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不通人情世故第一人,被稱為「拗相公」,身後卻流芳百世

古代不通人情世故第一人,被稱為「拗相公」,身後卻流芳百世

文|了包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曾任神宗朝的宰相,主持變法,有「拗相公」之稱。那麼王安石為何被稱為「拗相公」呢?

這主要是因為王安石性格執拗,十分地固執。明末馮夢龍的《警世通言》中有一篇《拗相公飲恨半山堂》,講的是王安石主持變法慘遭失敗之後鬱鬱而終的故事。作者在文中也解釋了「拗相公」外號的由來——「因他性子執拗,佛菩薩也勸他不轉,人皆呼為「拗相公」。

王安石的執著與固執可以從他所做的事情上體現出來。

王安石年少便好讀書,但在17歲之前不過「 乘閑弄筆」 ,從17 歲起才開始了瘋狂的求知之路,真正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待王安石做官之後仍然酷愛讀書,寢食間仍手不釋卷。王安石在擔任常州太守出席宴會時未曾有過笑容,倒不是不高興,而是默默在心裡研究經旨,無暇顧及其他。

有一回大宴賓客,歌姬正在表演,王安石哈哈大笑。在場官員以為王安石因歌姬的表演發笑,重重賞賜了歌姬。豈料王安石是因席間對《咸》、《恆》二卦有所領悟而不自覺發笑。

王安石雖對知識很執著,但卻不是個只知道讀書的書獃子。他強烈抨擊那些只知讀書,脫離實際的迂腐之人,主張將「經術」與「世務」相結合。正是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之下,王安石義無反顧的走上了變法之路。在新法遭到舊派抵制的情況之下,王安石沒有妥協,而是組織了全新的改革力量實施變法。

可惜在變法的過程中,產生了很多的問題。拿市易法來說,本來是想通過設立官營貿易公司來平抑物價防止大商人壟斷市場,結果官營貿易公司壟斷了市場,百姓抱怨不已。即使是這樣,王安石也要繼續變法直至失敗。

王安石變法本來是為了百姓好,結果卻事與願違。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中評價王安石是個「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無圓通機智處人治事之術」的又一個不實際的理想主義者。

北宋文人邵伯溫的《邵氏聞見錄》記錄的一事恰是王安石不通人情世故的例證。當初,包拯擔任開封群牧使,司馬光和王安石都是他的下屬。有一天,包拯和他們一起飲酒賞花。包拯估計是很高興,親自向王安石、司馬光等一幫下屬敬酒。王安石平時不喝酒,於是堅決地拒絕了上司……

話說回來,王安石的不通人情世故正好體現了他的執拗。野史中關於他不修邊幅、不近人情的故事還有很多,不管是否真實,都顯示出了他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不論是學術成就還是政治抱負,王安石都是那個時代很多人所不能企及的。

參考資料:

林語堂:《蘇東坡傳》

廖寅、楊果:《王安石性格解讀》

風臨:《王安石「拗相公」的悲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清史研究 的精彩文章:

「清朝無昏君,明朝都是昏君」——清朝的皇帝贏在哪裡?
揭秘:金三角大毒梟們的中國血統

TAG:明清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