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讀金代儒士郝天挺書

讀金代儒士郝天挺書

原標題:讀金代儒士郝天挺書



金代儒士郝天挺是著名詩人元好問的老師。少年元好問因其叔父調任金朝的山西陵川縣令,十四歲起隨叔父至陵川,即入郝天挺門下,從學六年,由此打下學問根基。郝天挺,字晉卿,山西陵川人,出身儒學世家。郝氏世代讀書,皆學而未仕,不慕功名。郝天挺少年早慧,即以善作詞賦著稱,因早衰多疾,厭倦科舉功名,以後雖曾得中進士,兩次參加廷試,當了太學生,但無意於仕途。其居鄉期間在縉紳中頗負眾望。金宣宗貞祐年間,金王朝難以抵擋南下的蒙古鐵騎,遂由中都(今北京)遷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史稱「貞祐南渡」。郝天挺一家隨金朝南渡,避居於河南,往來於淇、衛等地,其人耿介,性情高傲,寧願落魄窮困,也不向豪門貴族求乞。金宣宗興定元年(1217年)十一月初八病逝於河南舞陽寓所,時年57歲,臨終前「浩歌自得,不以生死為意」。

郝天挺的《貽範元直書》,即寫於「貞祐南渡」期間。此文收入中國青年出版社編的《歷代書信選》(1999年版)中。郝天挺的後代郝經,是元代重臣,謚號「文忠公」,在《先大父墓志銘》中稱,在金宣宗遷都汴京時,河陽之城至淮泗間,上下余千里,聚集流民約數百萬,皆相從渡河而南,飢疫交迫,死亡十之七八。郝天挺目睹慘狀,慨然曰:「坐視天民之斃,仁者不為。」他以一介布衣之身份,遂寫信給握有大權的機察使范元直,懇請其命令沿河渡口,「聚公私船,寬其限約,晝夜放渡」,「以救遺民」。據說,此書信上達後,朝廷便發諭旨,令疾速放渡,河朔百姓存活者眾多。


這封信很簡短,僅130字。書信開門見山,舉出三國史實,劉備在當陽之役後雖身處危境,仍不棄遺民,以為:「成大事者,必資於眾,人歸而棄之不祥!」此事引自《三國志·先主傳》,曹兵逼近樊城,劉備遂率軍撤退,因民眾跟從而行動緩慢,日行僅十餘里。有人勸劉備棄眾速行,劉備說:「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郝天挺希望范元直輔佐金宣宗,效法劉備之所為,濟大事以人為本,厚結人心,關注河朔之民的渡河事。在書信中,郝天挺提出,「夫人心之去就,即天命之絕續也。」他特彆強調人民大眾的根本作用,國家之興亡,其實是取決於人心向背的。郝天挺最後勸范元直,「結人心,固天命,中興之期,庶幾可望。」這封信可稱為古代書信名篇,言簡意賅,境界深遠,頗有見地,且用史實與現實相對照,極具說服力。


郝天挺是博學鴻儒,他胸懷廣闊,卓有識見。詩人元好問嘗從學進士業,郝天挺對他說:「讀書不為藝文,選官不為利養,唯通人能之。」他認為,讀書僅看重辭藻,做官為的是利祿,這怎麼能成為真正儒生的志向呢!他慨嘆道,「今人以賦學以速售為功,六經百家分磔緝綴,或篇章句讀不知之,幸而得之,不免為庸人。」此一語擊中金朝科舉之弊病。金人劉祁所撰《歸潛志》稱:「金朝取士,止以詞賦、經義學,士大夫往往局於此,不能多讀書。其格法最陋者,詞賦狀元即授應奉翰林文字,不問其人才何如,故多有不任其事者。」這一批詞臣庸官,平時只知唯唯諾諾,歌功頌德,面對複雜的變局則互相推諉,束手無策。這是金朝迅速衰敗腐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郝天挺深為嘆息,認為:「今之仕多貪腐,皆苦寒不能自持耳!」他們汲汲以功名利祿為務,又怎能做到獻身國家、為民請命呢!


郝天挺的志節情操亦影響了詩人元好問,元好問之所以突破了風花雪月、吟詠山川的局限,其詩作反映了金、元之際的社會現實及人民的苦難生活,抒發其憂國憂民的情思,與郝天挺為師之道的思想浸染是分不開的。郝天挺病逝後,元好問寫了《郝先生墓志銘》,赴河南舞陽去弔唁恩師。

此外,元好問亦有一門人也叫郝天挺。元好問講詩的選本《唐詩鼓吹集》十卷,即為其所箋注行世。這位元代的郝天挺,字繼先,為朵魯別族人,官職為河東行省五路軍民萬戶。兩位郝天挺,一是元好問老師,一是元好問門人,此亦歷史上的一樁趣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佞宋主人黃丕烈的藏書王國 你了解多少
文瀾閣與藏書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