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二十六燉豬肉而不是其他肉,這才是真正原因

二十六燉豬肉而不是其他肉,這才是真正原因

隨著春節的臨近,拜各自我閹割的媒體之福,關於「二十六,燉豬肉」還是「燉牛/羊肉」的爭議日益激烈。很明顯「燉豬肉」才是正確的,但遺憾的是,網上關於為什麼「燉豬肉」正確的解釋,幾乎都沒說到點子上。

年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關於過年的種種民諺和習俗,也要落地到中國人的過年生活中去,才能真正找到答案。「二十六,燉豬肉」當然與春節「吃」的習俗有關,但這裡的吃不光是食物本身,更能貫穿於整個春節的諸多習俗。

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心是華北地區特別是中原地帶,我們現在說的春節習俗主要也是指這一地區的習俗。春節雖然在立春前後,但氣候仍然寒冷,最低氣溫一般都在零下,下雪、結冰非常常見,因此即便在以前沒有冰箱的時代,食物也可以儲存很久,這才是為什麼會有二十六燉肉的客觀條件。北方傳統過年之前,每家都會買數十斤甚至半扇豬肉,一次洗凈燉煮,切成大塊裝盆,隨用隨取。氣候溫潤的南方就做不到這一點,要長期儲存只能做成臘肉臘腸,需要較長熏曬時間,也就不會產生這樣的民俗民諺了。

為什麼要燉肉呢?燉肉當然是為了吃,但絕對不是二十六這一天吃,也不是燉成一份菜來吃。燉肉其實是作為「配菜」供整個春節期間使用,目的是節約時間。春節不但是中國人傳統上食物最豐盛的節日,更是合家團圓的日子,同時還是親朋聚會、「走親戚」的日子,菜品豐盛,一般都要十個菜甚至更多,而這些燉肉就是隨炒隨取的便捷配料,可以大大節省時間。

肉要先燉的另一個原因是以前沒有取暖設備,外面多冷屋裡也差不多,雖然很多地方燒炕,但炕桌只適合人少的家庭用餐,待客必須在堂屋用正式的方形餐桌。由於氣候寒冷而菜品眾多,以前一般家庭炒菜又只有單灶,提前燉好肉可以大大節約時間,否則等後面的寀炒好了端上桌時,前面的菜就變涼甚至結成冰碴了(一點兒都不誇張,本人小時候經歷過)。

由於是用於增加「葷腥」(肉香)的配菜,所以只可能燉適用於各種菜品的豬肉來提香,而不能用膻氣重的牛肉和羊肉,否則就會破壞口味。這才是燉豬肉而不是燉牛羊肉的真正原因。當然,牛肉和羊肉也不是不吃,但是吃法——你沒猜錯,主要還是包餃子。

至於有民諺說是「二十六,割年肉」,不能說是不對,但至少不如「燉豬肉」合理。雖然今天在城市裡甚至部分農村可以隨時買肉,但以前農村只能「逢集」才能買菜買肉,一般都要隔五天左右,這也是為什麼網上對比南北差異時說北方人每次買菜買一堆的原因。因此,固定說「二十六,割年肉」可能在部分地區合適,但對大部分地區而言,從過小年開始,哪天是集市就哪天割年肉才更實際。

最後多說一下「政治不正確」的敏感話題:中秋之後北方天氣變涼,請客吃飯時沒辦法等全部菜炒好了所有人一起吃,只能邊炒邊上邊吃,於是女主人炒菜、男主人陪客便成了客觀條件下的自然分工。炒好菜後女主人當然要上桌吃飯,該坐「上位」的也論資排輩坐上去,而且由於菜品豐盛而且「大菜」一般在最後,並不會出現「女人吃剩下的」這種情況。還有一個習俗是在婚喪嫁娶等人數特別多的宴席上,一般是男女分桌吃飯,這主要是由於男人都要喝酒聊天而女人較少喝酒且多聊家常,男女話題不合的緣故,並非歧視。當然,的確也有一些家庭里女人不能上桌,但這可能更多的是「豪門大戶」或者什麼「書香門第」的臭規矩,是必須掃進垃圾堆的,遇到這種,堅決不嫁,雖北方人亦強烈鄙視之!

感謝關注驚奇鎮 (amazing_town)。

拉茲個人公眾號,發布各種幻想圈八卦和資訊,偶爾吐槽,常有福利。

如果喜歡,請轉發,非常感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驚奇鎮 的精彩文章:

TAG:驚奇鎮 |