙國內部為什麼有那麼大臨陣換將的聲音。

趙國臨陣換將,就換來了歷史上最悲催的背鍋俠,趙括。一說趙括,必提紙上談兵,似乎趙括就是為了這個成語而生的。趙括出征前,廉頗的死黨藺相如還有趙括的母親都勸趙王不要讓趙括挂帥,後世的史書中對此情節大書特書,以此更有力地證明趙括的無能和趙王的昏頭。

說到這裡,就忍不住跳出情節之外,多說兩句。趙括既然那麼無能,何以名聞天下,趙國人知道他,秦國人也知道他。趙括不挂帥,趙軍是不是就不敗了。我們不要忘記趙國換將的原因是什麼,廉頗一打不贏,二不願打,死守下去趙國又支撐不了,在尚未彈盡糧絕的時候,與秦軍決戰,是趙國唯一的出路。

對趙國來說,派趙括去,就是出擊決戰,換誰去都是這個目的。對秦國來說,持久戰也是消耗巨大,用反間計的目的,就是換掉堅守不出的廉頗,換誰來都無所謂。

因此,趙括背負的使命壓力是巨大的,他明白,此去是要拔劍出鞘與秦軍刺刀見紅的,他能挂帥出征需要無比的勇氣,僅因勝負就把他釘上歷史的恥辱柱絕不公平。

就這樣,趙括帶著十萬援軍趕赴長平,而他的對手,已不是打得廉頗毫無還手之力的秦將王齕,一個可怕的敵人悄悄坐進了秦軍的中軍帳中,他就是戰國第一殺神—白起。一場原本的秦軍攻城奪地戰,逐漸演變成為秦趙兩軍主力的戰略決戰。隨著雙方兵力的不斷增加,近百萬大軍雲集長平。

趙括挂帥後,放棄堅守策略,親自率軍出擊,衝擊秦軍營壘,不斷取得勝利。狡猾的白起步步退卻,以退誘敵,他在等待趙括犯錯。終於,機會來了,趙軍的戰線拉得過長,前軍和後軍中間出現了縫隙,白起的奇襲部隊快速插入了這條縫隙,將趙軍一分兩半,分割包圍。趙軍在內,秦軍在外,趙軍補給渠道被斷,開始進行突圍戰。

秦軍的重裝步兵天下第一,防禦力極強,且有白起這樣的軍事家指揮,趙括組織的數次突圍戰均未成功。秦王得知趙軍主力被圍,親自上陣動員,舉全國之力支援白起,連十五歲的孩子都派到了前線。而趙國對趙括的救援卻是杯水車薪。

令人吃驚的是,趙軍在斷糧的情況下,竟然堅持了四十六天,趙括無險可守,仍能組織戰陣進行防禦和突擊,哪裡像紙上談兵的庸才。趙括沒有被秦軍擊敗,可惜的是他在突圍戰中戰死沙場。趙括一死,趙軍心理瞬間瓦解,四十萬人集體投降,這個數量幾乎是長平之戰趙軍的全部。

慘劇發生在投降之後,殺神白起將手無寸鐵的降卒騙到山谷中,堵塞谷口兩端,萬千土石從天而下,四十萬人盡被活埋。一時天地無色,鬼哭神號。趙國青年一代經此一戰,幾乎斷絕,趙國從此沒落。

歷史沒有假設,都是勝者王侯敗者寇。白起縱橫天下,戰無不勝,一人屠滅六國百萬士卒,真可謂一將功成萬骨枯。

【 最後的掙扎 】

長平之戰後第二年,秦國繼續興兵攻趙,意圖直接滅掉趙國。趙國精銳盡失,無力與秦國野戰,只能困守邯鄲城。眼看局勢已經不可逆轉之時,有人站了出來,力挽狂瀾於即倒。

戰國時期,各國貴族養士成風,其中有四個人極為有名,他們是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 、趙國的平原君趙勝 、楚國的春申君黃歇 、齊國的孟嘗君田文,合稱戰國四公子。田文在長平之戰前已經去世,其餘三位公子共同聯手,上演了一出卻秦救趙的好戲。

邯鄲被圍後,趙國派出使節向魏國求援,平原君趙勝親自帶著毛遂前往楚國遊說。魏國同意了趙國的請求,派大將晉鄙率十萬大軍前去救援。可就在這時,秦國向魏國發來了恐嚇信,說魏國膽敢救趙,下一個就滅了魏國。

魏王膽怯了,命令救援部隊停止前進,原地待命。這時候,戰國四公子之首的信陵君魏無忌出面了。信陵君深知秦國的狼子野心,也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況且趙國的平原君還是他的姐夫,於公於私,他都不能見死不救。

在屢次勸諫魏王無果後,魏無忌召集門客甲士,組成一支小部隊,準備奔赴戰場,同趙國共存亡。臨行前,他的門客侯贏獻上一計,竊符救趙。因信陵君對魏王的寵妾如姬有恩,信陵君找到如姬,如姬果然幫他盜出兵符。

信陵君拿著兵符,偽造魏王命令,要晉鄙交出兵權,晉鄙不肯,信陵君便殺了他,然後親率援軍向秦軍進攻。與此同時,平原君與毛遂不辱使命,成功說服了楚國,楚國春申君黃歇親率大軍救援趙國。就這樣,三位公子合力抗秦,秦軍大敗撤退,趙國轉危為安。

信陵君知道自己矯詔殺將,犯了大罪,無顏見魏王,便留在了趙國。而秦國在征伐趙國失敗後,發生了一件大事,白起被殺。當初進攻邯鄲時,秦王讓白起挂帥,白起開始反對出兵,後來託病不肯為將。

邯鄲之戰失敗後,秦王感覺已經無法約束白起,加之范睢等人推波助瀾,使得白起徹底失去了秦王的信任,先被罷官免爵,後被賜劍自刎。白起的死,對於秦國是一大損失,使得秦國統一的步伐有所減緩。

十年後,秦國攻魏,信陵君趕回魏國,與魏王冰釋前嫌。魏國向各國求援,各國聽說是信陵君為將,都派兵救魏。信陵君率燕、趙、韓、楚、魏五國之師大破秦軍,一直乘勝追至函谷關,使秦軍一時不敢出戰。

長平之戰是個轉折點,此戰之後,以戰國公子為首的六國聯軍,雖然也曾取得過對秦的一些勝利,但是戰國的整體形勢已不可扭轉,任何一個國家都已經無法單獨與秦國抗衡。

秦國在經過幾場大戰之後,軍事力量也損耗不小,他需要喘息,這種喘息是更大力量的積蓄,也是在呼喚更傑出人物的出現。

來源於網路

給讀者的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Blockchain.info錢包宣布已向22個州開放比特幣交易功能
《英雄本色2018》成也人設,敗也人設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