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琴與國畫的關係原來是這樣的!

古琴與國畫的關係原來是這樣的!

淺談古琴與傳統繪畫

習琴之前常聽人言:「琴棋書畫是相通的」。余當時對此語之理解,也只是人云亦云,不甚了了。

余常羨古人,琴罷舉酒,酒酣吟詩,三友相伴,愜意暢快。余今只得二友,琴罷揮毫,循環無間。經數年,終有些許心得。今與大家分享,亦不失為快事一樁。

古琴與書畫相通,尤其與寫意水墨畫相通。國畫的基本形式是筆和墨。一如古琴之左右手指法。在繪畫過程中首先是用筆。主要講究中鋒、側鋒、逆鋒、藏鋒和戰筆等。筆法有,錐畫沙、印印泥、高峰墜石、百歲枯藤等。好比古琴的右手,有抹、挑、勾、剔、大撮、小撮等指法。傳統繪畫用筆很講究筆力。所謂筆力扛鼎,須一氣貫注,力透紙背。古琴彈奏,右手亦講究沉穩厚重,運指剛勁有力,彈弦欲斷。繪畫雖講究筆力,然須把握好分寸,有巧拙輕重,有筆氣、筆韻、方謂之活筆。若一味雄悍,轉折刻板,畫面將無法得到好的表現效果。

古琴亦如此,雖說右手講究彈弦欲斷的力量感,但並非一味的用蠻力,而是在自然放鬆的狀態下,做到運指迅捷勁健,方能出音圓潤,飽滿清晰。

再說繪畫用墨,寫意水墨畫的用墨較之用筆尤難。若說筆為筋骨,墨則是肌肉。筆可得形似,而用墨精妙,方得神韻。正如琴之右手決定出音的輕重剛柔。而左手則用以取韻傳神是一樣的。前人曰:「……川原渾厚,草木敷榮……」。「運墨而五色具,謂之得意。意在五色,則物象乖矣……」。意謂之繪畫用墨須有深淺層次,避免死墨或混濁,畫面有濃淡枯潤,有風晴雨露的情調,方謂之活墨。而彈琴取韻之妙,亦全在左手,吟猱綽注,循環往複間,音隨手轉,手法變換豐富,須避免呆板僵硬,方謂之靈動松活。

琴與傳統寫意畫,不光技法相通。它們的內在精神和在意境上的表現亦無不相通。如傳統寫意畫,講究以線造型。著重於把形體轉化成流動的線條。因此畫面往往呈現出音樂般的節奏之美。正如六朝山水畫家宗炳,對著山水畫彈琴,「欲令眾山皆響。」就已經說明,在一幅好的繪畫作品裡是可以感受到音樂的韻律的。

而一首好的琴曲,又往往能予聽者以優美的畫面感。如依照唐代詩人柳宗元《漁翁》詩譜寫的琴曲《欸乃》。「漁翁夜傍西岩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清山綠……」聽者彷彿能看見漁人放歌,槳櫓欸乃於青山綠水之間的一幅優美寫意畫卷。而無論古琴,還是傳統繪畫,它們的藝術最高境界是在於通過技法、技巧等手法,表達出作者的精神內涵和思想感情。這就跟畫家和琴人的修養直接相關。清石濤曰:「墨非蒙養不靈,筆非生活不神……」這裡所說的「蒙養」就指的是畫家個人的修養。作為畫家,如果修養不到位作品的格調就不高。格調不高,畫面俗氣。無論繪畫技巧有多高超,也只是有技術而無思想的畫匠而已。正所謂畫如其人,即謂此也。

彈琴亦如此,琴技是一種必要的手段。傳達琴人的精神境界方為上乘。技巧純熟的琴家,並不一定就能彈出感人的琴樂來。清代著名琴家祝鳳喈隨其伯兄習琴時,終日苦練未得琴音之妙。其兄曰:「豈徒求於指下聲音之末可得哉,須由養心修身所致,而聲自然默合以應之。汝宜端本,毋逐末也。」《太古遺音》中亦言:「學琴有四句,左手吟猱綽注,右手輕重緩急,更有一般難說,其人須是讀書……」。

如是種種,余今管窺一豹,未能盡述。然,琴與傳統繪畫相通,余深以為是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聽松閣 的精彩文章:

TAG:聽松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